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feng11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当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该培养什么?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知识面狭窄,词汇量缺乏,难以用数学语言表达。学生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其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尤为重要。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有计划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把语言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首先应激发一年级学生说的欲望,树立自信心。创设具体情境,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数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说。比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我先请3名学生分别拿着一本书上讲台,又请5名学生分别拿着一本书上讲台,让学生根据情境说三句话,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语言处于最佳状态。有的说:“讲台上有3个小朋友,又来了5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还有的说:“原来有3本书,又拿来了5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他们说完后,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说得好的表扬鼓励,学生觉得非常开心,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胆小怕说的学生模仿他人说,如有同学正确发言后,让胆小怕说的学生复述、模仿说,并给予鼓励:“你也说得非常棒!”以此鼓励他们大胆说。使不同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除了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动手操作、看图列式、计算过程等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数学观察能力,是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一年级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启蒙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教具学具图片、课件、游戏等引导学生观察。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可以引导学生对主题图“我们的校园”进行有序观察。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一般是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这样数就不会重复或遗漏。提醒学生有些物体图中虽然没有画完整,但也要数进去。在进行“分类”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去观察。请学生把学具盒里的不同颜色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都放在桌上,小组合作观察,一名学生说特点,另一名学生拿实物。图形观察后,再让学生进行分类。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结果全班学生都有自己正确的分法,这就是先观察再分类的成效。在游戏中观察是我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刚学习基数和序数时,学生对“几”和“第几”,“左边”和“右边”分不清楚,我就请遵守纪律或发言积极的学生在讲台上站一排(和座位上的学生同一方向),请座位上的学生找左边第三个、右边第二个,或者请讲台上的学生右边第四个举手,左边第三个站出来……在游戏中学生都能积极观察,理解“几”和“第几”,“左边”和“右边”的区别。
  三、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同桌合作交流,前后四人合作交流,下位找伙伴合作交流,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合作交流”应该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这样的合作才有价值。例如学习“认识钟表”时,我请学生拿出学具钟面,自己先观察钟面,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然后和同桌交流,同桌不能解决的,可以下位找伙伴或老师寻找答案。通过几分钟的合作交流后,学生自愿上讲台汇报自己的发现,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个环节采用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解决以学生个人的力量不能全面解决认识钟面的问题。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的活动,记得有一次让学生互说图意的活动,我说:“小朋友们把这幅图的意思互相说说吧!”没想到本来自己在说的学生都停下来用一双茫然的眼睛看着我。我突然发现一个小男孩拉了一下同桌,轻声地说着什么。我马上抓住契机,兴奋地对着全班学生说:“你们看,他们听懂了老师的意思,一个小朋友说,另一个小朋友听,说完了就反过来,另一个小朋友说,而由说了的小朋友听。如果你认为别的小朋友说得好要学着说,说得不对要帮他改过来,知道了吗?”话音刚落,教室慢慢响起了说的声音。我把一个人的发言变成了几十个人的发言,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将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石阳小学)
  责任编辑:孙恭伟
其他文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课文是“父母之爱”专题,有四篇课文,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让人震撼,引人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因文而异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呢?  一、想象补白,感受爱的力量——爱是一次承诺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比较容易理解,描写他永不放弃的执著,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是条明线;儿子的了不起描写比较少,是条隐线。而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认为:21世纪是算法思维的时代,与此相对应,《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是“淡化笔算,强调估算,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而这种教学理念也已经成为各种课程标准教材的具体要求。笔者从事数学教学20多年,在以下几方面对提高学生估算能力所做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估算的欲望  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抗痴呆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6月龄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50只,随机均分为SAMP8空白组,阳性药石杉碱甲对照组,高、中、低剂量TSG组(0.3,0.1,0.033 g〃kg-1d-1)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下面就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介绍如下:  一、 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活化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简单“归一”问题应用题时,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50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
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只是听众,课堂成了教师演讲的殿堂,学生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鱼缸里的鱼,只能按教师设定的轨道活动,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个性完全被扼杀了。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教师应尊重学生们的各种想法,培养学生的创
我们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同时,还要不断地与教材交流,与教材进行“心灵”相约,“精神”交融。真正实现科学驾驭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学个性飞扬。  一、感悟教材——品味教材的理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善于捕捉展现教材内涵的知识点。如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求平均数”例1中的:“平均每人投中2.8个。”教材选取了小数这一素材作为平均每人投中的结果,没有过
一、实践活动——促教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数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因此,在教学时,应把数学知识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以及学会了100以内加减法计算后,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小小商店”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施“导”。  一、在以旧引新时施“导”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探索规律形成新技能。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