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线条是一幅画的骨架,那么色彩则是血液,它能使作品充满生命力。色彩感觉是指色彩通过人的视觉引起的反应,光线经瞳孔进入视网膜,再由视觉神经传达至大脑而产生色彩感觉。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色彩在美术课堂上绽放光彩呢?以下是我几年来在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总结的粗浅经验:
一、提高学生的色彩兴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情况循序渐进的讲解。在教学最初可以展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鼓励学生联想更多生活中的色彩,接下来再把话题转移到色彩知识上。对于学生来讲,尽量多运用图片效果和PPT的立体感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又有趣!
二、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红、橙、黄、绿、青、蓝、紫……美丽的大自然就像是一首色彩的交响乐,优美动人。在大自然中,光就像一个魔术师,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画家离不开色彩,因为色彩是最美、最富有表现力的美术语言,他们在创作时,就像魔术师一样。着眼于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需求. 美术就象生活中的阳光和水一样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色彩更 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色彩,教材中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色彩搭配的知识,有《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民间艺术的色彩 搭配》、《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系列色彩学习的引导课共同围绕色彩搭配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突出的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从色彩认识训练,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 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从建筑------居室-----环境----公共设施----现代商品 ------商品包装------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每一课涉及的色彩知识 都与生活紧密相连,都和我们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学以制用学起来 也非常感兴趣,在每一节美术课上几乎都涉及到色彩可是我们教师恰恰忽略了色彩教学的学习,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时时处处让学生感知色彩的无处不在,最重要是体会色彩的美丽。
三、掌握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色彩基础理论知识初学者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看不出颜色,或看到的只是物象固有色,或看到一部分颜色倾向而调配不出来。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色彩理论知识造成的。作为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授色彩的基础知识,明确色相,色性,色度三要素的含义和要领;知道色彩的情感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掌握色彩的配合与表现,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空间层次与主调关系,色调的常见类别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以后就可以安排三原色调配、明度表、纯度表调配的练习。
四、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色彩知识
1、试着将色彩知识整合在其它的课程里面
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我经常把教材里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完成一件做品,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美术课中,我将《格尔尼卡》、《手绘线条图像》、《同类色与邻近色》、《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整合在一张作品里,通过格尔尼卡让学生进行抽象人物的创作,再用手绘线条一课画在一张四开张上,最后运用一系列的色彩知识完成一张色彩构成的成形作品。学生的人物设计非常有创新意识,色彩搭配合理,有同类色的、有邻近色的,同时还有对比色的。作品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每一张作品都是学生的原创。
2、将色彩知识运用的要恰到好处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同样, 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例如在《学习服装的色彩》、《居室的色彩搭配》等这种课堂教学中我是循规蹈矩地让学生复习色彩知识,达到训练的目标就可以了。
3、色彩知识的创新运用
色彩知识是固定不变是,关键之处是你如何将色彩知识灵活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情感,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提问,质疑问难。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代替。如《盛唐女性的生活》一课:首先,我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欣赏唐代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组合——分解——组合”的电脑动画,剖析三个场景的人物动作,线条、和色彩。本来到此为止,“记忆画”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但是,我不局限于教学生会画“记忆画”,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人物服饰色彩搭配的创作。这样,不仅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优化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色彩是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课的重要部分。好的美术教育离不开教师本身对艺术作品的透彻理解和细致把握,从而能准确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离不开教师对艺术学科本身艺术性的敏锐感知,对教学目标落实的重视,更离不开教师自身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以及一颗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真挚、善良、宽容、热情的心。
一、提高学生的色彩兴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情况循序渐进的讲解。在教学最初可以展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鼓励学生联想更多生活中的色彩,接下来再把话题转移到色彩知识上。对于学生来讲,尽量多运用图片效果和PPT的立体感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又有趣!
二、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红、橙、黄、绿、青、蓝、紫……美丽的大自然就像是一首色彩的交响乐,优美动人。在大自然中,光就像一个魔术师,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画家离不开色彩,因为色彩是最美、最富有表现力的美术语言,他们在创作时,就像魔术师一样。着眼于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需求. 美术就象生活中的阳光和水一样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色彩更 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色彩,教材中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色彩搭配的知识,有《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民间艺术的色彩 搭配》、《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系列色彩学习的引导课共同围绕色彩搭配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突出的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从色彩认识训练,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 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从建筑------居室-----环境----公共设施----现代商品 ------商品包装------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每一课涉及的色彩知识 都与生活紧密相连,都和我们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学以制用学起来 也非常感兴趣,在每一节美术课上几乎都涉及到色彩可是我们教师恰恰忽略了色彩教学的学习,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时时处处让学生感知色彩的无处不在,最重要是体会色彩的美丽。
三、掌握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色彩基础理论知识初学者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看不出颜色,或看到的只是物象固有色,或看到一部分颜色倾向而调配不出来。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色彩理论知识造成的。作为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授色彩的基础知识,明确色相,色性,色度三要素的含义和要领;知道色彩的情感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掌握色彩的配合与表现,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空间层次与主调关系,色调的常见类别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以后就可以安排三原色调配、明度表、纯度表调配的练习。
四、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色彩知识
1、试着将色彩知识整合在其它的课程里面
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我经常把教材里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完成一件做品,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美术课中,我将《格尔尼卡》、《手绘线条图像》、《同类色与邻近色》、《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整合在一张作品里,通过格尔尼卡让学生进行抽象人物的创作,再用手绘线条一课画在一张四开张上,最后运用一系列的色彩知识完成一张色彩构成的成形作品。学生的人物设计非常有创新意识,色彩搭配合理,有同类色的、有邻近色的,同时还有对比色的。作品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每一张作品都是学生的原创。
2、将色彩知识运用的要恰到好处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同样, 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例如在《学习服装的色彩》、《居室的色彩搭配》等这种课堂教学中我是循规蹈矩地让学生复习色彩知识,达到训练的目标就可以了。
3、色彩知识的创新运用
色彩知识是固定不变是,关键之处是你如何将色彩知识灵活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情感,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提问,质疑问难。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代替。如《盛唐女性的生活》一课:首先,我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欣赏唐代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组合——分解——组合”的电脑动画,剖析三个场景的人物动作,线条、和色彩。本来到此为止,“记忆画”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但是,我不局限于教学生会画“记忆画”,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人物服饰色彩搭配的创作。这样,不仅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优化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色彩是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课的重要部分。好的美术教育离不开教师本身对艺术作品的透彻理解和细致把握,从而能准确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离不开教师对艺术学科本身艺术性的敏锐感知,对教学目标落实的重视,更离不开教师自身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以及一颗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真挚、善良、宽容、热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