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很难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流畅性,牵着学生走。学生自我的迷失,必然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学习的低效率。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采莲》一文前,我先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剪纸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这时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丛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欢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拔;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穿山甲问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这样。学生就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产生思维碰撞,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两个朋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因为在遇到大熊时,瘦子会爬到树上。脱离危险,如果去救胖子,或许两个人都会丧命。胖子没人帮,急中生智,想到装死的办法也脱离了危险。所以,俩人都属于‘适者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有点道理。此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首先,我为他发言的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作出判断。通过讨论。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四、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全部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采莲》一文前,我先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剪纸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这时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丛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欢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拔;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穿山甲问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这样。学生就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产生思维碰撞,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两个朋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因为在遇到大熊时,瘦子会爬到树上。脱离危险,如果去救胖子,或许两个人都会丧命。胖子没人帮,急中生智,想到装死的办法也脱离了危险。所以,俩人都属于‘适者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有点道理。此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首先,我为他发言的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作出判断。通过讨论。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四、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全部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