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揽月抒情怀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jieh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天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航天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艰苦创业——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全国解放初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挑衅,以大无畏的气概提出要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告成立。此后,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勇敢的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基地,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设计、生产、试制能力,并迅速转入自行设计、独立研制阶段。就在前苏联专家撤离中国两个月后的1960年1月5日,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飞行试验圆满成功。1964年6月29日,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大力协同下,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以后大规模航天工程科研生产做好了技术准备。
  在十年动乱中,广大干部、群众在逆境中顽强奋斗,艰难地完成了许多航天工程的研制任务,使航天技术继续得到发展。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举发射成功,标志着在导弹武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已经揭开了新的序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航天事业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远程火箭向南太平洋发射成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技术;中国航天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并占据一席之地,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表明航天人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自己特色的航天之路。
  1986年底,航天工业部党组对航天精神进行了提炼和归纳,提出了“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献身事业、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后来,根据聂荣臻元帅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精神,结合航天系统的具体特点,又对航天精神的基本点做了新的概括,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这标志着航天文化进一步走向成熟,已经成为凝聚和激励航天人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江泽民同志全面总结和高度评价了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精辟阐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也意味着,作为航天文化核心组成部分的“两弹一星”精神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已经从航天领域上升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层次和高度。
  飞天梦圆——载人航天精神的形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前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相继出台,航天技术均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被列入我国著名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1992年9月21日,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载人航天工程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造的宝贵财富: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算起,中国已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逐步形成系列,我国空间技术开始走向产业化。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算起,我国已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上了太空。我国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技术正日趋现代化。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场经过更新与改造,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载人航天发射场、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掌握和运用了世界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可同时在世界三大洋布阵测控。“两弹一星”的成功,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科技队伍。在载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70%以上。载人航天的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0%以上。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江泽民同志高度称赞航天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四个特别”高度概括了航天队伍的精神特质,充分肯定了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又将“四个特别”确定为载人航天精神。
  
  航天文化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伟大的事业创造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推动伟大的事业。
  
  一、航天文化是推进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自力更生精神。中国的航天事业,实际上是一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史、发展史。自力更生精神的本质是爱国主义精神。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航天领域,它具体表现为航天职工坚信自己有能力担负起国家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期望,通过顽强拼搏一定能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必胜信念。众所周知,在国防尖端技术领域,从来就不会有别人无私的援助,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会有主动权,才不会受制于人。所以,航天人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信念,变压力为动力,“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试验场所,就在露天干;厂房高度不够,就往下挖地坑;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用计算尺或手摇计算机;没有先进的机床,就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解决加工问题……当航天人凭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通过艰辛的劳动换来丰硕成果时,不仅外国航天界为之惊叹和折服,还让世人看到了中国航天人所具有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气和能力。
  2、艰苦奋斗精神。它是贯彻自力更生方针发展航天事业的必然要求。没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就不可能激发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可能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始终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始终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就是因为航天人热爱和忠于自己的事业,他们以艰苦为荣,以奋斗为乐,把战胜困难、建功立业看作是对社会主义祖国应尽的义务和无比荣耀的职责。对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航天科技工业来讲,艰苦奋斗既包括流大汗、出大力的体力劳动,更包括科技攻关、型号设计、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的脑力劳动。因此,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航天工程研制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3、大力协同精神。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大力协同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力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航天工程几乎涉及到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和国民经济许多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多专业的特点非常明显。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虽然我国的经济、技术在总体上还处于劣势,但在航天这个局部却可以形成一定的综合优势,从而迅速取得最好的科研成果和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只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才能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的优势,通过四面八方的努力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才会有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才会有“一代人干成几代人的事”的奇迹发生。可以说,大力协同是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4、无私奉献精神。航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献身精神的继承,是无数革命先烈大无畏牺牲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两弹一星”表彰大会上所说:“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5、严谨务实精神。航天技术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性,这就要求航天人必须具有尊重科学的精神,按照航天技术的特点和规律办事。严谨务实精神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力量和特殊的价值,它激励航天人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坚持一切经过论证、一切经过试验,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严谨务实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实”字,它是航天人实事求是态度的具体表现,是航天事业沿着科学的轨道稳步前进的可靠保证。
  6、勇于攀登精神。它源于航天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体现了航天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是航天人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搞航天尖端技术,是向前人从未达到过的高峰发出挑战。拥有攀登精神的航天人从来不怕艰辛,即便是失败,也不会动摇必胜的信念。在失败中奋起,在成功中奋进,这就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取得辉煌成果的诀窍。
  
