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生命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东西。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的生命教育在传至我国大陆后,也有了自己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及发展背景的不同,直至今日生命教育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足。基于此有些省市地区都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当地的具体环境制定了相应的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根据这些纲领来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将是我们今后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教学实践
教育是对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训练,在我们不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时候,最基本的生命相关内容却被我们所忽视。我们需要在整个教育阶段加强对生命相关内容的补充,从而让学生发展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人”。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快速形成的高中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早在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就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的理念,但中国大陆开始有此类思想已经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了。到了今天,生命教育已经引起了我国大陆教育界的重视,如辽宁省教育系统已于2004年12月23日开始在全省全面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并规定“生命教育”为中小学必修的重要正规课程;上海市也于2004年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力图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全面的生命教育。而对于其他地区的绝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生命教育还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起源于西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应对最初的暴力、毒品等社会性问题而出现的工具性教育。等传播到中国大陆之后,随着它的起步和发展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人们对“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尚未达成一致。生命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有些学者认为生命应是教育的内容,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针对生命的教育,从生命诞生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生理现象以及精神层面的东西都是我们要了解的内容;另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将生命定义为教育的基础,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应该要遵循生命的特征和发展原则来选择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和个体的人性化成长,这也是某些学者所认为的“生命化教育”。而事实上,生命与教育的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复杂而多重的关系。
2 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其中以拟定出系统性发展计划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指导纲要》为例,该纲要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对生命教育内容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存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生存意识教育也就是珍惜生命存在的教育,它是生命教育的最基础。可以涵盖生命来源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等内容。生存技能教育是指帮助个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包括危急自救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而生存价值升华教育指的是生命质量提升的教育,当属于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
3 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虽然知道今天我国对生命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但显然生命教育要将生命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物学科研究的对象就是生命,所以在生命教育上生物教学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在具体的生命教育实践方式中,可以有开设专门课程、学科渗透以及专题教育活动等,有些地区如台湾则把生命教育纳入综合课程的体系中。虽然系统性的生命教育课程有其连贾性,能将基本内容完整的呈现出来,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科目多且学习负担沉重,如果再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名义,把生命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就势必会更加重学生的负担。此外,生命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学科的内容往往存在很多重复,我们在专门的学科课程中无法避免,所以学科渗透尽就成为一种不增加学生负担的主要方法。
一方面在高中开设专门课程会对学生带来更重的负担,而且很多地区的学校并没有校本课程的安排,但是另一方面仅仅依靠课堂渗透想完成较为全面的生命教育内容是很困难的。因此,往往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式结合以期达到最终目标。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日常教学的学科渗透之外可以有专题讲座、课外实践、实例探讨、观看媒体影像资料等多种方式。专题讲座适合对某一项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展开讨论,针对这项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阐明,它比较适合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介绍。课外实践是结合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参与的课外具体活动,在一些涉及到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中,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观看媒体影像资料是给学生出示一些可以是教学片甚至是与内容相关的电影,从而辅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生命教育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项学生非常愿意参与的活动。而相对而言,最不占用课外时问、最易于开展的就是结合日常教学开展生命教育内容了。在这种方式中,可根据课本所列进度适当穿插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知识点。因为是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是学生最习惯的方式,只要不给它贴上明显的“标签”,也不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因此从长远效果上来看,这应该是最为便捷而适宜长期开展的一种方式。
生命教育虽然和高中生物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而深远,并不是生物学科一门课程就可以完全概括的。许多其他科目如政治、历史、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也都是渗透生命教育课堂知识的途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在各门课程中都有目的有计划的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分解到日常教学中,势必能形成一股会力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深远地贯彻下去。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教学实践
教育是对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训练,在我们不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时候,最基本的生命相关内容却被我们所忽视。我们需要在整个教育阶段加强对生命相关内容的补充,从而让学生发展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人”。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快速形成的高中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早在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就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的理念,但中国大陆开始有此类思想已经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了。到了今天,生命教育已经引起了我国大陆教育界的重视,如辽宁省教育系统已于2004年12月23日开始在全省全面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并规定“生命教育”为中小学必修的重要正规课程;上海市也于2004年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力图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全面的生命教育。而对于其他地区的绝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生命教育还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起源于西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应对最初的暴力、毒品等社会性问题而出现的工具性教育。等传播到中国大陆之后,随着它的起步和发展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人们对“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尚未达成一致。生命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有些学者认为生命应是教育的内容,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针对生命的教育,从生命诞生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生理现象以及精神层面的东西都是我们要了解的内容;另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将生命定义为教育的基础,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应该要遵循生命的特征和发展原则来选择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和个体的人性化成长,这也是某些学者所认为的“生命化教育”。而事实上,生命与教育的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复杂而多重的关系。
2 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其中以拟定出系统性发展计划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指导纲要》为例,该纲要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对生命教育内容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存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生存意识教育也就是珍惜生命存在的教育,它是生命教育的最基础。可以涵盖生命来源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等内容。生存技能教育是指帮助个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包括危急自救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而生存价值升华教育指的是生命质量提升的教育,当属于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
3 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虽然知道今天我国对生命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但显然生命教育要将生命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物学科研究的对象就是生命,所以在生命教育上生物教学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在具体的生命教育实践方式中,可以有开设专门课程、学科渗透以及专题教育活动等,有些地区如台湾则把生命教育纳入综合课程的体系中。虽然系统性的生命教育课程有其连贾性,能将基本内容完整的呈现出来,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科目多且学习负担沉重,如果再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名义,把生命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就势必会更加重学生的负担。此外,生命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学科的内容往往存在很多重复,我们在专门的学科课程中无法避免,所以学科渗透尽就成为一种不增加学生负担的主要方法。
一方面在高中开设专门课程会对学生带来更重的负担,而且很多地区的学校并没有校本课程的安排,但是另一方面仅仅依靠课堂渗透想完成较为全面的生命教育内容是很困难的。因此,往往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式结合以期达到最终目标。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日常教学的学科渗透之外可以有专题讲座、课外实践、实例探讨、观看媒体影像资料等多种方式。专题讲座适合对某一项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展开讨论,针对这项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阐明,它比较适合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介绍。课外实践是结合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参与的课外具体活动,在一些涉及到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中,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观看媒体影像资料是给学生出示一些可以是教学片甚至是与内容相关的电影,从而辅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生命教育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项学生非常愿意参与的活动。而相对而言,最不占用课外时问、最易于开展的就是结合日常教学开展生命教育内容了。在这种方式中,可根据课本所列进度适当穿插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知识点。因为是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是学生最习惯的方式,只要不给它贴上明显的“标签”,也不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因此从长远效果上来看,这应该是最为便捷而适宜长期开展的一种方式。
生命教育虽然和高中生物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而深远,并不是生物学科一门课程就可以完全概括的。许多其他科目如政治、历史、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也都是渗透生命教育课堂知识的途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在各门课程中都有目的有计划的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分解到日常教学中,势必能形成一股会力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深远地贯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