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琪:中国最知名的男闺蜜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i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琪,双子座,O型血。
  职业是作家、商人与女性情感导师。
  眼前的这个男人 ,白衬衣,灰框板材眼镜,他看起来非常聪明斯文,带着点浙江口音、并且语速极快的普通话让他显得似乎有一点油滑,套用一句吴语方言来形容,就是“敲敲头顶,脚底板都会响”。
  陆琪正在创作一部小说,目前拟定的名字叫做《算爱师》,其中的主角是一个以为别人算计爱情为职业的人。
  而他,仿佛就是那从书中走出来的男主角。

从第一个一百万到1.6亿


  与大部分心怀“提笔安天下,上马定乾坤”志向的文学青年有所不同,陆琪并不讳言,自己一开始进入写作领域的原因,就是“想赚钱”。
  他出生在浙江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因为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大学毕业后,凭兴趣做过设计师、摄影师,还与朋友组过网络公司,但因为“被朋友骗了一大笔钱”,公司倒闭,又欠下了很多外债。
  在最穷的时候,他的银行卡中只有五十块钱。某一天百无聊赖的陆琪在杭州某图书大厦闲逛,突然发现自己的全部财富加在一起也买不起一本书,那一刻,某一种处于人生谷底“穷途末路”的情绪突然间击中了他。“那时我30岁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凭借我的才智,30岁就可以积累好财富退休了。”陆琪回忆说。
  “那一刻,我站在图书大厦楼下发誓,我要在一年内赚到第一个一百万。”今天的陆琪回忆说。
  事实上,他做到了。
  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是一个类似于奇迹出现或者穷困青年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而更像是一个凭借缜密的自我分析与知识积累,在时代潮汐裹挟中用 “短平快”的手段迅速出击,在短时期内改变命运的故事,换句话说,这个故事本身,一点也不“鸡汤”。
  经过筹划与分析之后,陆琪暂时放弃了以往“不赚钱,还需要投钱”的爱好,比如摄影和设计,他知道自己擅长写作,读书杂,懂心理学,并且能够以极快的速率抽丝剥茧、融会贯通。
  陆琪迅速看准了市场,以教人如何在办公室政治中获得成功为题材出了几本书,语言麻辣,风格犀利,让很多身处职场的白领们颇感实用,基本上每一本都积累了过百万的销量。
  靠着写作职场积累了一定名气与资本之后,一个偶然契机,杭州某都市报的编辑需要开设两个分别关于职场与情感的专栏,大抵是为了获得新鲜感,编辑找到了撰稿人陆琪与庄雅婷,并且分配“职场作家陆琪写情感,而情感作家庄雅婷写职场”。
  从此,陆琪正式踏入了这个日后带给他名利与纷扰的领域。
  后来,陆琪用“洗脑”一词,来形容那些前来咨询情感问题的女人带给自己的震撼。
  在那些案例当中,有两位给陆琪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位十九岁,学生,与男同学恋爱同居,累计怀孕三次,在第三次怀孕打算堕胎之时,被医生告知以后有可能无法生育,男生选择沉默,被他妈妈迅速拉走,留下一句“我们不会要这种不能生育的女人以后当媳妇儿”。
  还有一位是北京某知名媒体的记者,事业成功,人也很美,年轻的时候千挑万选,嫁了一个看似“很好”的老公,但婚后不久,丈夫开始赌钱,不想放弃婚姻的女人听从婆婆的意见生了一个孩子,企图挽救婚姻,但情况却越来越糟,丈夫又开始家暴,婆婆又说,生了二胎他就会收心,但结果是,一切都变得更加糟糕。
  他们来问陆琪应该怎么办。
  “但是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于是我在想,有没有可能让最初的她们,可以懂一些选择权,一个人的人生里面,可能只有二十到三十次的选择机会,选择权用完了,人生就完了。”
  很多年前,张爱玲在散文《有女同车》中记录了她在乘坐电车时听到周围女乘客聊天的对话,并且最后得出结论点题:“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虽然这情景让她觉得“悲怆”,但事实上,1930年代的上海和21世纪的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仿佛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饮食男女,依旧是都市与乡村永恒的主题。
陆琪。摄影/董洁旭

