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肉身痛与爱的敏感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u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木经惟(左)与逝去的妻子荒木阳子(右)。
《妻子逝去 上吊自杀的荒木》。
无题。《东京日和》插图。

  “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堕乐园”广州展被安放在一栋位于19楼的展厅里。作为一个艺术标签,荒木经惟给人的符号感十分强烈,这一点无论是看他的摄影集,还是置身于摄影展的现场,都非常明显。如果说有一种可以打通精神与物质世界的强悍艺术形式,那么荒木经惟通过按动快门实现了这个。不仅仅是黑白交错出来的强烈映画,还有那种对于不经意的捕捉,以及对肉身痛与爱的敏感,这些都成了我们对荒木经惟一触即发的“领悟”。

永无止境的伤感


  不久前出版的简体字版《东京日和》,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形式感鲜明的艺术,通过文字和照片能够让人知晓作者在创作这一刻的心境变化;而对于荒木经惟和荒木阳子两位作者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生活形态。
  这本荒木经惟在他妻子荒木阳子过世三年后整理出版的摄影集,前三篇是荒木阳子写的随笔,当时是给一个刊物用来与荒木经惟摄影作品合并发表的文字。两者相得益彰,荒木经惟的怪诞和在冰火处理时显示出的冷峻、疏朗,正好与荒木阳子的调皮、和谐、温暖交相呼应。如果说荒木经惟那时的作品是消极中对艺术的敏锐捕捉,那么荒木阳子的文字则是充满阳光和火质感的梳理,前者疏离和荒诞感浓重,但正是建立在有后者这样的亲人在身边围绕的对比之上。
  不幸的是荒木阳子在这个系列出版三期之后便入院,直到离开人世也只刊出这三篇文章。没有了荒木阳子之后的荒木经惟,镜头里少了笑脸和生机,更多的是一种灰暗模糊的基调。阳子的死,流连在日后荒木经惟的镜头中,变成一种跟想念和恍然有关的哀愁。此后在荒木经惟大量的摄影作品中,不管镜头里出现什么,天空、白云、乱草、破宅、陋巷、老房、荒地、小路……所有这些都被打上了一种哀愁的色调。好像荒木经惟的镜头上安装了一个叫做“哀愁”的滤镜,任何物体进来都难逃其设定好的色调。
  这本摄影集中还有不少荒木阳子的旧日照片,选择这些再配上荒木经惟的日记,那又是一种格外分明的心地荒凉之感。仿佛你在看一个创作者在如何跟自己的生活打招呼,每一次亲切的问候,都像是创作者在撕开自己的伤疤,鲜血和绽开的白肉一股脑地摊在了读者面前。
  无奈是永无止境的,它不会因你的意志与虔诚而发生改变;对死去爱人的怀念是暗无天日的,在记忆中那种欢愉有多清晰,你用来怀念过去的、现在时的痛苦就有多模糊。《东京日和》甚至让人感受不到这是一种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多的是生活随手而得。这可能会让读者充满狡猾的感激—不用经历生死,你却已经感受到离别之痛和生活之无奈。
  如果仅从艺术作品上来审美,对于《东京日和》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尽可以说荒木经惟抓住了文学叙述的情感精髓,他还紧握住摄影图片所能传导出的人间温度,积累和释放,放任和收紧,他都拿捏精准,但这种情感上的动容其实并非真的是一种创作,至少不完全是,而是一种掏心挖肝的现实流露。

