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实习教学一般沿袭教师准备课题与器材、资料,学生按部就班的去验证性的做实验的形式。此种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学生思路受局限,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更没有创新。而面向不同对象,采取分层次教学。让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多做一些课题,共同探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但拓宽思路,还有助于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避免了传统实习教学的弊端。
关键词:一课两制;分层次;实习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长期以来,技术院校的教学特别是实习教学的步骤一般是:教师准备理论知识,讲解原理,然后学生再按照老师的要求与任务有步骤、有计划的去完成实践操作,最后通过验证原理得出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的实习教学的优点是教师讲解理论深刻,学生理解透彻,对原理把握比较准确。但是,其弊端是学生思维受限,仅局限于教师讲解的内容范围之内,不积极展开思维、缺乏创新精神。更甚者,一些在学习上不积极的学生敷衍了事、不动脑筋。机械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基本任务。这样就使实习教学失去意义,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而使学生感到实习课内容枯燥无味,兴趣丧失,从而助长了个别甚至部分学生懒惰、松散、依赖的坏习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工作,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求突破,经初步试探发现“一课两制”的分层次教学法在中级技工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所谓一课两制的分层次教学法,就是面向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既让有余力的學生发挥特长、多学习一些知识,又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与提高。
例如,本人曾带过电子技术实习课的06(四)机电一体化5班,是2+2的四年制中级技工转高级技工教学的班级,该班同学初中毕业后进人我校学习,四年学习生活中,前两年学习中级班知识,后两年学习高级班的知识。在电子技术实习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该班只有少数几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能很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大多数同学只能勉强安装完线路,来不及检查,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在完成实习课题任务上有难度,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由此以来,如果搞一刀切,该班级只有5%的同学完全达到实习预期目的与要求,17%的同学基本完成任务,剩下的68%的同学勉强及格,另外10%不及格。

针对这种现象。本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实习一个课题,每一位同学都要懂原理、会分析电路、能识别元件和集成块,要独立完成设计、组装与焊接,最后,通过师生一对一、面对面的检查、验收与问答来督促学生积极完成任务,避免敷衍塞责现象发生,这样,保证基本的教学任务有效的完成;面向部分动手能力强、操作速度快的学生,多给予一些课外题目,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多做一些课题,多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并通过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让他们有成就感;面向个别动手能力不是特别好的学生,由老师提供求助对象,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帮助他们一起探讨、分析、处理问题。这样,面向对象,分层次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既调动了部分爱钻研的同学的积极性又引导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互长,还实现了‘先进带后进’,即学习积极的同学的高涨的学习热情与不可多得的收获幸福感激励了身边不是特别积极的同学。从而达到有的放矢、全面开花的局面。
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06(四)机电5班的李金轩、郭永良、单献忠三位同学爱思考、动手能力也很强,他们能很快的把老师布置的线路设计、组装、调试好。每次集体做新课题,他们都能提前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我在班内公开“选聘”这三位同学做我的助手,主要任务是帮助其他前来求援的同学完成电路的检查、故障的排查及线路的调试等。另外,在课余,我还给他们一些题目,让他们各自独立完成不同的课题的电子线路的制作,发挥他们爱思考的特长,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无论课内课外,每个课题,我都及时提问一些相关问题。引导他们把所学过的知识和正在进行的课题进行综合衔接。三位同学所做的课题基本上都能一次通电试验成功,针对他们在业余‘工作’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我随时指出,同时,他们的优点也得到了我的肯定,褒奖结合,让他们不盲目,也让他们真真正正的学到了知识。例如,李金轩同学虽然操作速度快,但是,他的准确率不高,经常焊接集成块时出现虚焊或连线错误,经过我的两次特别提醒与强调,他在实习态度上进步许多,比较虚心。郭永良和单献忠两位同学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老师提问他们问题时也总爱脸红,但是,自从被老师选聘负责帮助独立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后,他们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不但体现在语言上的幽默,还有神态上的自信,他们遇到难题不再是羞于问老师,而是有理有据的带着自己的知识理论和老师一起讨论问题。部分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同学,经常向这两位谦虚又理论基础好的同学请教,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达到一种华山论剑、欲与之试比高低的局面。作为老师,自己的学生能在学习方面达到这种状态,不正是期待已久的吗?