  当时的陆琪与“祖师奶奶”张爱玲产生了同样的“顿悟”,在怀着替人解决问题想法的同时,陆琪也迅速看到了女性情感领域所隐藏的巨大市场与商机。
  此后,陆琪一方面出书为女性的婚姻出谋划策,一方面在微博等自媒体上用“鸡汤体”抚慰人心,并首创了深夜发送的“晚安微博语录”,并且,除文字与电视节目外,再衍生出一系列相关产品售卖,比如灵力水晶制品与服装,陆琪的“情感生意”越来越壮大,并且注册了公司,拿到了1.6亿元的融资。
  “我觉得已经把情感变成了一个产业。”今天的陆琪总结道。

实用主义的商人头脑


  陆琪有商业头脑。
  事实上,通过贩卖与情感相关书籍的经历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中学时代。那时候他从香港批发进口《金瓶梅》,在同学中私下流通发售,并靠此累积了一小笔财富。
  “实用主义”是陆琪奉为圭臬的准则与目标。
  他常常喜欢用“聪明绝顶”这个词汇来形容自己,并且承认,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倪匡。
  “我爱倪匡,因为他特聪明,特鸡贼。”
  “倪匡是那种能够在危险到来之前,就远远嗅出味道,并且提早躲开的人,我也是。”陆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就像我走在路上,远远听见工地水泥车的声音,我就会立刻绕道,不管绕多远,最后到达目的地,避免被飞溅的水泥弄脏衣服。”陆琪打了一个这样的比喻。
  在经营自己的人生中,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陆琪虽然不可能像倪匡一样赶上大时代的狂风暴雨,但他也在每一步的选择上,有着自己的筹谋和算计。   少年时代,陆琪是一个家长与老师眼中的“乖孩子”,聪明,但并不叛逆,因为数学成绩差,他选择了报考不计算数学成绩的艺术类高校——浙江传媒学院,虽然父母并不同意,但他笃定坚持,并且在艺术专业课面试中,就“曹雪芹究竟是不是Gay”的话题与老师展开争论,并且,他的结论是“我认为曹雪芹与脂砚斋是一对好基友”。当然老师并不同意陆琪的看法,但这样夺人眼球又石破天惊的言论还是让考官在芸芸考生中记住了陆琪的名字。
  在刚开始进行情感类写作的时候,陆琪三十出头,并且身为男性,未婚,看起来仿佛在这个长期以来以一群恋爱经历丰富又充满了风花雪月情怀的女人为主要从业者的领域,他并不具备任何优势。
  “之前我写职场,事实上我也并没有真正在职场中待过,写情感也是同理,一切都是出于对心理学与人性的研究,并不需要我自己真正去经历些什么。”陆琪说。
  他阅读大量心理与情感咨询领域的书籍,然后从各种渠道获得海量数据、故事与案例,并且采取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案例与故事进行分析、归纳与归档,并最终条分缕析地从中总结出普世性的规律。
  听起来,用这样的方式研究情感问题,似乎冷静到了有点残酷的境地。
  “有时候,我觉得我更像是一个科学家。比如写异地恋,我会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画出数据图,比如异地恋平均会维持多久,会在哪个时间节点吵架,哪个节点分手。”陆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而在写作方式与风格上,陆琪更是摒弃了一切具备文学色彩和与虚伪“情怀”相关的东西,他把自己出版的代表作《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爱情急救手册》等书籍定义为“工具书”,“就像查字典一样,有什么问题,就翻到那页,直接看解决办法。”
  “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一个人买一本纸质的书,厚厚的,肯定是有目的和需求的。”“我要给他们干货。”
  陆琪这样总结。

