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陈述理由的机会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ub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电阻上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一节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教师从学生设计的作品中找了两种设计方案,然后用实物投影仪打到屏幕上,设计方案如图:
  
  教学实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乙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哪个对?
  学生:乙方案。
  教师:甲错,错在哪里?
  学生:因为甲电路中没有滑动变阻器,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无法测多组数据,也就无法按要求完成实验.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若按乙电路进行实验,实验前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学评价
  上面这个教学片段,教师以自己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完成了教学既定的目标.但仔细分析发现,教师评估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仅让学生作些简单的判断,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陈述这样设战方案计的理由,因而评估过程失去了让学生暴露问题的机会,也失去了一个师生、生生间思维碰撞交流的机会,学生疑在何处、想法如何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教学重构
  课后笔者与上课教师进行了交流,在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同时,就实验评估过程与上课教师交换了意见,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评估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谈,谈这样设计的理由、实验方法、实验要注意的问题等,然后再让大家讨论交流,评估实验方案的优劣,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还不应该只是实验优劣的简单判断.取得一致意见后,教师选择另一个班重上这节课.
  课堂实录
  教师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同样获得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见上图),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甲同学,请问你如何按设计的实验电路进行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改变电路中的电压,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就可以分析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教师:乙同学,请你也谈谈你的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改变电路中的总电阻,改变电路中的总电流,分析电流与电阻两端电压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
  教师:两位同学回答都很好,那么用哪个同学的会更好呢?请同学们对比一下.
  学生:用乙最好.
  教师:为什么?
  学生1:用甲方案,每测一组电流、电压的数据就要换一次电池,比较麻烦.若用乙方案,测完一组数据后,只需移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学生2:我认为用乙方案也不错,但用甲方案进行实验,连线简单.
  教师:还有其它原因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小组间相互讨论.
  学生3:使用甲方案,改变电池节数时,电压从1.5V增加到3V,变化跳跃性大,测量的数据少;若用乙方案,电阻可以连续变化,测量的数据变化范围大,有利于提高实验精确度.
  学生4:用甲方案,每换一次电池,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变化大,实验中的电流与电压容易超出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电表易烧坏.用滑动变阻器易控制电路的电流变化,能起到保护电表的作用.
  教学效果
  从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第一节课,由于教师没有深入跟学生探讨错误的原因,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认为没有滑动变阻器,无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实验无法完成,因而认为其设计方案是错误的;但甲同学的意思却是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来改变电压从而改变电流,同样可以完成实验.上一节课中,由于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判断,在简单的对与错的评价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节课,教师在认真总结前一节的不足之后,并没有让学生简单回答哪个更好,而是通过作品的展示来交流.一方面,教师让两位学生谈实验思路,通过学生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暴露了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纠正了错误.另一方面,通过两种实验电路优缺点的对比,明确了不同实验方案的优劣,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第三方面,通过作品评估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对比前后两节课,后者更加注重提问技巧,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整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两节课,笔者有如下思考,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必须在提问上功夫,在“精”字上作文章,具体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问:一是从学生疑问处提问,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二是要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提问,产生新的疑问,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探求状态;三是要从教学的关键处提问,由浅入深,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四是要把准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知道学生想什么,这样的提问才有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有效讲授,不该讲的不讲,才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与练习,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启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一、课题,让学生去揭示  一节课的最初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段. 如果教师能抓住契机,创造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去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就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等比数列前几项和”时,我做了这样的实验:先准备厚度均匀的纸放在讲台上,第一次放1张纸,第二次往上叠放2张纸,第三次再往上叠放4张纸,第四次再往上叠放8张纸. 然后提问学生照此方法一直叠放下去,一共叠放二十五次,这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教师的永远追求.文章阐述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准确把握教材,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精心设计预案,是教学有效性的依据;整合教学方式,利用
“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新课程的五大目标板块之一,由于内容新而受到广泛关注;“口语交际课”,则由于形式新而成为课改热点。然而几年过后,我们回头看一看,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口语交际”和“口语交际课”的认识还不是那么到位。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误区,致使口语交际课教学效益低下,难于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个目标。  现象一:“口语交际课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冬季石家庄地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明确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和总碱性磷酸酶(ALP)与跟骨超声传导速度(SOS
铛、铛、铛……上课铃响了,我拿着课本,非常自信地走进五年级一班的教室,开始了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进一法和去尾法,今天我们就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现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的第35页第9题,自己先做,稍后我再进行讲解.”  题目如下:一种瓶装橙子粉(图显示为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和9克方糖,冲完这瓶橙子粉,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  学生们认真地解题,不久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化学考试大纲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项就是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但是信息题对学生的要求还远不只这一点,要想真正做好信息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正确认识信息题,扫除心理障碍  信息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效果明显,对于选拔人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考中越来越受重视,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要想在高考化学科拿高分,不能不重视信息题。要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