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论高适诗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i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唐诗之研究,自唐而来,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的发展,有的朝代扬盛唐而抑晚唐,有的朝代重晚唐而轻盛唐。高适作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之一,主要题材为边塞诗,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后人给予其诗很高的评价。本文选择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和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为底本,旨在探讨清代对高适诗的接受。
  关键词: 《唐诗评选》 《唐诗别裁集》 高适诗
  宋朝前期,由于时代相近,大多数人学诗以中、晚唐为宗。直至严羽《沧浪诗话》振聋发聩,提出学诗者“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1]。后代学者研究唐诗的接受不仅可以参考诗话,在历代唐诗选本中也可见其脉络。据孙琴安先生统计,宋人王安石《唐百家诗选》选唐诗人一百〇四家,赵师秀《众妙集》选唐诗人七十六家,金人元好问选唐人九十六家,皆是当时普遍传阅的唐诗选本,杜甫诗无在其列[2]。自元人杨士弘开始,到后来的明人高棅、李攀龙,再发展到清代,唐诗选本已经成了各家阐释和传播其文学主张的工具。
  王夫之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儒士,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遂又称为船山先生。其评选唐诗五百五十余首,作《唐诗评选》。本书分为乐府歌行、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四类,其中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未收,不知是否是流传问题,在此不做深入讨论。
  与王夫之时代相异的沈德潜是清中期人,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人,晚年考中进士。其作《唐诗别裁集》体例与《唐诗评选》类似,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共二十卷。我主要将两种选本所选高适诗进行比较分析,着重分析二者共同体裁,对于《唐诗评选》未涉及的五、七言绝句只作简要说明。下面我将结合两位编选者唐诗选本里对于高适的评价和所选高适诗的数量、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两位作者对于高适诗的接受。
  一、数量对比
  《唐诗评选》选高适歌行两首,分别为《燕歌行》和《人日寄杜二拾遗》;五言古诗两首,分别为《宋中》《蓟门》;五言律诗两首,分别为《送郑侍御谪闽中》《自蓟北归》;五言排律只选一首,《陪窦侍御泛灵云池》;七言律诗一首,《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
  《唐诗别裁集》选高适五言古诗两首,《登陇》和《蓟中作》;七言古诗十首,《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燕歌行》《送田少府贬苍梧》《赠别晋三处士》《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封丘县》《别韦参军》《送浑江军出征》;五言律诗四首,《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送郑侍御谪闽中》《使青夷军入居庸》《醉后赠张九旭》;七言律诗三首,《送前卫县李采少府》《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夜别韦司士》;五言长律两首,《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陪窦侍御泛灵云池》;五言绝句一首,《哭单父梁少府》;七言绝句三首,《除夜作》《营州歌》《别董大》。将二者列成表格以作对比,如下:
  纵观来说,高适诗流传下来的有近六百首,已经不算少。但《唐诗评选》所选竟只有八篇,《唐诗别裁集》中也仅二十五篇,数量上无法与李杜诗相比较。虽然如此,沈德潜对于高适评价相当高。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高适:“有唐诗人之达者,适一人而已。适五十学诗,每一篇出,为时称颂。”[3]《说诗晬语》中亦评价王维、李颀、崔曙、张谓、高适、岑参诸人,“品格极高,复饶远韵”[4]。王夫之评价孟浩然:“浩然山人之雄长,时有秀句,而轻飘短味,不得与高岑王储齿。”[5]也就是说,虽然孟浩然不时有佳句又谓:“有代字法,诗赋用之。如月曰望舒、星曰玉绳之类……然汉人记李杜高岑犹不屑也。”[6]由此观之,高适在沈、王二人眼中屬于才华卓然之类,但缘何所选诗数量不多?笔者认为这或许与流传有一定的关系。