“一课两制”的分层次教学,不但突破了传统实习教学的瓶颈,还体现在了它的创新效应。
一次,在李金轩同学所做的由CD4011和CD4013组成的闪光器电路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如图1所示,该电路是一个由四二输入与非门CD4011和R1、cl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它向CD4013提供时钟脉冲信号,CIM013触发器输出端1和2相位相反,所以发光二极管交替发光。按照理论,电路通电后,应该实现VDI与VD2交替闪烁,但是,实际情况是通电后有短暂交替闪烁现象后,就不再交替闪烁。
根据现象判断,本人找到了电路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电路存在结构缺陷,CD4013的优先使能端R、s没有进行正确连线,估计是教材电路由于印刷或其他原因画的不完整,而不是元件的性能参数设置问题。本人认为,借此课题,让几位爱钻研的同学去查阅资料,分析处理该故障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学习的机会。于是,我把处理这个故障的任务交给了李金轩、郭永良、单献忠和孟兆宾四位同学,让他们共同讨论、查阅D触发器CD4013的相关资料,确定该器件在本课题中的连线及管脚的接法,并分析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大胆尝试改进线路。老师此时起的作用就是指引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与要点。
四位同学第一次检查的结果是:由于CD4013是具有优先权的触发器,所以教材原图即图1中其4、6两脚的R、s端悬空相当于接高电平同时有效,在输入端D没有信号的情况下,只要s、R有效,就会有输出,而且输出不受D端输入信号的控制,从而使输出端输出不稳定的信号,造成两发光二极管不能稳定交替闪烁。故CIMOl3的4、6两脚不能悬空,要接地。于是,他们把CD4013的4、6两脚联在一起接地。但是,理论成立,通电后,实际现象还是不稳定,两个发光二极管仍然没有实现理想的交替闪烁。
四位同学此时陷入困境,找本人再次帮助他们对电路做分析。依据教材讲述的工作原理,确定该电路从原理上讲是行的通的,故障原因仍然是电路结构性的,而且问题就在CD4013的外围管脚连线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其优先控制端R、s端即CD4013的4、6两脚的连接有问题,只是还没有彻底找到如何才是最正确的连接而已。接下来,本人把总体判断方向告诉四位同学,让他们继续查阅资料,弄清楚CD4013的逻辑真值表,特别是其R、S端的功能控制设置与连线。此时,老师的作用是在同学们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细化指引,把要解决的问题要点提出来,让学生去探讨、亲自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四位同学第二次检查的结果是:CD4013的R、S端是优先使能控制端,两者不能同时有效,否则会出现输出端不稳定的现象,故在连线时不能把R、s端连在一起。结合前面的判断及查阅资料所得知识,四位同学作出总结,前述现象即两个发光二极管不能稳定交替闪烁的原因就是CD4013的R、s端的连线不正确。他们进行了线路改接,如图2所示,将CD4013的6脚与CD4011的4脚进行连接,将CD4013的4脚与CD4011的6脚相连。通电实验,实现了两个发光二极管交替闪烁的现象。
在解决了该课题的故障后,本人及时总结,先分别把四位同学在排障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做了概括,后又把该课题作为讲课案例向全班同学讲述,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动脑、用脑筋去实习而不是机械地去操作,同时把四位同学在操作过程中体现的优点及不足做了总结,以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让他们用来学习和借鉴。
实践证明,一课两制的分层次教学法,在中级技工班的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前提是所有学生都有活干,都有内容操作;它的关键是在执行过程中教师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主导作用,把握好层次间的关系,让不同知识能力层次的同学之间一定有交流、沟通的机会;它的升华是教师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及时作好总结与概括,引导学生脑手结合,积极行动起来。
关键词:一课两制;分层次;实习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长期以来,技术院校的教学特别是实习教学的步骤一般是:教师准备理论知识,讲解原理,然后学生再按照老师的要求与任务有步骤、有计划的去完成实践操作,最后通过验证原理得出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的实习教学的优点是教师讲解理论深刻,学生理解透彻,对原理把握比较准确。但是,其弊端是学生思维受限,仅局限于教师讲解的内容范围之内,不积极展开思维、缺乏创新精神。更甚者,一些在学习上不积极的学生敷衍了事、不动脑筋。机械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基本任务。这样就使实习教学失去意义,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而使学生感到实习课内容枯燥无味,兴趣丧失,从而助长了个别甚至部分学生懒惰、松散、依赖的坏习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工作,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求突破,经初步试探发现“一课两制”的分层次教学法在中级技工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所谓一课两制的分层次教学法,就是面向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既让有余力的學生发挥特长、多学习一些知识,又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与提高。
