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体育作为新时期下培养孩子体育兴趣、提高孩子运动技能、提升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对孩子全方位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衔接脱节问题不同程度暴露在人们眼前,这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阶段性提升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初中体育教学的衔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初中;体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310
引言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很好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可以对体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有效性。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差异
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不难发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更好地锻炼身体,而不是让他们更多地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也就是说,在锻炼身体和掌握技能这两个方面上,锻炼身体是主要,而掌握技能是次要。这个特点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有非常大的联系。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体育课的认识主要是放松、玩乐的课,再加上他们年龄和身体方面的限制,他们不宜过早地接受强度较大体育锻炼,因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小学课堂就对他们进行较为专业的运动技能训练是不太符合实际的。除此之外,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体育升学考试的压力。没有升学压力的小学体育教学和中学体育教学相比往往更加随意,课堂上的教学也更加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引导。而中學体育教学则完全不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整体身体状况和小学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神经中枢、运动中枢、肌肉状况、身体协调能力等相比于小学而言都处于更好的状态,这就给中学体育教学打下了更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学体育教学的老师相比于小学而言更加专业,这是因为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他们有更大的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并且这些压力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正在不断增加。因此,中学体育教学相比于小学教学来说,更加严谨、专业。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策略
(一)运动能力等级标准的建立为衝接提供保障
学生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也是体育课程能否实现真正衔接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体系便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一体化建构的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共分为六个等级,一级、二级属于夯实基础期,三级、四级为提高能力期,五级、六级为发展特长期,学生根据等级测试确定达到了哪个等级水平,不仅学生自我对能力水平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体育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等级,更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的内容。而且,有了这样的判断和把握,还能够真正实现分层教学,能力相对一致的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能力不同的学生其学习内容有所区分。精准而有效的分层教学能够打破过去大统一、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受益。有了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下一阶段的体育学习一定是具有衔接性地瞄准下一个能力等级进阶的对应模块内容。假如一个学生小学阶段篮球达到了二级水平,升入初中以后就要奔着三级水平去学与练,依次类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活动的两大主要参与者,一个是学生,另一个就是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组织以及领导者,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而言,能否在素质教育下取得成就,与一线教师的实践分不开,所以,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教育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这样才能主动学习先进理念并用于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优质的课程教学活动,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三)优化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中小学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体育教育以及健康教育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又能有健全的人格。故体育教育的内容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还要能满足现代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多加入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这样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时会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巨大作用,更加积极地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此外,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让体育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外在的运动能力,还能让学生从内在真正喜欢运动,在情感态度、习惯这些方面都有改变,以此来不断发展身心。
结束语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适应中学的体育锻炼。所以,体育教师要对衔接的细节进行分析,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时,保证体育教育达到一定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从而使得中小学体育的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晓波.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探究[J].科技资讯,2019,17(26):122+124.
[2]任兴平.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学周刊,2018(36):134-135.
[3]李繁敢.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模式探讨[J].运动,2017(20):114-115.
关键词:小学初中;体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310
引言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很好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可以对体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有效性。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差异
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不难发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更好地锻炼身体,而不是让他们更多地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也就是说,在锻炼身体和掌握技能这两个方面上,锻炼身体是主要,而掌握技能是次要。这个特点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有非常大的联系。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体育课的认识主要是放松、玩乐的课,再加上他们年龄和身体方面的限制,他们不宜过早地接受强度较大体育锻炼,因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小学课堂就对他们进行较为专业的运动技能训练是不太符合实际的。除此之外,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体育升学考试的压力。没有升学压力的小学体育教学和中学体育教学相比往往更加随意,课堂上的教学也更加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引导。而中學体育教学则完全不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整体身体状况和小学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神经中枢、运动中枢、肌肉状况、身体协调能力等相比于小学而言都处于更好的状态,这就给中学体育教学打下了更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学体育教学的老师相比于小学而言更加专业,这是因为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他们有更大的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并且这些压力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正在不断增加。因此,中学体育教学相比于小学教学来说,更加严谨、专业。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策略
(一)运动能力等级标准的建立为衝接提供保障
学生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也是体育课程能否实现真正衔接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体系便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一体化建构的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共分为六个等级,一级、二级属于夯实基础期,三级、四级为提高能力期,五级、六级为发展特长期,学生根据等级测试确定达到了哪个等级水平,不仅学生自我对能力水平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体育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等级,更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的内容。而且,有了这样的判断和把握,还能够真正实现分层教学,能力相对一致的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能力不同的学生其学习内容有所区分。精准而有效的分层教学能够打破过去大统一、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受益。有了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下一阶段的体育学习一定是具有衔接性地瞄准下一个能力等级进阶的对应模块内容。假如一个学生小学阶段篮球达到了二级水平,升入初中以后就要奔着三级水平去学与练,依次类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活动的两大主要参与者,一个是学生,另一个就是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组织以及领导者,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而言,能否在素质教育下取得成就,与一线教师的实践分不开,所以,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教育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这样才能主动学习先进理念并用于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优质的课程教学活动,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三)优化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中小学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体育教育以及健康教育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又能有健全的人格。故体育教育的内容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还要能满足现代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多加入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这样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时会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巨大作用,更加积极地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此外,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让体育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外在的运动能力,还能让学生从内在真正喜欢运动,在情感态度、习惯这些方面都有改变,以此来不断发展身心。
结束语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适应中学的体育锻炼。所以,体育教师要对衔接的细节进行分析,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时,保证体育教育达到一定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从而使得中小学体育的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晓波.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探究[J].科技资讯,2019,17(26):122+124.
[2]任兴平.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学周刊,2018(36):134-135.
[3]李繁敢.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模式探讨[J].运动,2017(20):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