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和谐课堂,迸发创新火花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agjc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能让语文课堂呈现万紫千红的新景象,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地寻找恰当的教学时机,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美不胜收的语文课堂中遨游,欣赏语文的美,产生学习的兴趣,迸发创新的火花。
  一、平等交流,展示自我,放大和谐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成长;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成长中收获幸福。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氛围往往应富有人性化,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民主和谐、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
  如在教学《一个这样的老师》时,我要学生说说你喜欢怀特森这样的老师吗?当大部分的同学都围绕文章的中心主题去肯定地回答“喜欢,因为怀特森老师这样做事用心良苦,主要是要让学生懂得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喜欢”。这时,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出理由?”这位学生说道:“因为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他应该言传身教,不能用欺骗的语言来教学生,这样做是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听到这个学生的辩解,我正要解释,此时另一位同学又抢着说,“这位老师是采用善意的谎言啊,善意的谎言有时是一种美德。”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就这样,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与探求,展示自我。
  二、知情合一,體验乐趣,丰富和谐
  阅读与人的思想感情、与人的精神心灵、与人的生活经验是紧密联系的。在和谐的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知触角尽可能地伸向课文言语形式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感受书中世界的美妙和精彩,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因此,在整个课堂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各种形式的朗读进行不仅训练出语感、读出了感情,而且让学生悟出“情”,做到有“心”,有“情”,有“爱”。
  在教学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一课时,在朗读过程中,我用商讨的语气问:“你们能从文章中感觉到这位作家的高超写作技巧了吗?”大部分的同学保持沉默,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课文一个穷字都没有,但这位伟大的作家用朴素、真实的描写,却让们在字里行间时时处处感受穷人生活的穷苦、艰难与悲惨。接着,我又让学生两次扮演桑娜,第一次,是像课本描写的那样表演,桑娜一看到已死的西蒙身边躺着两个婴儿,立刻用头巾裹住他们抱回家放并在自己的孩子身边,然后开始想:丈夫回来会说些什么?自己五个孩子够他受的了,他会揍我……第二次表演我把课文改了,桑娜看到已死的西蒙的身边躺着两个婴儿,站着想:我的丈夫回来让不让我把他们抱回家?自己的五个孩子够他受的……就是把文章的八、九自然段颠倒顺序,先想后做,行不行?为什么?在学生的扮演中,整个课堂掀起了学习的热潮,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终于有学生能中肯地领略到文中的思想,回答道:“不行,因为做了再想更能反映出桑娜的本能是先救孩子,让我们看到她那份发自心底的善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的阅读,共同的谈体会、作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课堂外延,追求创新,构建和谐
  引导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我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使课堂向外延伸。
  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中,经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之后,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错误地认为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反而爬到他的头上,所以不服气,而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为重,顾大局而步步相让,后来,廉颇知道错了,就上门负荆请罪。这时,我让学生们通过合理的想象,写出人物之间的对话。当谈到这个问题,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思考,兴趣浓厚,还提议不如上台表演一个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于是,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了这个情节。然后写出了一段故事的续写: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府上。他跪在地上,双手抱拳,满脸愧色,对蔺相如说:“蔺兄,俺大老粗向您请罪来了!”蔺相如忙上前去,双手想挽扶起廉颇,说:“哎呀,廉将军,您这是为何呢?快快请起!”但廉颇仍不肯起来,“蔺大人,都怪俺一时糊涂,做出此等傻事,请蔺兄务必原谅俺,俺才肯起身哪!”蔺相如连忙说:“将军,请起请起,我早已原谅您啦!”蔺相如扶起廉颇,接入客厅,两人继续促膝相谈。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小学语文阅读既要立足课内,又要拓展延伸课外,在已知中去寻求未知,在常规中求异,才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和谐协调中实现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龙建刚
其他文献
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学生成长发展所需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其实也可以通过“海量阅读”的方式,积聚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从阅读的“量变”到核心素养促进人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伟在《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一文中指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的龚洁老师执教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对笔者有很大的启示。  一、注重知识间的
教研即教学研究,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武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的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指导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创造性活动。教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教师由“教师匠”变为“教育家”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研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教学研究被寄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一、校长重视,深入教研第一线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
“知恩图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的孩子是富有的,在感恩的作用下,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从而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现在的父母,都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他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想方设法、不惜代价为子女争取最优越的条件,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委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中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建立学生公民意识的黄金时期,在公民教育中应占重要地位。我校经过近七年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了文献查阅、分析对比,本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原则,以校为本抓住关键要点初步确立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国家文化认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处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注重公民对国家、民族认同意识的培养是所有开展公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