例如,本人曾带过电子技术实习课的06(四)机电一体化5班,是2+2的四年制中级技工转高级技工教学的班级,该班同学初中毕业后进人我校学习,四年学习生活中,前两年学习中级班知识,后两年学习高级班的知识。在电子技术实习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该班只有少数几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能很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大多数同学只能勉强安装完线路,来不及检查,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在完成实习课题任务上有难度,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由此以来,如果搞一刀切,该班级只有5%的同学完全达到实习预期目的与要求,17%的同学基本完成任务,剩下的68%的同学勉强及格,另外10%不及格。

针对这种现象。本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实习一个课题,每一位同学都要懂原理、会分析电路、能识别元件和集成块,要独立完成设计、组装与焊接,最后,通过师生一对一、面对面的检查、验收与问答来督促学生积极完成任务,避免敷衍塞责现象发生,这样,保证基本的教学任务有效的完成;面向部分动手能力强、操作速度快的学生,多给予一些课外题目,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多做一些课题,多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并通过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让他们有成就感;面向个别动手能力不是特别好的学生,由老师提供求助对象,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帮助他们一起探讨、分析、处理问题。这样,面向对象,分层次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既调动了部分爱钻研的同学的积极性又引导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互长,还实现了‘先进带后进’,即学习积极的同学的高涨的学习热情与不可多得的收获幸福感激励了身边不是特别积极的同学。从而达到有的放矢、全面开花的局面。
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06(四)机电5班的李金轩、郭永良、单献忠三位同学爱思考、动手能力也很强,他们能很快的把老师布置的线路设计、组装、调试好。每次集体做新课题,他们都能提前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我在班内公开“选聘”这三位同学做我的助手,主要任务是帮助其他前来求援的同学完成电路的检查、故障的排查及线路的调试等。另外,在课余,我还给他们一些题目,让他们各自独立完成不同的课题的电子线路的制作,发挥他们爱思考的特长,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无论课内课外,每个课题,我都及时提问一些相关问题。引导他们把所学过的知识和正在进行的课题进行综合衔接。三位同学所做的课题基本上都能一次通电试验成功,针对他们在业余‘工作’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我随时指出,同时,他们的优点也得到了我的肯定,褒奖结合,让他们不盲目,也让他们真真正正的学到了知识。例如,李金轩同学虽然操作速度快,但是,他的准确率不高,经常焊接集成块时出现虚焊或连线错误,经过我的两次特别提醒与强调,他在实习态度上进步许多,比较虚心。郭永良和单献忠两位同学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老师提问他们问题时也总爱脸红,但是,自从被老师选聘负责帮助独立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后,他们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不但体现在语言上的幽默,还有神态上的自信,他们遇到难题不再是羞于问老师,而是有理有据的带着自己的知识理论和老师一起讨论问题。部分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同学,经常向这两位谦虚又理论基础好的同学请教,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达到一种华山论剑、欲与之试比高低的局面。作为老师,自己的学生能在学习方面达到这种状态,不正是期待已久的吗?

