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指标是多元的,评价方法是多样的,评价的主体则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育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因此,只有教师评价,而没有学生参与评价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同样没有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教学也不是完整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价,不再单纯为评价而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发挥各自潜能,促进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遵循小学生自身特点,激发评价意识,完善评价语言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老师问学生答,以教师评价为主,师生交流形式单一,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现在的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课堂上学生讲得多了,做得也多了,可是怎样让他们主动来参与课堂评价呢?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悉心引导。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讲、喜欢玩、喜欢尝试,甚至有时会“异想天开”,他们经常想发表一下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科学课上,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比如请同学说说“你知道动物有哪些特点”时,一个同学还没有说完,有些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这个同学哪个地方说得不对,应该是怎样怎样等等。这其实就是初步的评价意识。如果教师因为他们随便发言而指责他们的话,就会打击他们这种自发评价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应及时作出引导,教导他们在其他同学未完成发言的情况下作出评价是不恰当的,会影响别人思考,而应在集体评价时发表意见。当学生能大胆对同学的回答作出正确评价时,教师应给予大力表扬,以诱发其他同学的评价意识。
当然,课堂学习的评价,也需要一定的载体——评价语言的支持。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有着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可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经常欲说又罢,不能真正投身于课堂评价之中。要使学生能够充分毫无保留地发表他们的想法,必须使他们具备相应的评价语言。评价语言通常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有:“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或者直截了当地判断正确与否,这样的语言显得比较单一、乏味。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譬如:我想为某同学(或小组)作一些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某提一些建议,我非常赞同(欣赏)某某的想法,我对他的说法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使学生借助语言这座桥梁,能流畅、自然地反映各自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评价顺利进行。
二、明确评价目的,把握评价内容,发展评价能力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从科学学习的态度,科学探究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活动能力以及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在《认识土壤》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不同地方的土壤(比如花坛、农田、操场边……),通过小组活动认识各种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土壤,在得出结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许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土壤是不溶于水而有些土壤溶于水?有些土壤是黑色的而有些土壤是红色、黄色等等。有些同学在总结时还说到他尝了一下土壤是咸的、苦的等等,其他同学就跟着七嘴八舌地“聊”了起来……把话题越扯越远,这就脱离了本节课的认识范围和评价范围,需要老师及时把握和引导,在表扬他敢于发表想法的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评价一下他勇于实践和认真探索的精神,及时把握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评价。
三、给予评价机会,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提高评价效果
课堂评价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学习者,这就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中师生间的平等评价模式,使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评价,认识自我,张扬个性,从而使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1.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例如《小小纸飞机》中学生兴致高昂地制作了几只纸飞机并试着去放飞,有的同学的纸飞机在空中会转圈,有的同学的纸飞机不会转圈。他就思考了:为什么我的不会转圈呢?我的纸飞机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实验他终于也制作出了会转圈的纸飞机,他事后是这样告诉我的:“我开始制作时太马虎了,纸飞机的翅膀太宽、太短,所以不会转圈。后来我改用长而窄的翅膀,纸飞机就能转圈了。”这种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提高了观察和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2.小组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所学的知识,有机会互相帮助从而理解所学的知识。小组评价,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防止那些不善于言辞的学生被排挤在外,而失去锻炼的机会。
例如《观察水》一课,开头提问“水有什么特点?”小组之间七嘴八舌的讨论得出:“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透明的液体……”之后又通过小组之间合作的实验得出水具有溶解性以及水的毛细现象等性质。在小组的这些活动中就可以充分认识学生参与评价的各种不同表现: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是否乐于与人合作;是否乐于采纳别人意见;设计是否合理;观察是否全面;表达是否清晰……
再如《认识船》中“船的发展史”这一环节,教师安排让学生给船排序来了解船发展的历程。学生会通过已有的经验和提供的资料去排序,对于这些资料理解和运用得怎样?能不能正确排序?可以让小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思路更清晰,明白了船的发展是动力用途的发展,可以按照动力发展的顺序来排序:人力—风力—机器动力,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班级评价