  二、词浅意深与语简意足:古诗之意
  王夫之对于诗歌强调写意,他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具以意为主。意尤帅也。”[7]又说:“意至则事自恰合。”[8]即他将“意”作为评价一首诗的标准。
  在二者同时选中的七言歌行《燕歌行》一诗中,王夫之评价其: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少妇”“征人”一联倒一语,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联上“应”字,神理不爽。结句亦苦平淡,然如一匹衣着,宁令稍薄,不容有颣[9]。
  最先用《燕歌行》作诗的是曹丕,后人仿效,大多以闺怨为主。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是开元二十六年高适在宋州所作,主要揭露主将贪图享乐,不体恤士兵,以致战事失利。全诗笼罩在一片萧瑟的气氛之中。沈德潜赞扬高适为“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为矫健者”,又评价《燕歌行》:“七言古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又不可以一格论。”[10]既矫健又不散漫,句意完整,与李白、杜甫之风格又不相同。
  总体来说,王夫之对于高适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的评价较高,未见有批判之语。在评注《蓟门》时,又:
  推折默运,殆摩明远之垒。达夫善使气势,唯于短章能养其威。一往欲尽,则卷起黄河向身泻,为梁家弄童而已[11]。
  “推折默运”可以说是王夫之对高适边塞诗的总体概括了。鲍明远(照)的边塞诗对于盛唐诗人来说影响极大,高适便深受其影响。胡适《白话文学史》中道:“高适的诗最得力于鲍照;鲍照的奔逸的天才在当时虽不见赏识,到了八世纪却正好做一个诗体解放的导师。高适是个有经验、有魄力的诗人,故能运用这种解放的诗体抬高当日的乐府歌词。”[12]与他人不同的是,对于五言古诗,王夫之认为应“短章养威”而不是使文字一泻千里,所以《宋中》《蓟门》篇皆是六句而成,并无铺排。沈德潜评《登陇》为“语简意足”,评《蓟中作》“令人言外思之”,都表达对高适诗“言外之意”的肯定[13]。   三、密节与神韵:律诗之思
  在评价《自蓟北归》时,王夫之又点出高适与岑参具不擅长五言,并对于他们“铺排骨血,粗豪笼罩”的写法予以批评。他认为五言应该“尤以密节送数叠之思,引于近体,益以简篇约无穷之极,如建瓴泻水,迅雷破山,则一径无余,迫人以口耳”[14]。由此可知,反铺排,重密节,是王夫之于五言诗好坏的评判标准。以至于当他发现高适的《陪窦侍御泛灵云池》是他仅有的密静之诗时,才迫不及待地选进了他的唐诗选本中,并特意在下面评注:“密静,是达夫仅作。”
  对于高适的七言律诗,王夫之又是不看好。认为其“情景分叛”,“固不可与嘉州(岑参)分辔,差贤于李颀耳”,所以只选择《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一篇,认为“此首稍均”①。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对于高适诗并无太多评价。在七律《送前卫县李采少府》中,尾后作点评:“情不深而自远,景不丽而自佳,韵使之也。”《夜别韦司士》后又曰:“以上皆近酬应诗,因神韵使人不觉,知近体贵神韵也。”强调神韵的对于律诗的作用[15]。
  沈德潜论诗,最著名的主张是重在格调。他认为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要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但其实,沈德潜评诗也重在意趣、意味,这点与王夫之一致。如《唐诗别裁集》凡例中指出:“师贵浑浑灏灏,元气结成,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趣洋溢,斯为上乘。”《说诗晬语》中也有“意在先,然后著墨也”[16]的论述。所以沈德潜评价高适七绝《除夜作》“愈有意味”[17],是其将“意味”作为评诗标准的反映。
  综上所述,王夫之和沈德潜对高适诗的评价是多维度的。二人皆强调意对于诗的作用,又在具体文体上有独到的见解,为后人评价高适诗提供了多方面参考。
  注释:
  ①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评李颀七言律诗为“朽木败鼓”,共收录其诗仅两首。
  参考文献:
  [1][宋]严羽,著.郭绍虞,校.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
  [2]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32-59.