反智商歧视者


  “智商歧视”是陆琪自创的词汇,意思是指那些高高在上、以上帝视角替人指点江山,并暗含嘲讽与讥诮的文字工作者。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智商歧视者。”他肯定地说。
  在陆琪看来,在中国目前的情感写作与咨询领域,大部分从业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都或多或少有着‘智商歧视’的倾向。”甚至,如他的好朋友,专栏作家和菜头、连岳和庄雅婷。
  但除去一些特殊场合和需要,陆琪的大部分风格与“怎么爽怎么来”的撰稿人们有着极大的差别,陆琪的微博与大部分文字,都拥有着和风细雨般的细腻质感,“连岳可以在听完一个女孩讲完故事之后,‘呵呵呵’、‘哈哈哈’地骂人是傻X,但我是可以去做一些让别人骂我傻X的事情。”
  陆琪认为,身处情感纠结中的女性,本身就是智商上的“弱势群体”。 “当一个人陷入感情的时候,她智商就是降低的。”陆琪这样评论他的读者。
  在陆琪看来,不管平日里多精明、多聪慧的女人,一旦真正遇到情感上的重创,都会瞬间智商清零,而他娓娓道来的鸡汤式写作,就是为了在某个时刻,给予她们一定程度上的陪伴与抚慰。
  “我之前有一个朋友,是那种典型的都市知识女性,你知道,就是在我们印象中绝对不可能看‘鸡汤’的那类人。”陆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其实那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甚至还带有点中国古代“痴心女子负心汉”的腐朽色彩,一个北京的“高知”女性,与深爱的男友几经分和,最终决裂,“男友中间数次出轨,女人一次次忍让,甚至想到过开放式婚姻,但最终还是忍无可忍。”而据说,导火索是“男友不断用她的支付宝账号给别的女人买东西”。
  “分手之后,女人想到烧炭自杀,正打开淘宝查炭的价格,然后偶然刷了下手机,看到我的微博,我不知道是哪段话让她突然得到了清醒和抚慰,然后,她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这个故事让陆琪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我写一辈子鸡汤,能有这一件事情发生,就已经足够好了。”
  显然,比起大部分有着智商优越感的专栏作家,陆琪的方式更加容易被普罗大众接受。
  他的微博粉丝有近两千五百万人,而他的每一本书几乎都会出现在畅销排行榜上。
  “不需要一句话骂醒,一句话骂醒往往伤人更重。”陆琪这样总结自己的“鸡汤写作”经验。并且,他把自己的情感写作形容为“低幼文学”或者“儿童文学”。
  “人在处于执念中的时候,智商会大幅度降低,在这个时候,她们未必会看得懂一大段道理,于是我就在微博中用140字来讲述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喂到她们嘴里去。”
  “看完之后,能够让她们能睡着觉,这就可以了啊。”陆琪如释重负地说。

被消费的“女权主义”


