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新课程理念指出:课程是儿童的经验、有价值的学科知识、火热的现实生活的合金。尊重小学生当前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新课程的价值基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重点。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认为,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就是这句话的鲜明体现。因为它们来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借助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人文方面的教育是再好不过的途径了。书中美丽的传奇、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儿童得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诸多领域里,笔者不断摸索、实践着,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变传统机械的读课文为新颖有趣的说课文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好两点:首先,老师应对课文内容烂熟于胸,要能按照书中编排的顺序一字不落、绘声绘色地说出来;其次,学生能认真倾听。中国有句古诗云:“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学生听得入神,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必要准备。
二、变逐句逐段的讲述为提纲挈领的概述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进行了逐句、逐段的分析之后再作归纳、总结,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其实,一个美丽迷人的故事,学生在听完一两遍之后,完全有能力简明扼要地概述出全文的大意。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引导的前提,给学生一定时间的尝试是引导的必要条件。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听完老师声情并茂地说课文之后,已能轻松自如地说出课文的大意了,有的说“这篇课文说的是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还有的说“这篇课文说的是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尽管他们的说法不一,但表达的意思却是正确的、一致的。
三、从重点词句中寻找把握重点、解决难点的突破口
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一篇文章的命脉,因此,找到了重点词句,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以《骄傲的孔雀》一文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孔雀的具体表现并从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孔雀骄傲的具体表现时,是抓住孔雀情绪的变化来进行的,即从开始的“有点儿生气——真生气了——不高兴”,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孔雀产生每种情绪前的心态,懂得“有点儿生气”是因为湖里的那只鸟竟敢和它比美,简直是不自量力;而“真生气了”是因为湖里的那只鸟竟然几次三番地做着和它一样炫耀自己美丽的动作;最后又变得“不高兴了”是因为在它经历了孤独的挣扎之后,好不容易才爬上岸时,不但没有得到花喜鹊的同情,反而遭到它的嘲笑,狼狈与愤懑交织在一起才怒火中烧。通过以上情境的分析,学生清楚地看到了孔雀由于过分骄傲而导致的可悲下场,对他们的启示之深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既省时、又有效。
其实,上述的三点是彼此渗透、相互作用的,不可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此外,在课文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仍是永恒不变的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培英学校)
一、变传统机械的读课文为新颖有趣的说课文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好两点:首先,老师应对课文内容烂熟于胸,要能按照书中编排的顺序一字不落、绘声绘色地说出来;其次,学生能认真倾听。中国有句古诗云:“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学生听得入神,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必要准备。
二、变逐句逐段的讲述为提纲挈领的概述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进行了逐句、逐段的分析之后再作归纳、总结,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其实,一个美丽迷人的故事,学生在听完一两遍之后,完全有能力简明扼要地概述出全文的大意。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引导的前提,给学生一定时间的尝试是引导的必要条件。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听完老师声情并茂地说课文之后,已能轻松自如地说出课文的大意了,有的说“这篇课文说的是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还有的说“这篇课文说的是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尽管他们的说法不一,但表达的意思却是正确的、一致的。
三、从重点词句中寻找把握重点、解决难点的突破口
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一篇文章的命脉,因此,找到了重点词句,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以《骄傲的孔雀》一文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孔雀的具体表现并从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孔雀骄傲的具体表现时,是抓住孔雀情绪的变化来进行的,即从开始的“有点儿生气——真生气了——不高兴”,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孔雀产生每种情绪前的心态,懂得“有点儿生气”是因为湖里的那只鸟竟敢和它比美,简直是不自量力;而“真生气了”是因为湖里的那只鸟竟然几次三番地做着和它一样炫耀自己美丽的动作;最后又变得“不高兴了”是因为在它经历了孤独的挣扎之后,好不容易才爬上岸时,不但没有得到花喜鹊的同情,反而遭到它的嘲笑,狼狈与愤懑交织在一起才怒火中烧。通过以上情境的分析,学生清楚地看到了孔雀由于过分骄傲而导致的可悲下场,对他们的启示之深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既省时、又有效。
其实,上述的三点是彼此渗透、相互作用的,不可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此外,在课文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仍是永恒不变的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培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