  二、航天文化是锻造又红又专航天队伍的火热熔炉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航天文化锻造了一支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职工队伍,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把对国家、对民族、对航天事业高度负责作为处理各种利益的最高准则,把发展航天、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充分展示了航天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创业初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专家,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科研条件,克服种种困难,聚集到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旗帜下。当问及为什么回国时,他们豪迈地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三年自然灾害,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浮肿病,但他们依然白天在工作岗位上干得热火朝天,晚上还要在图书馆里通宵达旦。在三线建设中,许多同志告别了大城市,长年战斗在偏僻山区。有的同志积劳成疾,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埋在三线山沟里。十年动乱,许多人经受着精神压力,但他们依然坚持科研、坚持生产。
  据统计,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两弹一星”元勋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3名,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57名。这批专家学者不仅是攻克技术难关的骨干,而且在培养航天接班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航天文化之所以成为“熔炉”,关键在于它体现和规范了航天人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方式,使人们产生对中国航天的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使中国航天产生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吸引和召唤着人们将自己的命运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心甘情愿地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才智和力量。
  
  三、航天文化是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的可靠保证
  
  1、系统工程管理。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走出了一条有航天特色的系统工程管理的路子。航天工程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它技术复杂,综合性强,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高,而且投入资金大、社会影响深远。从型号研制的全过程来看,它有两个并行的基本过程,一个是型号研制的技术优化过程,另一个是对型号研制实施系统管理优化过程。系统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型号总体设计部,强化总体设计队伍,实施型号系统技术抓总,全面开展系统技术协调与控制;二是建立以总设计师系统为核心的技术指挥线,实行技术责任制,建立以计划调度为中心的行政指挥线,运用网络技术实施综合技术管理;三是按照预先研究、型号研制、批量生产三步棋安排科研生产,稳步协调发展,按照型号研制程序办事,实行分阶段管理,严格进行设计和技术评审;四是建立型号研制质量和可靠性保证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是航天文化在科研生产中的成功运用。
  2、航天质量文化。航天产品的质量事关国家的地位和形象,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大业,事关国家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航天产品研制是一项投入巨大并且精密复杂的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就会毁于一旦,不仅是财力、物力的损失,广大职工的心血也会付之东流,甚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所以,航天人就有了“失败不起、一次成功、次次成功”,“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以及“成功是硬道理”的口号和追求。
  质量文化融合了几代航天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创业时期,在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倡导下,航天人树立起“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三严”作风。1966年,周恩来同志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几十年来,十六字方针一直是科研生产及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几代航天人的座佑铭,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自觉地体现在行动上。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人借鉴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航天行业的实际 ,提炼出“72条”、“28条”、“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等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科研生产及质量管理办法。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按照“坚持、完善、发展”的原则,质量工作重心前移,进一步强调从源头抓起、零缺陷管理、全过程受控、确保一次成功,制定了“17条”,并逐步建立起Q/QJA标准体系,加快了质量工作规范化的步伐。2002年,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02年至2005年发展与建设纲要》中,再一次明确指出:质量是航天科技工业永恒的主题,是航天科技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全面推进航天文化的发展
  
