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在一起(4)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晖渐渐舒展开来,恰如一汪金黄色的清泉,悄悄淌过我们的脸颊。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与那乡土文化紧紧拼接在一起。
  当我们听老师说学校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时,不约而同地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戏曲?如今会有谁还愿意听戏?我独自念叨着,心里极不情愿地与大家前去观看。
  戏曲表演没有安排在礼堂内,而是露天的。不远处,那深红色的竹戏棚在静谧的黄昏中静默着,悄无声息地散逸着乡土的气息。
  我们走近,坐在戏台前静静等待。戏台上坐着一位花甲老人,正仔细地调试着二胡的琴弦。他的眼睛半眯着,透过他的眼眸,我依稀望见了老人对那把二胡的钟爱,对戏曲的热爱。他虽已年迈,却依旧坚守心中所爱,我的心潜移默化地被感染。
  沉默的戏棚子亮起来了,帘后露出一张浓妆艳抹的脸,一双灵动的眸子顾盼生辉,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声娇呼:“这不是那个李家老爷的生辰宴!”紧接着,便闪出一位花枝招展的姑娘,如轻风般迈着轻盈的碎步,唱着咿咿呀呀的小曲儿。蓦地,唢呐声、锣鼓声、二胡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一场精彩的民间故事,由此拉开序幕。我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们,心也慢慢与那戏曲融合在一起。
  夜已深,风是透骨的寒,一声声嘹亮的唱词裹挟着深冬的寒意,渐上苍穹,如同一碗陈年烈酒,粗犷、豪放、激烈。
  当问到那位女子为何选择戏曲时,她说:“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我想把这份戏曲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戏曲,让中国的戏曲能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各地。”听完,我们微微一愣,却又会心地笑了。
  耳边依旧回荡着那空灵的戏曲声,心中那热爱戏曲的情愫也随之迸发,先前对戏曲的排斥早已风吹云散,心与那散逸着乡土气息的戏曲相连,紧紧拼在一起。
  我愿携着一颗热爱戏曲的心,让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拼接在一起,让中华传统永流传。
  夜空缀着点点繁星,如同透过云雾的霞光,照耀大地,照耀着我与戏曲紧密相拼的心。

点评


  本文选材贴近生活,贴近自我,小作者通过参与“戏曲进校园”体验活动,传达出自己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意识,境界高远。文章采用起承转合的构思模式,文气贯通,衔接自如。文中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语言生动老练,可圈可点。但是,文中“我”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不足,所以文中反复提到“我们与乡土文化拼接在一起”不免有些牵强。 (陈晓兰)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同学们,你们了解戏剧吗?九(下)第五单元是戏剧单元,你们一定感到非常新奇,又有点迷茫吧。第一次阅读戏剧文学,可能会感到不太习惯,没关系,就让初初领着大家一起走近戏剧、了解戏剧吧。  在我们中国,国粹京剧就是戏剧的一种,其他像淮剧、黄梅戏等,也都是戏剧。而在西方,戲剧更多的是指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总的来说,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由演员把故事或情境用对话、歌唱、动作等方式表演
迎来了春季的滋润万物,唤醒了夏季的生机勃发,捧起了秋季的成果丰硕,铺垫了冬季的凛凛朔风。人生四季,笑看春禽凫水、夏荷招展、秋叶飄飞、冬雪弄舞。拼在一起,构成了一生充实的努力。  暮夏渐逝,蝉声稀寥。  总有那么多打击与失落,萦绕左右。我独自前往图书馆,寻找一丝慰藉。  穿过一片花径,蝴蝶斑驳的身影早已遁形。它们的翅太过软弱,是经受不住一阵阵的朔风的。而那些身影,仍然在低飞着,交流着晚来花朵的讯息。
