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16
【行动链接】
一、课例背景研究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目前,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劳动观念比较淡薄,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能力较差,以及在遵守社会公德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现今笔者以此课为例,运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课例研究。
【行动回顾】
【第一次课例展示】
【课后研讨】:
听完本节课后,大家针对此课开展了交流与讨论。
教师1:情境创设体现不够!整堂课听下来比较平淡,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2:教师的评价语言很有特点(有性:热乎乎的评价语言、关注学生的情感、并与学生协商式的交流,为学生了民主平等的学习,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有点不自然。)
教师3:情境创设非常到位,运用音乐、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还应该更强调,在设计圣诞节活动时强调怎样过节日更有意义。
针对以上讨论结果,上课教师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又进行了第二次课例展示:
【第二次课例展示】
【课堂写真】
二、课前交流
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呈现谜语,生猜)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这几个,还有吗?(生自由说)
师:不说不知道,说了真奇妙!瞧,我们一下子罗列了那么多的节日。老师将它们编成了顺口溜,大家一起来念一念。
2. 这么多的节日,你们最喜欢哪个呢?
3. 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节日吗?老师最喜欢春节了! 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红包,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老师要把红包送给那些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红包有着浓浓的春节气息,为整节课做了铺垫;以红包为诱饵,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走近中国的传统节日
1. 播放鞭炮,创设浓浓的过节氛围
师:你能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生:春节是我们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一直是全世界华人的传统节日,后来影响到其他国家,现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也都有过春节的习俗。
师:春节还俗称“过年”,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谁来说说?
生:……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年吧!
(播放‘年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冲击学生的大脑,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年的由来。)
2. 交流春节习俗
师:哇,原来年是这么来的啊,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呢?
生1:张贴春联
生2:张贴“福”字,福字倒着贴意味着福到了!
(师张贴春联与福字,让整个教室洋溢着春节的气息。)
3. 播放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些图片,看看谁认识。
(播放一些少数名族的图片,让生猜,通过猜,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四、动画引入,走进世界节日
师: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研究交流,我们了解了世界上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除了我们交流的,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真是——节日大观。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请收到红包的同学上台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里面的秘密。(红包中藏有擂台赛的题目,让学生当擂主,充分参与其中。)
让我们一起进入节日知识擂台赛!(播放擂鼓声,营造紧张的氛围)
(通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提升
配乐图片加文字,让学生意犹未尽地走出教室。
【第二次课后研讨】
第二次上课,课的主题显得非常突出:从一开始的猜谜到红包的分发,都创设了浓浓的过节情境。整堂课充分利用了视频、图片、歌曲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根据新课程理念,以生为本,教者充分把握了四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挑战的特性,以红包为诱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以红包中的秘密来进行比赛,形式新颖,一环紧扣一环,让學生一直保持在兴奋状态,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可见,情境教学在社会与品德课中的应用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研究的收获】
这是笔者第一次参加联盟的品德教研活动,心里不免有许多感慨:
1. 如何设计活动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为导向。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行的。当然,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明确,那么,即使学生不能顺利完成预设活动,也完全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反思活动体验、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2. 重点凸显节日的喜庆
世界各地的节日丰富多彩,在一节课中不能一一进行介绍感知。因此,要采用重点凸显的方法,让学生重点感受春节的喜庆,从春节到说说我们国家的其他传统节日和外国的一些主要传统节日,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补充音像材料,重点感知圣诞节、狂欢节的喜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节日的喜庆之中,并与同学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3. 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社会性、活动性
这堂课上完后,笔者有一个很深的困惑,那就是:这样具有浓浓地理历史味的课堂,自然会加深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但过多资料的呈现又会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如何使两者相得益彰呢?在课堂中就要设计有意义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而活动又如何设计呢?笔者认为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更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生活基础,否则再好的活动也应该放弃。于是,在课堂中笔者设计了“红包”这一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行动链接】
一、课例背景研究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目前,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劳动观念比较淡薄,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能力较差,以及在遵守社会公德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现今笔者以此课为例,运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课例研究。
【行动回顾】
【第一次课例展示】
【课后研讨】:
听完本节课后,大家针对此课开展了交流与讨论。
教师1:情境创设体现不够!整堂课听下来比较平淡,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2:教师的评价语言很有特点(有性:热乎乎的评价语言、关注学生的情感、并与学生协商式的交流,为学生了民主平等的学习,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有点不自然。)
教师3:情境创设非常到位,运用音乐、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还应该更强调,在设计圣诞节活动时强调怎样过节日更有意义。
针对以上讨论结果,上课教师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又进行了第二次课例展示:
【第二次课例展示】
【课堂写真】
二、课前交流
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呈现谜语,生猜)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这几个,还有吗?(生自由说)
师:不说不知道,说了真奇妙!瞧,我们一下子罗列了那么多的节日。老师将它们编成了顺口溜,大家一起来念一念。
2. 这么多的节日,你们最喜欢哪个呢?
3. 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节日吗?老师最喜欢春节了! 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红包,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老师要把红包送给那些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红包有着浓浓的春节气息,为整节课做了铺垫;以红包为诱饵,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走近中国的传统节日
1. 播放鞭炮,创设浓浓的过节氛围
师:你能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生:春节是我们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一直是全世界华人的传统节日,后来影响到其他国家,现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也都有过春节的习俗。
师:春节还俗称“过年”,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谁来说说?
生:……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年吧!
(播放‘年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冲击学生的大脑,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年的由来。)
2. 交流春节习俗
师:哇,原来年是这么来的啊,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呢?
生1:张贴春联
生2:张贴“福”字,福字倒着贴意味着福到了!
(师张贴春联与福字,让整个教室洋溢着春节的气息。)
3. 播放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些图片,看看谁认识。
(播放一些少数名族的图片,让生猜,通过猜,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四、动画引入,走进世界节日
师: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研究交流,我们了解了世界上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除了我们交流的,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真是——节日大观。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请收到红包的同学上台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里面的秘密。(红包中藏有擂台赛的题目,让学生当擂主,充分参与其中。)
让我们一起进入节日知识擂台赛!(播放擂鼓声,营造紧张的氛围)
(通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提升
配乐图片加文字,让学生意犹未尽地走出教室。
【第二次课后研讨】
第二次上课,课的主题显得非常突出:从一开始的猜谜到红包的分发,都创设了浓浓的过节情境。整堂课充分利用了视频、图片、歌曲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根据新课程理念,以生为本,教者充分把握了四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挑战的特性,以红包为诱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以红包中的秘密来进行比赛,形式新颖,一环紧扣一环,让學生一直保持在兴奋状态,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可见,情境教学在社会与品德课中的应用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研究的收获】
这是笔者第一次参加联盟的品德教研活动,心里不免有许多感慨:
1. 如何设计活动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为导向。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行的。当然,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明确,那么,即使学生不能顺利完成预设活动,也完全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反思活动体验、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2. 重点凸显节日的喜庆
世界各地的节日丰富多彩,在一节课中不能一一进行介绍感知。因此,要采用重点凸显的方法,让学生重点感受春节的喜庆,从春节到说说我们国家的其他传统节日和外国的一些主要传统节日,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补充音像材料,重点感知圣诞节、狂欢节的喜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节日的喜庆之中,并与同学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3. 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社会性、活动性
这堂课上完后,笔者有一个很深的困惑,那就是:这样具有浓浓地理历史味的课堂,自然会加深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但过多资料的呈现又会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如何使两者相得益彰呢?在课堂中就要设计有意义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而活动又如何设计呢?笔者认为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更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生活基础,否则再好的活动也应该放弃。于是,在课堂中笔者设计了“红包”这一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