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4-000-02
摘 要 本文结合十八大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背景,分析高职高专特色体育教学的现状及不足,从而对体育课程改革措施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体育课程 改革
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改革中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过程深层次的问题,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传统高等学校体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鉴于此,担负着塑造健康体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重任的体育教育,探索科学的改革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目前高职高专特色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寻求科学的改革途径。
一、高职高专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教育目标,其生源与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学生来源多层次,有从初中直接进入高中职业院校的五年一贯制学生,有普通高考考上来的学生,有从中专继续深造的学生,因而年龄和阶段也不一样,有的处于高中学习阶段、有的处于大学学习阶段。体育教育作高职院校其基础课程之一,有别于其它中学或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以强健体魄、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为主,更重要的是与高职高专特殊性相结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层次、个人素质等,多方位、深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现状及缺点
(一)体育教学硬件设施落后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在前者的经费投入方面稍逊于后者,经统计,高职院校学生在标准田径场、体育馆、篮球场、排球场和足球场等人均拥有量等方面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学校经费在体育设施、设备器材资源上投入较少,且民办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投入经费严重不足。加之学校对体育课教学不重视,甚至占用体育教学时间进行专业课的教学辅导、对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与外界交流支持力度不够,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学时压缩,对学校实行选项课、俱乐部教学不支持等,硬件基础的缺失制约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体育教学软实力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大多在专本科段、年龄结构不平衡、引进年轻优秀教师较少等问题,且教师接受再教育以及在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上不积极主动,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担负起教学改革的重任。
课程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教学模式滞后。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分部是由原来的中等和中职学校升格的,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的定位认识产生偏差和滞后,课程目标定位只注重传统的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显性目标),而不用发展的意识去注重后三个领域目标(隐性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只为“教课而教课”。教学内容一直延续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重复使用,没有深层的挖掘,教学模式死板,采用的形式都是:整队,集合,分散做准备活动,然后讲课,练习。教案也是大同小异:准备部分(或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小结。体育教师的讲述也是:站在学生的队列前示范,分解示范,分解练习,整体练习,纠正完善动作等,上课模式与形式的单一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大打折扣,造成改革停滞不前。
(三)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入学成绩差、富有个性是高职学生的显著特征。而在众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模式死板,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根深蒂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主体意识得不到尊重,加上学生本身就怕苦怕累等综合因素促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缺少了兴趣,没有了积极性。
三、体育课程改革措施初探
(一)校方应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积极提供开展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合理增加体育场所和配套体育设施;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就业率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保证每个学生定期参与体育教育,减少对体育课堂的占用。
(二)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素质的改革委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提高体育教师师资力量,是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思想观念,使爱岗敬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提升自身职业幸福感,并结合“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总体目标,融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特性,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要接受再教育,提高自身体育理论水平。学校应该积极支持并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再教育,了解现代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的趋势,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目标,懂得新的教学理论方法,懂得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和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使其得到不断补充和发展。然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师收集教学过程中主、客观资料,开展研究工作,摸清高职体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求知需求,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
科学定位教学目标。目标决定了改革的方向,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受到影响。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即“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式的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总目标应该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为核心,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为全民健身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良好体育道德品质,以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导向。而教师在教学中亦不能笼统的用总目标去代替课堂具体目标,不能只侧重显性目标而忽视隐性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体育课程教学,教师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开展不同的教学工作,有目的地增加“抑其过补其缺”的教学内容,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在专业上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对诸如文秘,计算机等属于办公型的专业,具有长期坐在办公室,缺少室外活动,精神高度紧张的典型特征,就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健美操,健身操,韵律操等针对性的锻炼项目;而对诸如机床,烹调等专业,由于需要长时间站立,容易出现下肢疲劳,血流不畅,从而可能引起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多发症状等疾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着重开展跨栏,长跑,游泳体育项目;对地质,工程建筑专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劳动强度高,对体力要求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心脉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就应当在以加强学生身体力量的基本目标上,强调对耐力方面的项目的教学,如田径、攀岩、游泳、举重等运动项目。其次,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教学。随着多媒体智能化的飞速发展,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同时智能手段的引入也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然后,拓展校外体育。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当地引导学生到校外进行体育教学,使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协调,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探索实现自我的方式,同时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四、结论
优化高职高专特色体育教学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科学完善改革措施,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昌南,等.加强高师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1(增刊):90-92.
[2] 周丽.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1):47-48.
[3] 张庆飞.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101-102.
[4] 余波.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140-141.
[5] 刘振华.关于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今日南国.2009.9:35-36.
[6] 彭昆.试析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7:35-36.
[7] 何爱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
[8] 刘方.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的认识和技巧[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9(5).