以全班同学参与评价的班级评价可以强调各小组之间不同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肯定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界认识的多样性,展示事物的复杂性。在教学中各小组进行实践和认识之后,教师需要把全班召集起来对所认识的事物内容进行小组汇报,通过各小组不同的认识可以取得互相补充,取长补短的效果。比如《声音的强弱》中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各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汇报,经过交流和评价最终得出结论:声音的强弱不仅和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还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提高了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素养的形成。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习惯,是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趋势,它不仅可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促进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可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遵循小学生自身特点,激发评价意识,完善评价语言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老师问学生答,以教师评价为主,师生交流形式单一,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现在的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课堂上学生讲得多了,做得也多了,可是怎样让他们主动来参与课堂评价呢?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悉心引导。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讲、喜欢玩、喜欢尝试,甚至有时会“异想天开”,他们经常想发表一下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科学课上,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比如请同学说说“你知道动物有哪些特点”时,一个同学还没有说完,有些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这个同学哪个地方说得不对,应该是怎样怎样等等。这其实就是初步的评价意识。如果教师因为他们随便发言而指责他们的话,就会打击他们这种自发评价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应及时作出引导,教导他们在其他同学未完成发言的情况下作出评价是不恰当的,会影响别人思考,而应在集体评价时发表意见。当学生能大胆对同学的回答作出正确评价时,教师应给予大力表扬,以诱发其他同学的评价意识。
当然,课堂学习的评价,也需要一定的载体——评价语言的支持。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有着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可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经常欲说又罢,不能真正投身于课堂评价之中。要使学生能够充分毫无保留地发表他们的想法,必须使他们具备相应的评价语言。评价语言通常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有:“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或者直截了当地判断正确与否,这样的语言显得比较单一、乏味。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譬如:我想为某同学(或小组)作一些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某提一些建议,我非常赞同(欣赏)某某的想法,我对他的说法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使学生借助语言这座桥梁,能流畅、自然地反映各自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评价顺利进行。
二、明确评价目的,把握评价内容,发展评价能力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从科学学习的态度,科学探究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活动能力以及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在《认识土壤》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不同地方的土壤(比如花坛、农田、操场边……),通过小组活动认识各种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土壤,在得出结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许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土壤是不溶于水而有些土壤溶于水?有些土壤是黑色的而有些土壤是红色、黄色等等。有些同学在总结时还说到他尝了一下土壤是咸的、苦的等等,其他同学就跟着七嘴八舌地“聊”了起来……把话题越扯越远,这就脱离了本节课的认识范围和评价范围,需要老师及时把握和引导,在表扬他敢于发表想法的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评价一下他勇于实践和认真探索的精神,及时把握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评价。
三、给予评价机会,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提高评价效果
课堂评价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学习者,这就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中师生间的平等评价模式,使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评价,认识自我,张扬个性,从而使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1.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例如《小小纸飞机》中学生兴致高昂地制作了几只纸飞机并试着去放飞,有的同学的纸飞机在空中会转圈,有的同学的纸飞机不会转圈。他就思考了:为什么我的不会转圈呢?我的纸飞机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实验他终于也制作出了会转圈的纸飞机,他事后是这样告诉我的:“我开始制作时太马虎了,纸飞机的翅膀太宽、太短,所以不会转圈。后来我改用长而窄的翅膀,纸飞机就能转圈了。”这种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提高了观察和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2.小组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所学的知识,有机会互相帮助从而理解所学的知识。小组评价,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防止那些不善于言辞的学生被排挤在外,而失去锻炼的机会。
例如《观察水》一课,开头提问“水有什么特点?”小组之间七嘴八舌的讨论得出:“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透明的液体……”之后又通过小组之间合作的实验得出水具有溶解性以及水的毛细现象等性质。在小组的这些活动中就可以充分认识学生参与评价的各种不同表现: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是否乐于与人合作;是否乐于采纳别人意见;设计是否合理;观察是否全面;表达是否清晰……
再如《认识船》中“船的发展史”这一环节,教师安排让学生给船排序来了解船发展的历程。学生会通过已有的经验和提供的资料去排序,对于这些资料理解和运用得怎样?能不能正确排序?可以让小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思路更清晰,明白了船的发展是动力用途的发展,可以按照动力发展的顺序来排序:人力—风力—机器动力,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班级评价
以全班同学参与评价的班级评价可以强调各小组之间不同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肯定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界认识的多样性,展示事物的复杂性。在教学中各小组进行实践和认识之后,教师需要把全班召集起来对所认识的事物内容进行小组汇报,通过各小组不同的认识可以取得互相补充,取长补短的效果。比如《声音的强弱》中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各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汇报,经过交流和评价最终得出结论:声音的强弱不仅和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还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提高了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素养的形成。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习惯,是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趋势,它不仅可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促进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可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