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患关系是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间的双向人际关系是尊重彼此权利、义务前提下的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医患关系的模式在不同社会、不同经济条件下以及各个历史阶段,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建立适应不同阶段的新型医患关系,是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和义务、增强国有医院竞争力的首要课题,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如何在肿瘤学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与患者之间交往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与肿瘤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打交道,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种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是肿瘤学临床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对肿瘤学专业医学生沟通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探讨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加强肿瘤学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
【关键词】肿瘤学教育 医患沟通 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37-01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的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肿瘤学专业学生不可回避的要遇到大量的肿瘤患者又有其特殊性。本文结合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实际就如何提高肿瘤学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引导、培养他们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做一初步探讨。
1.医患沟通
随着社会发展,病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日益重视自己的就医权利。但由于客观存在的医患间信息的不对称,交流沟通不充分,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患纠纷逐年上升。医患关系不协调的本质是信任危机,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德高、学博、医精、能力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其中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临床实习是医学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阶段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模,提高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医患关系不协调的本质是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的产生根源就在于缺乏交流和沟通。有调查发现病人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比例达43.8%,医务人员认为双方相互信任的比例仅为25.9%[1]。因此,如何重构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缺乏的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医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对社会及一般的人情风俗缺乏了解,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
2.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在肿瘤学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生,而高素质的医生除了要掌握医学知识、理论和医疗技术之外,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当前,医患沟通技能已作为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一部分[2]。因此,良好医患沟通技能应成为为肿瘤学专业医学生的必须能力。沟通过程要高度注重患者心理特征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病人目前多数无法根治,人们普遍感到恐惧。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清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学会真诚地与患者沟通。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充分认清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高度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此时良好的医患沟通能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关心。
3.临床教学中如何对肿瘤学专业学生进行沟通技能训练与培养
提高临床教师的素质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优秀的临床教师必然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临床教师在指导学生见习时,其敬业精神、爱伤观念、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会自然地传输给学生,这种示范的作用很重要,对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模式具有一定影响。
4.提高肿瘤学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是医学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3]。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医患沟通技巧的正面例证,或者结合医疗纠纷案例,讲解医患沟通中常见的问题等。
近年来医疗纠纷(包含医疗事故和病人不满)虽大幅度上升,但医疗事故并未同步增加,这说明目前的医疗纠纷并不只是医疗技术的问题,而往往是人文性医疗服务的问题。医患关系包涵两部分内容:即技术关系和非技术关系。技术关系是医患之间的行为关系,医患之间的非技术关系,是指医疗技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由于社会的、心理的、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关系等,是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自己人际关系圈中,医患关系占有很大比例,在医院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求医患者的关系问题更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为了患者早日康复、安全的医疗工作应该建立医患之间的友爱和信赖关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行保护性医疗。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不懈地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保证医院的竞争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发展,才能完成医护工作者的天职。医患之间的沟通不仅为诊断所必需,也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生,特别是肿瘤学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也希望能够通过学校、医院、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峰,卢仲毅,王兴勇等.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医学,2004,16(1):91-92.
[2]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5.
[3]李艳芬,马兆明.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51(2):42-43.
【关键词】肿瘤学教育 医患沟通 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37-01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的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肿瘤学专业学生不可回避的要遇到大量的肿瘤患者又有其特殊性。本文结合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实际就如何提高肿瘤学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引导、培养他们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做一初步探讨。
1.医患沟通
随着社会发展,病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日益重视自己的就医权利。但由于客观存在的医患间信息的不对称,交流沟通不充分,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患纠纷逐年上升。医患关系不协调的本质是信任危机,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德高、学博、医精、能力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其中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临床实习是医学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阶段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模,提高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医患关系不协调的本质是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的产生根源就在于缺乏交流和沟通。有调查发现病人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比例达43.8%,医务人员认为双方相互信任的比例仅为25.9%[1]。因此,如何重构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缺乏的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医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对社会及一般的人情风俗缺乏了解,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
2.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在肿瘤学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生,而高素质的医生除了要掌握医学知识、理论和医疗技术之外,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当前,医患沟通技能已作为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一部分[2]。因此,良好医患沟通技能应成为为肿瘤学专业医学生的必须能力。沟通过程要高度注重患者心理特征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病人目前多数无法根治,人们普遍感到恐惧。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清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学会真诚地与患者沟通。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充分认清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高度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此时良好的医患沟通能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关心。
3.临床教学中如何对肿瘤学专业学生进行沟通技能训练与培养
提高临床教师的素质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优秀的临床教师必然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临床教师在指导学生见习时,其敬业精神、爱伤观念、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会自然地传输给学生,这种示范的作用很重要,对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模式具有一定影响。
4.提高肿瘤学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是医学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3]。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医患沟通技巧的正面例证,或者结合医疗纠纷案例,讲解医患沟通中常见的问题等。
近年来医疗纠纷(包含医疗事故和病人不满)虽大幅度上升,但医疗事故并未同步增加,这说明目前的医疗纠纷并不只是医疗技术的问题,而往往是人文性医疗服务的问题。医患关系包涵两部分内容:即技术关系和非技术关系。技术关系是医患之间的行为关系,医患之间的非技术关系,是指医疗技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由于社会的、心理的、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关系等,是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自己人际关系圈中,医患关系占有很大比例,在医院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求医患者的关系问题更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为了患者早日康复、安全的医疗工作应该建立医患之间的友爱和信赖关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行保护性医疗。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不懈地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保证医院的竞争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发展,才能完成医护工作者的天职。医患之间的沟通不仅为诊断所必需,也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生,特别是肿瘤学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也希望能够通过学校、医院、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峰,卢仲毅,王兴勇等.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医学,2004,16(1):91-92.
[2]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5.
[3]李艳芬,马兆明.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5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