摘 要 本文结合十八大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背景,分析高职高专特色体育教学的现状及不足,从而对体育课程改革措施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体育课程 改革
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改革中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过程深层次的问题,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传统高等学校体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鉴于此,担负着塑造健康体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重任的体育教育,探索科学的改革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目前高职高专特色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寻求科学的改革途径。
一、高职高专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教育目标,其生源与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学生来源多层次,有从初中直接进入高中职业院校的五年一贯制学生,有普通高考考上来的学生,有从中专继续深造的学生,因而年龄和阶段也不一样,有的处于高中学习阶段、有的处于大学学习阶段。体育教育作高职院校其基础课程之一,有别于其它中学或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以强健体魄、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为主,更重要的是与高职高专特殊性相结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层次、个人素质等,多方位、深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现状及缺点
(一)体育教学硬件设施落后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在前者的经费投入方面稍逊于后者,经统计,高职院校学生在标准田径场、体育馆、篮球场、排球场和足球场等人均拥有量等方面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学校经费在体育设施、设备器材资源上投入较少,且民办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投入经费严重不足。加之学校对体育课教学不重视,甚至占用体育教学时间进行专业课的教学辅导、对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与外界交流支持力度不够,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学时压缩,对学校实行选项课、俱乐部教学不支持等,硬件基础的缺失制约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体育教学软实力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大多在专本科段、年龄结构不平衡、引进年轻优秀教师较少等问题,且教师接受再教育以及在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上不积极主动,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担负起教学改革的重任。
课程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教学模式滞后。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分部是由原来的中等和中职学校升格的,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的定位认识产生偏差和滞后,课程目标定位只注重传统的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显性目标),而不用发展的意识去注重后三个领域目标(隐性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只为“教课而教课”。教学内容一直延续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重复使用,没有深层的挖掘,教学模式死板,采用的形式都是:整队,集合,分散做准备活动,然后讲课,练习。教案也是大同小异:准备部分(或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小结。体育教师的讲述也是:站在学生的队列前示范,分解示范,分解练习,整体练习,纠正完善动作等,上课模式与形式的单一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大打折扣,造成改革停滞不前。
(三)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入学成绩差、富有个性是高职学生的显著特征。而在众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模式死板,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根深蒂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主体意识得不到尊重,加上学生本身就怕苦怕累等综合因素促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缺少了兴趣,没有了积极性。
三、体育课程改革措施初探
(一)校方应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积极提供开展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合理增加体育场所和配套体育设施;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就业率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保证每个学生定期参与体育教育,减少对体育课堂的占用。
(二)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素质的改革委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提高体育教师师资力量,是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思想观念,使爱岗敬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提升自身职业幸福感,并结合“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总体目标,融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特性,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要接受再教育,提高自身体育理论水平。学校应该积极支持并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再教育,了解现代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的趋势,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目标,懂得新的教学理论方法,懂得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和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使其得到不断补充和发展。然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师收集教学过程中主、客观资料,开展研究工作,摸清高职体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求知需求,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
科学定位教学目标。目标决定了改革的方向,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受到影响。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即“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式的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总目标应该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为核心,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为全民健身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良好体育道德品质,以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导向。而教师在教学中亦不能笼统的用总目标去代替课堂具体目标,不能只侧重显性目标而忽视隐性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体育课程教学,教师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开展不同的教学工作,有目的地增加“抑其过补其缺”的教学内容,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在专业上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对诸如文秘,计算机等属于办公型的专业,具有长期坐在办公室,缺少室外活动,精神高度紧张的典型特征,就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健美操,健身操,韵律操等针对性的锻炼项目;而对诸如机床,烹调等专业,由于需要长时间站立,容易出现下肢疲劳,血流不畅,从而可能引起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多发症状等疾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着重开展跨栏,长跑,游泳体育项目;对地质,工程建筑专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劳动强度高,对体力要求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心脉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就应当在以加强学生身体力量的基本目标上,强调对耐力方面的项目的教学,如田径、攀岩、游泳、举重等运动项目。其次,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教学。随着多媒体智能化的飞速发展,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同时智能手段的引入也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然后,拓展校外体育。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当地引导学生到校外进行体育教学,使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协调,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探索实现自我的方式,同时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四、结论
优化高职高专特色体育教学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科学完善改革措施,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昌南,等.加强高师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1(增刊):90-92.
[2] 周丽.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1):47-48.
[3] 张庆飞.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101-102.
[4] 余波.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140-141.
[5] 刘振华.关于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今日南国.2009.9:35-36.
[6] 彭昆.试析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7:35-36.
[7] 何爱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
[8] 刘方.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的认识和技巧[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