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看山有三种境界,初始者看山是山,入境者看山不是山,禅晤者看山仍然是山。来天目山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视野?
谁能想到,江南的烟雨居然孕育出这样一处原生态的诗画之源。那漫山遍野诗的胚胎,稍作润色便是一首唐诗,一阕宋词;那随处可见画的底色,稍作调配就是一幅明清大家的山水大写意。
喜欢天目山林木的沧桑和绿意。杉也罢、松也罢,抑或枫和银杏,还有那溪旁的香果树、领春木,以及悬崖峭壁间含有“天目”名字的稀有植物,这些都是让你不得不回头的可遇不可求的景致。尤其是这些景致中的绿元素,秀色可餐,视之动情。青的绿,那是铺垫在茂林间的基原色,瞅不完的地衣,数不尽的苔藓,以及寒兰、水菊,交叉编织;深的绿,那是渲染天目山林木苍翠的主色调,层林尽染,连绵不绝;墨的绿,那是绿秀丛中自然之色映入心中所泛起的思想之颜,情感之韵。这是一片和谐的生态之绿,大自然的恩赐与临安人的保护,使之浸润了太湖的水分和钱塘江的潮气,满山青翠,独秀江南,成为地球的“物种基因宝库”。
走进天目山,疑是走进陶渊明的书中世界。日光细细漏下来,把一串串音符缠在活色生香的花瓣和枝叶上。山风拂面,敷贴在面颊上的惬意如泉水般纯澈。侧耳倾听树与风的酬唱应答,风与石的耳鬓厮磨,以及竹林间跳跃的鸟语,律动的溪吟,身心便来得格外飘逸。饮着一山的碧绿,阳光的温暖亦只得躲入云霭和树阴,潮湿的心境渐渐多了几分甘洌。天目山定是有水意的,就像水墨,浓重地泼洒。窃以为水墨才是画家的艺术,殊不知这江南的地界亦是曲曲萦萦,连人也袅娜轻盈。幸运能遇上一个薄雾轻撒的登山之日,仙人顶上浮玉般的乳白自峰顶飘过来,似仙女抛撒的纱巾,馨香四溢,诱惑着一双双贪婪之手欲抓无助。山之高度于我们永远都是一个变数,所谓山高人为峰只不过是一种愿望,一种心境。谦逊与豁达则是登高的一种手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信山亦是有眼的。天目山的“眼”应该不只是东西两峰上那两座天池。那满山突兀的峭壁、林立的怪石、陡峭的峡谷不是天目山的眼么?那中生代孑遗的野生银杏、高冠全国的金钱松、“地球独生子”的天目铁木不是天目山的眼么?那东汉“张公舍”遗迹、梁代“洗眼池”“太子庵”、唐代“太白吟诗石”不是天目山的眼么?正是因为有了这诸多的眼睛,天目山才能从亿万年前的“江南古陆”走来,采天之甘露,吮地之精华,一路沧桑,一路毓秀,成为“华东地区古冰川遗址之典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江南奇山”。
总以为梦是江南的真境界。翻开天目山厚重的史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唐诗宋词,还看到御赐和封禅,以及高山流水、松竹墨韵。
也许谢安不是第一个与天目山有渊源的名人,但一句“东山再起”的成语足以让他在天目山的名人榜上占据先位。他在出仕为官以前,曾长期隐居于此。或许是天目山的灵气催生了他的志向,天目山的风骨磨练了他的坚韧,才使得他直到中年方才出山济世,最后做了东晋宰相。谢安为政宽恕,事从简易,可谓一代名相。只是不知天目山的清幽之处是否有当年谢安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的气韵?
