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任务型教学法以“输入与互动假设”理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完成为教学过程,从中产生语言习得。本文论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理论基础;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作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班采用TAFE的教学体系、管理模式,执行中澳双方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由中外教师联合执教。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教学重视学习者在课堂上的主动性,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活动逐步实现用英语自由交流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笔者探寻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并以在我院中澳合作项目的《剑桥国际英语教程3》课堂教学中借鉴的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设计与任务实施为例,从任务的设计、任务的实施、教师和学生各自应完成的任务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交际英语教学法。随后众多语言教学专家,对这一理论不断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到九十年代该理论走向成熟。
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最基本途径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在语言教学中,给学习者提供越多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越有利于其通过对意义的理解习得语言结构。Long在其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交互修正”理论,强调意义协商和交互修正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Long认为语言习得的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机制:“变化性互动”和“对话性互动”。据此理论,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任务型教学法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参与到知识体系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依据自身经验,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的过程。因而,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即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建构自己的新知识和新经验。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这里的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景。学生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可以利用一切信息资源,采用多种手段,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中澳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一)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争议。如果任务设计不合理、指导不明确,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影响学生习得语言。为此,必须分阶段来对任务进行精心设计、执行、评价与反思。Willis将任务型教学过程分为“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焦点”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技巧。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链(Task-cycle)
(1)任务(task)——学生选取任务。
(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成果展示(reporting)——学生展示任务完成情况。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1)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或笔记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2)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二)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实施
笔者在中澳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身实践经验,在我院中澳合作项目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借鉴了任务型教学法,现以《剑桥国际英语教程3》对任务型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下面以该书中的Unit 11 Life’s Little Lessons一课中的Part 5 Decades apart为例进行初步的教学实践,探寻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实际教学过程如下:
1、前任务:介绍主题和任务
(1)提问
学生分组,设计相关“头脑风暴式”提问:What do you think Decades apart means?What are some important events in a person’s life?看哪一组写得最多。然后,邀请若干学生向全班呈现他们写出的人生不同阶段,教师作出评价,并将一些有用的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但不在任务之前讲解。
(2)讨论
全班一起讨论下列问题:What are the important events for each of these age groups?Why is each event important?这些导入阶段的任务起着让学生们热身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有益的输入。帮助他们熟悉话题、并识别新词和短语。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减轻学生的认知加工负荷。
(3)看图片并模拟对话
请学生看图片并邀请3名志愿者示范读书中A/B/C对话句,并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来扩展对话内容。让学生做分组练习,三人一组练习对话,并在全班表演。
2、任务环
(1)任务
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第一步,每一组从前任务阶段的热身成果——人生的重要阶段中自主选取他们认可并感兴趣的重要阶段为讨论对象。第二步,提问:What do you think life is like before and after each event?What do you think people learn from these events? 同时笔者还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对照表格让学生以短语或句子的形式写下他们在重要阶段的前后变化。第三步,提醒学生使用上一次课所学习的时间状语从句,达到巩固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由于现阶段是在小组范围内,本阶段强调的是树立信心,交谈中语言的使用是自然发生的,包含了许多探索性只求可交际、不求准确的语言运用,任务的完成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个阶段教师四下走动,监控、支持、鼓励学生尝试用目的语交际。
(2)计划
告知学生,他们要在8分钟的准备时间内,按照上述活动指示在全班面前表演他们所编的对话,学生草拟和排练对话的内容。教师四下走动,提出语言方面的建议、提供表达形式、帮助学生提炼、修改语言。
(3)成果展示
每组学生轮流向全班呈现他们所编的对话,教师或小组秘书在白板上记录该组的展示成果。本阶段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使用正式、严谨的语言,也使他们接触更多的口头和书面语。
3、语言焦点
(1)分析
采用“三明治评价法”对每组的表演及英语口语的准确度作出评价。“三明治评价法”即:“表扬—纠错—鼓励”相结合。教师对表演情况作出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找出与对话主题相关的词和短语;教师给予帮助,学生可个别提问;教师在全班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可将相关语言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做笔记。
(2)操练
教师根据需要组织练习活动,以黑板上的语言分析为基础,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本阶段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探索语言,培养对句法、词组搭配、词汇等方面的意识。
三、结语
从上述中澳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探索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重视学习者在课堂上的主动性,鼓励学习者主动练习语言。通过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同时加强了教学各环节的内在逻辑性,并使各环节连接自然、流畅、目的突出。学习者通过对目的语的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完成任务,达到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可以提供较好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使学生在互动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自然地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孙梓健.大学英语教改环境下的任务型教学[J].海外英语,2010,(7).