  [3][10][13][15][17][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5,109-161,35-36,442,641.
  [4][16][清]沈德潛.说诗晬语.孙之梅,周芳,批注.原诗·说诗粹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08,120.
  [5][6][7][清]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6,225,44.
  [8][9][11][14][清]王夫之,评选.王学太,校点.唐诗评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01,12,49,103.
  [12]胡适.白话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66.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从“信”、“达”、“雅”三个方面对《美丽中国》的官方字幕译本和网络字幕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字幕长句的翻译应兼顾长句字幕与多个媒体画面对应的特点,采取“顺序为主、逆序为辅”的翻译方法,以期为字幕翻译从业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字幕翻译 信达雅翻译理论  《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历时四年制作的纪录片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作为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的先锋作家余华新作《第七天》,以死观生,直逼生活,在绝望与温情的交织中,揭露底层小人物生之苦难。本文主要从“反讽”切入,解读余华新作的反讽叙事及突破。  关键词: 结构反讽 情境反讽 《第七天》  “反讽”一词古已有之,且这种“现象先于它的名称而存在”①,拥有悠久的艺术生命力。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修辞
摘 要: 在认知语言学下,隐喻是一种美丽而生动的修辞方式,对其解读应该从喻体分析本体,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描述的客观事物及其表达的情感。本文从隐喻这一概念入手,在分析其特征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以《茵梦湖》为例解析其中隐喻手法的使用,并对其中相关段落中隐喻手法的具体应用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 外国名著 隐喻 写作手法  一、隐喻写作手法相关释义  隐喻是英语等外国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这种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重庆 404000)  摘 要: 历史探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形成对历史的科学、客观的认识。文章以“唐朝秘色瓷”教学片段为例,说明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对收集的史料进行筛选、鉴别、辨析、归类、展示,同时对展示的史料进行解读、分析、比较、概括、论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实践研究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摘 要: 本文以江西某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围绕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着重考察了在校大学生的政治观、就业观、集体观、时间观、金钱观、婚恋观、公德观、公益观和环保观等价值观。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价值观总体较为健康,体现出了一些典型性规律,为高校管理者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价值观 实证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当前全面深化
摘 要: 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港口城市,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与日本交流频繁。在大连的日本人、日企数量很多,大连街上经常能看到使用日文招牌的店铺。本文对大连的日文招牌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明确大连日文店名的实态,分析语言政策对大连日语语言景观的影响,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关键词: 语言景观 语言政策 大连 日语  一、引言  Landry和Bourhis将“语言景观”的概念定义为: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转专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在越来越多学生完成转专业梦想后,仍旧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业问题。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为案例,对转专业后学生遇到的学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转专业 学业问题 学业指导  1.引言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根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实施细则》文件规定,从
摘 要: 将《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与人神恋置于比较视野下予以考察,对认识两类题材的特性、把握非现实婚恋的通趣,都有着重要意义。众多异同之中,通过心理意识、宗教意蕴及情感内涵三个维度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最富学术价值。两类故事凝聚着共同的心理意识,即因性压抑而产生的性幻想。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两项重要差别:其一,不同的宗教意蕴:人鬼恋故事受佛教影响更深,而人神恋故事受道教影响更强烈。其二,女主人公的命
摘 要: 《摔跤吧!爸爸》这部体育竞技类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既有对现实社会的鞭笞,又有打破传统的勇气。本文结合女性主义相关理论研究体育运动对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影响。女子摔跤颠覆了传统的男权主宰观念。女子摔跤改变了女性形象,改变了她们的生存现状。摔跤促进了姐妹俩心灵的成长,引导她们觉醒,帮助她们找到真正的自己,获得更高意义上的女性解放。  关键词: 体育竞技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以教学目标、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学情、课程资源和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同时要注意所选内容的语文性、创造性和趣味性,有怀疑精神,要有所取舍宁精勿多。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内容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师在听课或研究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常常会注意到一个现象:面对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