  据说,在陆琪公司的女员工洗手间中,墙壁上挂着的装饰品是几幅当红“小鲜肉”的海报招贴画,因为,“这会让她们上厕所时产生愉悦感”。
  在很多公共场合中,陆琪喜欢以“女权主义者”自居,甚至不惜被外界扣上“刻意讨好女性”的帽子。
  近期,他甚至专门策划了一档名为《小鲜肉拿走不谢》的网络电视节目,在该节目中,嘉宾由两位“小鲜肉”与十一位女性组成,“整个录制现场就是一张大床,两名‘小鲜肉’为赢得十万块的基金,要不停讨好和伺候十一位女主人,随便摸,随便看。”陆琪开玩笑地形容着这档节目的风格。
  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与电视相亲栏目“男选女”模式相互对立、充满了女权主义色彩的节目。
  “我就是想让女观众乐呵乐呵。”陆琪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他策划的初衷。
  此前,陆琪曾经做过一次关于未婚女性对于“未来期待”的问卷调查。结果让他惊讶,收集上来的资料显示,百分之八十回答他问题的女性,对于美好未来的期许,就是“嫁一个好老公,当全职太太。”
  看上去,这似乎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发生在21世纪的问卷答案,但它确实就是发生了。   到目前为止,陆琪的微博里还能经常收到大量的私信,万变不离其宗,基本是围绕“这个男人不理我了怎么办”而产生。
  从明星到平民,从90后到60后,“你会发现这些女性在这个‘点’上几乎没有任何的差别。”陆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而在近些年从事情感写作领域的过程中,陆琪也接触到了大量拥有现代社会强势外表,实则内心深处有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概念的女人,
  “我觉得中国女性的灵魂大部分是枯萎的。”陆琪说,“想想看,在现在的社会舆论中,一个四十岁的男人说我要创业,我要做事业,这好像很正常,但假如一个四十岁的女人说出这句话,别人只会说,你还折腾些什么?”
  “我想点燃这些女人心灵深处的火焰。”陆琪文绉绉地形容道。
  “事实上,我觉得当今社会大部分打着女权旗号的口号,都是伪女权,比如‘女汉子’这个词,实则是包裹在厚厚男权外衣下的。”“真正的女权主义,应该是一种选择,你可以做妻子,也可以不做妻子,你可以生二胎,也可以不生,总之,是一个女人走自己路的问题,男人是否平等,我不在乎 。”陆琪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
  “谁又不是精神鸦片呢?”
  陆琪生活在杭州,一座自古就以爱情故事与风雅传说而著称中国的城市。但他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沾染上任何风花雪月。
  陆琪的生活很规律,每天基本中午十二点起床,工作至凌晨三、四点钟休息,他需要保证至少八个小时以上的睡眠。
  他几乎从不旅游,“我怕人群,永远不敢去人多的地方,因为我会不由自主地接收到别人散发出来的大量信息,比如我会不停地观察,这对男女一定是第一次见面,那个人脸上为什么会带有哀伤,而他的手为什么会放在兜里……”这样会让他觉得很累,并且缺乏安全感。
  很多时候,面对情感,陆琪的真正看法冷静得似乎有点残酷,“人类所有烦恼的根源,一是记忆力太好,二是太聪明。”——听起来,这像是王家卫《东邪西毒》的台词,并且一点也不“鸡汤”。
  虽然,陆琪靠着“情感写作”积累了人气与财富,但他至今还认为“情感这件事拿出来卖钱,本身就是骗钱。”
  “我写关于情感的书,卖的是文字和思想。”“所有教人如何走出失恋阴影的课程,都没有用,质疑、不幸、谈判、绝望、接受,这是解决失恋必须经历的步骤,没有可能超越这几个阶段。”有时候,陆琪甚至会要求“失恋互助”的学员们互相“抢夺”对方的手机,删掉手机中一切关于过去恋人的痕迹,“她们有人会跪在地上,嚎啕大哭,但没办法,这是科学。”陆琪的语气非常冷静。
  在学生时代,陆琪的阅读量很广,他看历史、看武侠,然后,也看过全套的张爱玲、李碧华、亦舒与琼瑶。
  那些古典时代的情感,今天看来,都透着一股子过时的浪漫气息。
  而在陆琪的时代,人们不再谈论爱情,更多地是在研究两性与婚姻,古典时期“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的情绪在今天的实用主义者看来,都是
其他文献
“时至今日,它仍在燃烧着。”这句话来自宫泽贤治的《夜鹰之星》。  夜鹰曾请求同伴们的帮助,却因相貌丑陋而备受嘲讽;它也曾经遭受死亡的威胁,只是因为名字中恰巧有个“鹰”字;它还曾祈求日神和星神的憐悯,只可惜想得到一丝丝光的愿望都被无情拒绝。  除了它的家人,没有谁瞧得起它这种小角色,因为它只是一只靠捕食昆虫为生的夜鹰而已。为此,夜鹰的骨子里刻下了“自卑”两个字。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起码现在是。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任教的班级当中,总会出现那么一些问题学生,他们要么数学成绩特别差,要么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态度消极并伴有抵触情绪,要么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等等。这些学生我称之为后20%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除了具有上述的学习问题之外,还普遍存在着学习品质差、参与意识不强、没有毅力等诸多毛病。经过长期的恶性循环,其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多
[摘 要]“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它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构建深刻的数学表象,使学生的形象感知提升到抽象思维;能解决儿童思维特点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学得更容易、更轻松,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有很多知识点是很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几何直观的,所以也使得这部分知识的表象无法深刻构建。几何画板的出现和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动机深、参与程度深、思维层次深、运用水平深的学习模式。以小学数学“小数的性质”一课为例,提出了以核心知识和核心知识所蕴含的核心范式为载体,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平台和空间为前提,遵从知识重演性、课堂发展性、习题的梯级性为指引,来说明和展示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多元工具;验证反思;思维演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
1 新年好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2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学习的奇妙
前些天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赛课,刘老师的一节课让我感触较深,现就列出其中的几个片段,供大家赏析。  一、导入  师:我们班同学有多少人?生齐说: 51人。  师:今天我们分小组学习,要求每个小组人数一样多,能分成两人一个小组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1:因为51不能被2整除。生2:个位不是2、4、6、8、0。  师:能分成5人一个小组吗?生齐说:不能。  师:理由?生1:51不能被5整除。生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  提问:猪八戒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每种饼干各有多少块?(学生只能说出有几种形状的饼干,说不清每种饼干有多少块)  谈话:再看一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饼干各有多少块。(再次播放动画,学生还是数不清楚每种饼干的块数)  小结: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很难数出三种形状饼干的块数。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索  
题目:将1~9填入下面的方格中,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数的和都相等。  教学实录:    一、尝试交流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  师:会做的同学请举手。(约20%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们能介绍一下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是试出来的。  生:我也是试出来的,我的运气很好。  师:做数学可不能靠运气!如果老师将题目改为“将15~23填入下面的方格中,使每一
[摘 要]数学概念理解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育领域至关重要。数学理解的递归模型为揭示概念理解过程提供了新视角。基于递归模型,遵循客观抽象与直观具体、历史顺序与“超回归”倒序、证伪与证实、行为实践与表达证明的设计准则,重构数学概念教学模型,促进数学概念理解。  [关键词]递归模型;数学概念理解;融通;分数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