[3]Willis J A.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4]李向民.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合作掌握教学法[J].双语学习,2007,(4).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理论基础;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作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班采用TAFE的教学体系、管理模式,执行中澳双方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由中外教师联合执教。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教学重视学习者在课堂上的主动性,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活动逐步实现用英语自由交流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笔者探寻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并以在我院中澳合作项目的《剑桥国际英语教程3》课堂教学中借鉴的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设计与任务实施为例,从任务的设计、任务的实施、教师和学生各自应完成的任务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交际英语教学法。随后众多语言教学专家,对这一理论不断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到九十年代该理论走向成熟。
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最基本途径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在语言教学中,给学习者提供越多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越有利于其通过对意义的理解习得语言结构。Long在其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交互修正”理论,强调意义协商和交互修正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Long认为语言习得的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机制:“变化性互动”和“对话性互动”。据此理论,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任务型教学法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参与到知识体系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依据自身经验,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的过程。因而,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即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建构自己的新知识和新经验。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这里的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景。学生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可以利用一切信息资源,采用多种手段,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中澳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一)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争议。如果任务设计不合理、指导不明确,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影响学生习得语言。为此,必须分阶段来对任务进行精心设计、执行、评价与反思。Willis将任务型教学过程分为“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焦点”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技巧。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链(Task-cycle)
(1)任务(task)——学生选取任务。
(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成果展示(reporting)——学生展示任务完成情况。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1)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或笔记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2)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二)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实施
笔者在中澳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身实践经验,在我院中澳合作项目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借鉴了任务型教学法,现以《剑桥国际英语教程3》对任务型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下面以该书中的Unit 11 Life’s Little Lessons一课中的Part 5 Decades apart为例进行初步的教学实践,探寻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实际教学过程如下:
1、前任务:介绍主题和任务
(1)提问
学生分组,设计相关“头脑风暴式”提问:What do you think Decades apart means?What are some important events in a person’s life?看哪一组写得最多。然后,邀请若干学生向全班呈现他们写出的人生不同阶段,教师作出评价,并将一些有用的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但不在任务之前讲解。
(2)讨论
全班一起讨论下列问题:What are the important events for each of these age groups?Why is each event important?这些导入阶段的任务起着让学生们热身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有益的输入。帮助他们熟悉话题、并识别新词和短语。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减轻学生的认知加工负荷。
(3)看图片并模拟对话
请学生看图片并邀请3名志愿者示范读书中A/B/C对话句,并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来扩展对话内容。让学生做分组练习,三人一组练习对话,并在全班表演。
2、任务环
(1)任务
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第一步,每一组从前任务阶段的热身成果——人生的重要阶段中自主选取他们认可并感兴趣的重要阶段为讨论对象。第二步,提问:What do you think life is like before and after each event?What do you think people learn from these events? 同时笔者还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对照表格让学生以短语或句子的形式写下他们在重要阶段的前后变化。第三步,提醒学生使用上一次课所学习的时间状语从句,达到巩固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由于现阶段是在小组范围内,本阶段强调的是树立信心,交谈中语言的使用是自然发生的,包含了许多探索性只求可交际、不求准确的语言运用,任务的完成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个阶段教师四下走动,监控、支持、鼓励学生尝试用目的语交际。
(2)计划
告知学生,他们要在8分钟的准备时间内,按照上述活动指示在全班面前表演他们所编的对话,学生草拟和排练对话的内容。教师四下走动,提出语言方面的建议、提供表达形式、帮助学生提炼、修改语言。
(3)成果展示
每组学生轮流向全班呈现他们所编的对话,教师或小组秘书在白板上记录该组的展示成果。本阶段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使用正式、严谨的语言,也使他们接触更多的口头和书面语。
3、语言焦点
(1)分析
采用“三明治评价法”对每组的表演及英语口语的准确度作出评价。“三明治评价法”即:“表扬—纠错—鼓励”相结合。教师对表演情况作出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找出与对话主题相关的词和短语;教师给予帮助,学生可个别提问;教师在全班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可将相关语言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做笔记。
(2)操练
教师根据需要组织练习活动,以黑板上的语言分析为基础,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本阶段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探索语言,培养对句法、词组搭配、词汇等方面的意识。
三、结语
从上述中澳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探索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重视学习者在课堂上的主动性,鼓励学习者主动练习语言。通过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同时加强了教学各环节的内在逻辑性,并使各环节连接自然、流畅、目的突出。学习者通过对目的语的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完成任务,达到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可以提供较好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使学生在互动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自然地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孙梓健.大学英语教改环境下的任务型教学[J].海外英语,2010,(7).
[3]Willis J A.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4]李向民.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合作掌握教学法[J].双语学习,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