“一课两制”的分层次教学,不但突破了传统实习教学的瓶颈,还体现在了它的创新效应。
一次,在李金轩同学所做的由CD4011和CD4013组成的闪光器电路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如图1所示,该电路是一个由四二输入与非门CD4011和R1、cl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它向CD4013提供时钟脉冲信号,CIM013触发器输出端1和2相位相反,所以发光二极管交替发光。按照理论,电路通电后,应该实现VDI与VD2交替闪烁,但是,实际情况是通电后有短暂交替闪烁现象后,就不再交替闪烁。
根据现象判断,本人找到了电路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电路存在结构缺陷,CD4013的优先使能端R、s没有进行正确连线,估计是教材电路由于印刷或其他原因画的不完整,而不是元件的性能参数设置问题。本人认为,借此课题,让几位爱钻研的同学去查阅资料,分析处理该故障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学习的机会。于是,我把处理这个故障的任务交给了李金轩、郭永良、单献忠和孟兆宾四位同学,让他们共同讨论、查阅D触发器CD4013的相关资料,确定该器件在本课题中的连线及管脚的接法,并分析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大胆尝试改进线路。老师此时起的作用就是指引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与要点。
四位同学第一次检查的结果是:由于CD4013是具有优先权的触发器,所以教材原图即图1中其4、6两脚的R、s端悬空相当于接高电平同时有效,在输入端D没有信号的情况下,只要s、R有效,就会有输出,而且输出不受D端输入信号的控制,从而使输出端输出不稳定的信号,造成两发光二极管不能稳定交替闪烁。故CIMOl3的4、6两脚不能悬空,要接地。于是,他们把CD4013的4、6两脚联在一起接地。但是,理论成立,通电后,实际现象还是不稳定,两个发光二极管仍然没有实现理想的交替闪烁。
四位同学此时陷入困境,找本人再次帮助他们对电路做分析。依据教材讲述的工作原理,确定该电路从原理上讲是行的通的,故障原因仍然是电路结构性的,而且问题就在CD4013的外围管脚连线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其优先控制端R、s端即CD4013的4、6两脚的连接有问题,只是还没有彻底找到如何才是最正确的连接而已。接下来,本人把总体判断方向告诉四位同学,让他们继续查阅资料,弄清楚CD4013的逻辑真值表,特别是其R、S端的功能控制设置与连线。此时,老师的作用是在同学们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细化指引,把要解决的问题要点提出来,让学生去探讨、亲自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四位同学第二次检查的结果是:CD4013的R、S端是优先使能控制端,两者不能同时有效,否则会出现输出端不稳定的现象,故在连线时不能把R、s端连在一起。结合前面的判断及查阅资料所得知识,四位同学作出总结,前述现象即两个发光二极管不能稳定交替闪烁的原因就是CD4013的R、s端的连线不正确。他们进行了线路改接,如图2所示,将CD4013的6脚与CD4011的4脚进行连接,将CD4013的4脚与CD4011的6脚相连。通电实验,实现了两个发光二极管交替闪烁的现象。
在解决了该课题的故障后,本人及时总结,先分别把四位同学在排障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做了概括,后又把该课题作为讲课案例向全班同学讲述,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动脑、用脑筋去实习而不是机械地去操作,同时把四位同学在操作过程中体现的优点及不足做了总结,以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让他们用来学习和借鉴。
实践证明,一课两制的分层次教学法,在中级技工班的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前提是所有学生都有活干,都有内容操作;它的关键是在执行过程中教师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主导作用,把握好层次间的关系,让不同知识能力层次的同学之间一定有交流、沟通的机会;它的升华是教师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及时作好总结与概括,引导学生脑手结合,积极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