巡看天目山随处可见的古松树似乎很难找到当年诗仙李白凝视“天目松”的位置。沧海桑田,历史的烟云虽然掩去了诗人的足迹,但诗人自此留下的诗句“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却是一枚磨灭不褪的标识。或许人们不记得诗句是源于《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这首诗,但“天目松”的品牌自那时起就一直沿用至今,千年不衰。
浸透千年古韵的石径上,诗情有加,平仄有度。葳蕤的草木,依势而生,绕石而荣,很有几分石涛山水画的风情。著名文人苏轼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府时,常来天目山,著有《天目山雷神宅》传世。《西天目祖山志》所集多篇游记,百多诗篇,皆是出自刘基、徐渭、袁宏道、王在晋、袁炜、黄汝亨、释大香等大家之手,他们都曾往返天目,穷幽揽胜,吟咏志游。就连乾隆皇帝也是两度亲历天目山,先后赐禅源寺御笔木刻《心经》和石刻《无量寿经》,并御封“大树王”之名。
天目山因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的流连名噪一时,这些名人雅士也因天目山的钟灵毓秀而流芳千古,这源于一种因果,更源于一种境界。
于静穆里听涛,于漏向腰际的斑驳里凝视苔痕,天目山是我们翻阅的从来。即便是半分烟雨,即使是半分江南,我们亦能感悟到悲鸿大师《天目秋色》的意境所在。天目名山,云深不知其路,目之视野,天之境界。
谁能想到,江南的烟雨居然孕育出这样一处原生态的诗画之源。那漫山遍野诗的胚胎,稍作润色便是一首唐诗,一阕宋词;那随处可见画的底色,稍作调配就是一幅明清大家的山水大写意。
喜欢天目山林木的沧桑和绿意。杉也罢、松也罢,抑或枫和银杏,还有那溪旁的香果树、领春木,以及悬崖峭壁间含有“天目”名字的稀有植物,这些都是让你不得不回头的可遇不可求的景致。尤其是这些景致中的绿元素,秀色可餐,视之动情。青的绿,那是铺垫在茂林间的基原色,瞅不完的地衣,数不尽的苔藓,以及寒兰、水菊,交叉编织;深的绿,那是渲染天目山林木苍翠的主色调,层林尽染,连绵不绝;墨的绿,那是绿秀丛中自然之色映入心中所泛起的思想之颜,情感之韵。这是一片和谐的生态之绿,大自然的恩赐与临安人的保护,使之浸润了太湖的水分和钱塘江的潮气,满山青翠,独秀江南,成为地球的“物种基因宝库”。
走进天目山,疑是走进陶渊明的书中世界。日光细细漏下来,把一串串音符缠在活色生香的花瓣和枝叶上。山风拂面,敷贴在面颊上的惬意如泉水般纯澈。侧耳倾听树与风的酬唱应答,风与石的耳鬓厮磨,以及竹林间跳跃的鸟语,律动的溪吟,身心便来得格外飘逸。饮着一山的碧绿,阳光的温暖亦只得躲入云霭和树阴,潮湿的心境渐渐多了几分甘洌。天目山定是有水意的,就像水墨,浓重地泼洒。窃以为水墨才是画家的艺术,殊不知这江南的地界亦是曲曲萦萦,连人也袅娜轻盈。幸运能遇上一个薄雾轻撒的登山之日,仙人顶上浮玉般的乳白自峰顶飘过来,似仙女抛撒的纱巾,馨香四溢,诱惑着一双双贪婪之手欲抓无助。山之高度于我们永远都是一个变数,所谓山高人为峰只不过是一种愿望,一种心境。谦逊与豁达则是登高的一种手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信山亦是有眼的。天目山的“眼”应该不只是东西两峰上那两座天池。那满山突兀的峭壁、林立的怪石、陡峭的峡谷不是天目山的眼么?那中生代孑遗的野生银杏、高冠全国的金钱松、“地球独生子”的天目铁木不是天目山的眼么?那东汉“张公舍”遗迹、梁代“洗眼池”“太子庵”、唐代“太白吟诗石”不是天目山的眼么?正是因为有了这诸多的眼睛,天目山才能从亿万年前的“江南古陆”走来,采天之甘露,吮地之精华,一路沧桑,一路毓秀,成为“华东地区古冰川遗址之典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江南奇山”。
总以为梦是江南的真境界。翻开天目山厚重的史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唐诗宋词,还看到御赐和封禅,以及高山流水、松竹墨韵。
也许谢安不是第一个与天目山有渊源的名人,但一句“东山再起”的成语足以让他在天目山的名人榜上占据先位。他在出仕为官以前,曾长期隐居于此。或许是天目山的灵气催生了他的志向,天目山的风骨磨练了他的坚韧,才使得他直到中年方才出山济世,最后做了东晋宰相。谢安为政宽恕,事从简易,可谓一代名相。只是不知天目山的清幽之处是否有当年谢安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的气韵?
巡看天目山随处可见的古松树似乎很难找到当年诗仙李白凝视“天目松”的位置。沧海桑田,历史的烟云虽然掩去了诗人的足迹,但诗人自此留下的诗句“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却是一枚磨灭不褪的标识。或许人们不记得诗句是源于《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这首诗,但“天目松”的品牌自那时起就一直沿用至今,千年不衰。
浸透千年古韵的石径上,诗情有加,平仄有度。葳蕤的草木,依势而生,绕石而荣,很有几分石涛山水画的风情。著名文人苏轼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府时,常来天目山,著有《天目山雷神宅》传世。《西天目祖山志》所集多篇游记,百多诗篇,皆是出自刘基、徐渭、袁宏道、王在晋、袁炜、黄汝亨、释大香等大家之手,他们都曾往返天目,穷幽揽胜,吟咏志游。就连乾隆皇帝也是两度亲历天目山,先后赐禅源寺御笔木刻《心经》和石刻《无量寿经》,并御封“大树王”之名。
天目山因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的流连名噪一时,这些名人雅士也因天目山的钟灵毓秀而流芳千古,这源于一种因果,更源于一种境界。
于静穆里听涛,于漏向腰际的斑驳里凝视苔痕,天目山是我们翻阅的从来。即便是半分烟雨,即使是半分江南,我们亦能感悟到悲鸿大师《天目秋色》的意境所在。天目名山,云深不知其路,目之视野,天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