  在2002年8月召开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以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灵魂,以“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方针为指导,以学习、创新、创业、领先为理念,以强国强军为核心价值观,以实施品牌战略为工作重点,基本完成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的建设,塑造员工形象、产品形象、环境形象和集团整体形象,初步建成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这标志着航天文化建设进入了全面、系统、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航天的历史是辉煌的,中国航天的未来是美好的。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航天人必将自觉利用航天文化的推动力和凝聚力,不断激发航天人的创造性,提高航天的核心竞争力;不断造就航天一流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形象,树立航天优良品牌;不断促进航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新世纪航天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云南,天当云岭之南,地属红土之域。云卷云舒,水生水扬。滔滔大江流日月,绵绵群山蕴乌金。斯地壮哉!斯土美矣!云电集团诞生于此。  承百年基业,基业长青;铸千秋生命,生命不息。这既是云电新文化的精神主旨,也是云电新文化的基本任务。它源于点滴,行于心田,融于交流,盛于久远。所来源源不断,所往生生不息。    总体定位:战略支持    云电集团是一个“百年老店”,是一个传统工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企业。面对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 “核心价值观”、“共同价值观”、“价值观”、“价值理念”、“核心价值理念”等概念相继提出,这是好事。尽管这些概念提出的角度,甚至内涵不尽相同,但充分反映了企业确实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在努力寻找、确立对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竞争起统帅、制约、决定性作用的价值判断标准,力求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源。   本栏目刊出的三篇文章,皆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讨论,目的是引
期刊
员工忠诚度不高,这是目前国内一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当然,这里有国内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的原因。不过,我们也不能不反思一下企业领导人自身的责任。    一、员工忠诚度低下的领导原因    《韩非子》有云:“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身为一个好的领导,不能依赖于属下不欺骗自己,而要做到自己是不可以也不应该受欺骗的。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领导本身需要具备
期刊
今年3月以来,首钢炼铁厂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工程,经营生产保持了强劲上升的势头,前七个月生铁产量完成453.5万吨,完成全年计划的59%;入炉焦比指标月月上台阶,5月439.5千克/吨,6月降到424.8千克/吨,7月又降到398.8千克/吨,创出今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成绩的取得源于炼铁厂党委坚持以思想文化创新为先导,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力铸就企业之“魂”。先进的文化理念,燃起了全厂干部职工苦干三年创伟
期刊
敢于破坏 勇于创新    33年前,时任伊藤荣堂集团董事的铃木敏文到美国考察,无意间走进一家7-ELEVEN。这家小小的门市,引起铃木敏文相当大的兴趣。当时,7-ELEVEN在美国已有4000家店。铃木敏文兴致勃勃地代表伊藤荣堂到美国南方公司洽谈授权。  当时的日本是大型商店当道,伊藤荣堂集团内部普遍反对铃木敏文这个投资案。最后,尽管铃木敏文取得了美国南方公司的授权,可以在日本开设7-ELEVEN
期刊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支持的“第三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历时三天于11月1日落下帷幕。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把脉企业生态,探寻文化基因”。  年会首先于10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发布“2004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30家获奖企业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分公司、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
秋之韵:收获时节     伟人、哲人、圣徒、诗人,皆通过信仰、沉民,体验而得到超越常人的思想力。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伟人的企业家也都应该有超凡的神性和悟性。   ——阿玉松    1996年,大连市区北部雄峻的大黑山东麓。每天清晨,都有一个抽中华烟的男人,坐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望着刚刚奠基的厂房沉思。草丛中有一种不知名的花儿开了,看上去很美。  当草丛中的花儿开过许多天之后,
期刊
质量文化是组织文化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具体化与细化。有些学者将组织文化的结构分为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次。在此,笔者亦借用这一划分形式进行分析。    质量文化的精神层    在ISO9001标准所蕴涵的质量文化中,精神层为其核心层,具体体现为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的内涵与实施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标准》要求最高管理者必须以书面的方式明
期刊
美国强生(Johnson & Johnson)——成立于1887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卫生保健产品制造和服务商。目前在全球拥有198家子公司,为175个国家的医疗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年销售额超过363亿美元,名列全球50家最大企业之一,在全世界医疗保健产品生产企业中名列第一。2004年2月,美国“互动及信誉协会”通过对普通市民访问的方式,发表了美国企业的评价调查报告《Annual RQ
期刊
凡在方向光电股份公司工作过的人,都深谙“爱心管理、铁的纪律”这句公司管理名言。“爱心管理”对方向光电来说,无疑是凝聚人心的一种有效手段。    明确“爱心管理”规定    2002年10月,转化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不久的方向光电正式出台了“送温暖、献爱心”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送温暖、献爱心”,是公司实施爱心管理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公司各级党政必须高度重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