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到外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02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以语文教学为对象,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语言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进行由内到外的具体分析,阐述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旨在更全面更仔细地抓好语文这项重点教育,希望学生能真正地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
  关键词:由内到外 发展眼光 语文教学
  如今,素质教育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虽然素质教育的旗号早已竖起,但是亘古不变的语文教学模式却还在继续,如同在华丽的光鲜之下却有着残酷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觉醒,觉醒之后再去改善、完善,这样才是真的表里如一。
  一、教学环境的由内到外
  从古至今,我国语文教学都只是适应了室内教学,几乎很少涉及到室外教学。一种模式久了难免会有厌烦之感,这就要求老师来变通。
  颜之推是一位非常重视环境影响的人。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他从重视环境影响出发,十分强调家庭语言环境的教育作用。父母要在语言运用方面为子女做出榜样,他写道:“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颜氏家训·音辞》)在颜之推的子孙后代中出现了颜师古、颜元孙等好几位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这同他重视家庭语言环境教育,显然是分不
  开的。
  但如今却很少有教育界的人士提出要重视语文教育环境这一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环境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周围的情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教室中,周围同学的学习情况。而“周围的条件”,这既包括了父母提供的条件,也包含了学校和老师提供的各种条件,然而也有其自身的条件。由此可见,“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范围之大。
  语文虽一直作为主课之一,但一直不受学生的重视。想要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就必须敢于尝试,新鲜特别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坏的,尝试一下“放牛式”的教学,让学生时而接触一下室外的教学,例如偶尔的室外讲坛或者郊外实践探索也都会让学生感到新奇,这样学生能够自然而然也就会对语文另眼相看。敢于尝试,敢于将他们带出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人往往心情畅达、思维灵活,易有奇思妙想,有利于发挥人的个性。
  二、教学内容的由内到外
  语文其实也是活的,在大多数学生甚至是老师看来语文是死板的,依据一本教案教学,空洞的说教,渐渐地学生延续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禁锢了思维。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有些时候老师总是苦恼于怎么设计课件,怎样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这些都是阐述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所以大多数老师都忽略了这一重点。教什么?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至于怎么发散就看老师怎么做了。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电视、手机、电脑里的素材都可以教,只要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我们都可以教,让他们了解过往人物的事迹之后不防看看如今的社会,在认知社会的同时明确自我。
  “怎么教”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怎么教关系到学生怎么学。作为老师不能“灌溉”教学,教学教学,教与学是同等的重要,在老师说的同时学生应该也要说,这个说既是说自己的观点也是说老师的不足。老师要换位思考,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根据时代特点来补充,只要是学生能吸收的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一切都应该教。虽然政治、历史、地理等都和语文划分开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仍然是“一家人”,是个大语文教学。
  书本上的小故事可以教,那么社会现象又有何不可呢?在学到别人是如何做人的同时明白自己该如何做人。一首诗、一篇文、一个寓言故事同样如此,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想学了之后能有什么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由内到外的发展。我们主张“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三、教学语言的由内到外
  一篇课文的分析离不开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因此只有真正地理解了语言,才能让我们学好语文这门学科。那么如何将它由内到外呢?
  首先,针对所处的教学环境进行具体地教学。也许有的教师是在山村教学,那么普通话可能会运用得较少,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能有教师处在大城市里,那么普通话水平就得提高,并且还得将它讲得惟妙惟肖。其次,我们有时候可以尝试用英语教语文,虽然难度比较高,但是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能将中英结合教学。再次,将社会教学与书本教学相结合,一篇课文学习完了,我们再在网上找一个热门的词汇,既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创造力,也有利于网络词汇的正确传播和发展。最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普通话能力的提高,又能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何乐而不为?
  王安忆说过:“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语文如同森林,亦是如此,它关乎一代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人的思想灵魂,重视它,这是必须的,优化它,这是关键的,当然使之达到完美,这是艰难的,所以作为教育行业的每一个老师都得重视它,因为,没人能离开它。
其他文献
春天的小雨沙沙沙。  阵雨过后有时会有彩虹。
  
摘 要:培养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由阅读入手,对学生进行教学启发,以语篇阅读作为教学的目标,开展听说读写的教学训练,字词句篇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以及写作风格的训练。以下是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所进行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为各位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学感知能力 培养方法  感知能力,是人的大脑通过感受器官所接收到的物理刺激而进行思考
摘要:俗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初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的。学生倘若受到好的影响,则会变得越来越好;若是受到坏的影响,则会放纵自己,产生严重的后果。初中生身心尚不健全,但是又渴望长大,喜欢“叛逆”,这就加大了学生成长的风险,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身旁提醒学生,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懂得如何珍惜时光,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
摘 要:为了让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更高效,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必须从“泛种复习课型,即诵读欣赏课、群诗阅读课、方法指导课、练习测评课,以使学生在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时能有兴趣、有目标、有抓手、有实效。  关键词:中考复习 古诗欣赏课 群诗阅读课  在中考复习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难点,学生普遍有“读不懂,表达不出”的感觉。如何高效进行中考古诗鉴赏复习?笔者认为,可以将古诗鉴赏复习课分为不同课型,以下列举几
  
  
  
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人文学科,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文字专业内容的教学,还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职责。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反思当前的高职语文教育工作,会发现传统教学工作存在信息量小、封闭性等问题。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高职语文转型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语文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风貌、言谈举止。通过教学工作,将学生培
摘要: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课后完成作业不够专注,这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小学低中年级又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尤其注意要注意该阶段的教学与管理。本文针对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注意力分散;小学低中年级;解决策略  小学低中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