作为小说家、散文家的池莉的《池莉诗集·69》,不是用来证明她也是一位诗人——诗人无须证明——也不是给众人用来验证并顺便感叹“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异口同声中既不会有诗,也不会有远方;或者说,异口同声是生活中的最大的“苟且”。池莉曾把我们这个时代迅疾蔓延的套话、行话斥之为流行病专业中的“鼠疫霍乱”,其实也就是语言中丛生的毒瘤。它们正是诗人要抵抗和瓦解的;也正是势不可挡的它们,一再让诗
孩子像小河,歌唱着向前奔流,而父亲便是那河岸边巍然屹立的青山,永远静静地注视着小河前行。偶尔,也会拦下孩子过急的脚步,提醒他们慢下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只想独步在流转的时光中,静静聆听你老去的声息。  偶然在整理书本时,翻到一张泛黄的旧相片,经过岁月的洗礼,已变得斑驳。我好奇地细细端详,原来是多年前与父亲一起练习书法的留影。上面的我咧着豁牙的嘴巴,脸被墨汁涂成了小花猫。身形魁梧的父亲看着我,
布满灰尘的旧书,有一张照片从中飘落。我俯身拾起,记忆的闸门蓦然开启,宛如时光倒流。  蝉躲在被骄阳晒得耷拉着脑袋的树叶底下,欢快地唱着那首永恒的旋律《夏的主打歌》。柏油公路上的沥青似乎被烤融化了。空气干燥得很,仿佛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点燃。  七十个穿着并不合身的迷彩服的“新皮蛋子”,正如临大敌地看着已折磨了他们三天的“呆头鹅教官”,没有一个人对他有好感。  “稍息,立正,一千米长跑准备……”教官
我喜欢柳宗宣诗里的流畅。他写喜悦是流畅的,他写滞重也是流畅的;他写雨和火车是流畅的,他写夏日和夜色也是流畅的。那是一种人生百般历练之后的境界,犹如钢在火焰里端坐过,在盐水里淬过,蹿起一阵青烟,袅袅而去:  熟悉的夏日像一个穷亲戚  打开了门,送来去年的扇子  水壶与阴凉;风翻阅着  屋前的桑树叶片的反面  的灰光。风在传送热浪  我们关闭门窗,把热气挡在  正午的屋外。…… (《夏日时光》)  流
星河逆转,斗转星移。古往今来,无数人不甘平凡,以同一种力量默默完成同一份伟大的事业。  宋代·独自登楼忧国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看着这里壮观的景致,有人“感极而悲”,有人“喜洋洋”。而范仲淹则不同,他独上高楼,望江中水流交冲,观天上风云变幻,由“小我”上升至“大我”,想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国家的生存大计,抒发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感叹道:“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刻,我多么想穿越回去
技法指点   修改润色,是作文升格的必由之路。同学们面对习作修改润色时,常常存在以下不足:只着眼于字句修改,对一篇文章整体材料的选择和思想内容的表达等方面不够重视,也不太关注段落的详略处理、前后衔接等问题;对语言的修改,往往只重视别字、病句等,而对炼字、修辞、句式等方面的处理关注不够。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大处着眼,从整体的选材、立意以及详略处理看内容是否切题,有问题就要
梁鸿近几年火了,是因为非虚构写作,《中国在梁庄》爆红之后,又写了《出梁庄记》,今年又出版了小说集《神圣家族》,继续是写她的故乡。《作为神话和故乡的南阳》依然是这个主题,短短两千多字,却写出了丰满的内容,充盈着浓烈的感情,更有复杂沉重的思绪。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散文格调,这种格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疏朗中的密实”。  疏朗,是指作品的结构或者所写内容,不粘滞,不胶着,同时不滞重,不浑浊。读起来
王开岭说:“生命的来意,也许即为晒晒太阳。”想来,光影即生命之倒影,好生隽永的比喻。  童年,与外婆一道住在一方流萤竹扇、恬静舒然的光阴里。不曾历经多少波澜,像颗被捧在手心里的雪球,在老人如冬阳般的目光下,无忧成长。关于那时的记忆,最深的,只一件——晒太阳。端一张木板凳,端一盘炒瓜子,抱一只玩具熊,戴一顶小囝帽,就那样弛然坐在氤氲着丝瓜花香的外婆的身旁,看阳光的倒影。好一朵顽皮的阳光!它竟蹦到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