悲情至死


  穿越整个“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堕乐园”影展并不需要多少时间,但是在很多幅照片前你可以停驻的时间却很长。漫不经心也好,随遇而安也好,即便脚步匆匆一闪而过,这里的气氛都已经在每一个观者身上形成了气味,乃至被人带离现场,成为一个人可以在日后不断回忆起的一种伤感。
  荒木阳子的死一定对荒木经惟的创作给予了重大影响。谁也无法断定和分析出假如阳子不是那么突兀地离开,我们看到的荒木经惟会跟现在的有多大分别,但至少荒木经惟的情色世界,一定不会那么多的放纵和堕落。
  无论是看荒木经惟的纪录片,还是阅读国内媒体对他的采访,你都能感受到“反差感”这个关于艺术审美的词,在他身上无时不散发出来的魅力。一方面荒木经惟对妻子悼念之情融入了他长达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忠贞与怀念随处可见;另一方面荒木经惟对情色和女性身体的掌控,几乎成了摄影世界里的一种标杆,他与摄影对象的放肆行为又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两相对比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感,是我们在欣赏荒木经惟作品时,无法抹去的印象,而正是这种反差感在创作者身上形成的美感,也同时注入了我们的审美意识。
  跟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比起来,他的文字也同样具备了美感。简短、跳跃、零碎,但这些文字犹如被注入了一种天然的气味,不管写什么都充满了一股悠悠的断肠之情。对于阅读文字作品就其形式来说,很少有阅读过如此文字的经历,说不清它们是诗,还是日记,或者图片的文字说明,它们与摄影作品偶尔相遇,总是相得益彰。
  哀愁丝丝连连,荒木经惟对标注时间的这种文字甚至没有规划和章法,只需记录,将心境如实刻录下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搭救死亡带来的失去,纵然有工作、稿费、啤酒、日复一日的日出日落,也无法真的令光阴重聚。越发美好,也就越发怀念,越怀念则越不可逆转的荒凉。
  荒木经惟对生命的无奈甚至绝望也在他日记体的记录中一一再现了,他说:“拍桌上干枯的花。想着阳子/Chiro(两人养的猫)进入画面/想拿给阳子看/献给阳子的写真集《近景》拍了芋头/结尾是蝴蝶……”
  在竹中直人根据《东京日和》改编的同名电影中,色调和剧情分外浓重,“太阳和暖、天朗、风和、气清”的基本生活常态,与一张张按动快门之后留下的定格照片一样,都成了我们端详艺术和理解生活的一种借口。作为一个观者,在摄影展、摄影集和电影中与他及他的作品相遇,你也就成为了在荒木经惟的堕落感伤里的一个元素,你们一起构成了生活一种。
其他文献
早年,各公司将独立的办公室升级成公共办公空间,但同时又希望员工们能够互不相扰集中精力,于是,格子间应运而生。而现在,办公室设计的理念再次升级,公司纷纷拆下那些格子间的挡板,开发出共享空间,并将一切可以改造的走廊、壁橱甚至茶水间都变为供员工协同合作的办公场所。  如果员工习惯了安静、独立的办公室,管理者是否要担心开放式办公室会让他们分心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事实上,职场中的年青一代已经习惯了在开放的
与澳洲其他地方不同,北领地带着只属于它自己的鲜明特征。这一特征,从飞机还没有降落开始,便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刚向下穿出云层的时候,目所能及处便是一片红色。“这是北领地的颜色。”旁边一位睡了一路的乘客此时慢慢睁开眼睛,打了个哈欠后,不紧不慢地说。经过小心翼翼地询问后得知,这位仁兄尽管肤色深邃,但并不是本地的原住民,而是来自悉尼的游客。“每年我都会利用假期到这里待上一阵子,或者自驾穿越那些荒蛮之地,或
在当下中国,廉政是公众对新十年的一个重要企盼,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一个技术性的保障,近日再次被提上议程,成为公众的热议话题。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陈利浩提出了一种思路,即效仿证券市场防范内幕交易的机制,对公职人员登记的本人及家属财产在信息系统中实施“名单管理”,定期报送清单、如遇异常的情况,状态系统自动报警,同时修订法律法规、消除“代持”;对于基本透明后的存量财产,按照黑、白、灰分色处置。这种思路
一组所谓“庐江不雅照”突然在网络上疯传,引发狂欢,也引发不安。  狂欢与不安之间的对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道德取向,核心是如何对待他人隐私。“狂欢派”认为,官员没有隐私,照片显示官员涉嫌参与其中,那么转发就是为了打击可能的腐败。而“不安派”则认为,未经审慎确认便转发,完全置他人隐私于不顾,无端给人造成困扰,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名誉损失,是非常不道德的。  我的个人立场是“不安派”。我看到了那些照片,但
节前的贵州茅台镇,充溢着某种躁动的热浪,贩夫走卒各色人等,走马灯般出现在这个小镇。因由国酒茅台涨价而带来的商机,正被唤醒和放大。  而在茅台镇外,那些紧随其后的知名与不知名白酒,正使出浑身解数,  博一个不知能持续多久的头彩。  白酒,这个被中国人最惯于拿来表达爱与恨的东西,早已将文人们俘虏,  他们将从2011年起,每年在岁末荐出一份心目中的好酒榜单,  以告诉人们,什么才是好酒。
南派三叔,过去七年里可能是最让读者牵肠挂肚的中国作家。他在2006年开始写作的《盗墓笔记》系列,抛出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又往往以烂尾结局,以至“稻米”(盗墓粉丝)在“百度词条”里凭空捏造出一个新词——“南派大坑”,谓若干年后“坑底成批成批出土累累白骨,有的振臂大呼,有的侧耳倾听,有的捶胸顿足”,刻蚀着读者求“填坑”的万状痛苦。  今年3月7日,在出完《盗墓笔记8:大结局》,又补上两本提供外围线索的《
巴黎神话:从启蒙运动到超现实主义  作者:[法]帕特里斯·伊戈内  译者:喇卫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定价:68.00元  还记得汉学家贝淡宁在《城市的精神》中对巴黎这座城的敏锐观察。说起来很有意思,我们大多数人想到巴黎时首先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浪漫之都。但是这种浪漫其实只是外来游客对这座城市的短暂印象,对巴黎居民而言,他们对这种梦想中的浪漫充满了怀疑。  当然,正如贝
意大利名作家艾柯(Umberto Eco)写过一篇散文,叫《带着鲑鱼去旅行》,说自己在瑞典出差时,买了一整条“个头奇大且便宜无比”的熏鲑鱼(即三文鱼),带到伦敦继续旅程。熏鲑需冷藏,他到达下榻的酒店后,把客房冰箱里的酒和零食统统拿出来,将鱼放进去,解决了问题,怎料次日清洁女佣却擅自取出,在冰箱里塞满新的饮料和食物,艾柯只得从头来过,再清冰箱,再摆鲑鱼。可这事还没完,隔天又发生同样的情况,如是三番两
不出所料,描述CIA孤胆英雄托尼潜入伊朗、成功解救被困美国使馆工作人员的影片Argo(中译名《逃离德黑兰》)勇夺201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影片中的托尼,既没有007系列中的邦德那么风流倜傥,也不像中国电视剧《潜伏》中的“深海”那样镇定自若、老谋深算。他和我们一样无足轻重,即使创造了奇迹,也通常不为人知;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所以就无伤大雅地偶尔借酒消愁;内心满怀激情,一不小心又变成理想主
和任何生物一样,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一场无休止的资源争夺战。  但矿物资源又有着显而易见的瓶颈:一是环境问题,再就是最根本的原因——地球的资源、能源储备量存在很大的缺口。按照目前的使用情况推算,现在探明可开发的石油还可以用40年,天然气70年,煤炭190年。但是,从基础金属,到稀有矿物,再到不可再生能源,地壳下面的存储量都不乐观。  当能源危机引发的地缘冲突此起彼伏时,我们却完全忽略了另外一个有着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