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课初探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eblogicdownl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正是要让学生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美术教师,应结合教育现状和学生特点去探询美术欣赏的发展之路。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去欣赏。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要选择具有吸引力的美术作品。网络丰富的资源能把文字、图片、影像、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艺术的丛林”中进行真情体验。并且网络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素材资源。德国著名美学家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中国古语也有“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的说法,书上方寸间的作品难以展现原作“典范”和“优秀”魅力。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欣赏的应是最好的才行,网络就为我们提供了欣赏“最好的”条件。当《开国大典》和《最后的晚餐》如原作大小般展现在学生们眼前时他们怎么会不为之震撼,再加上作品的细部放大,还有作品背景的呈现及为此设创的情境的感染,学生怎么会不为之动容。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互动的教学策略
   审美活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为一体,是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经验进行的,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因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年龄等,对作品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美学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抒发对作品的感受,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观点,要充分肯定其敢于思考、敢于开口表达真实感受的行为,再适时加以引导,求同存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注重欣赏的模糊层面,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美术作品不可能以有限的形象展现出无限生活的全部,总会有一些未定的部分,称之为“模糊层面”,它留给人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情感联想的余地。美术鉴赏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特别是抽象艺术,比如欣赏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构图七号》、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没有具体的形象,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绘画要素,学生的视觉感知、被激发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维程度就会千差万别。
   四、注重艺术的批判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藝术批评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美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叶圣陶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建构的。在教学中,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一些美术的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欣赏美术的方法,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要让学生懂得美就在自己身边
   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美就在自己身边。可以说,美渗透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当中。《向日葵》、《出水芙蓉图》、《拾穗者》、《铜奔马》无不是来自人们的生活,《埃菲尔铁塔》、《鸟巢》无不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应该怎样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审美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发现美、品位美、升华美和创造美。
   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需要
   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如欣赏李晔的版画《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让学生能够听到画家的心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为保卫祖国而战”,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未来的美术教育活动中,笔者将努力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的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效益,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而真正地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去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这需要广大教师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也必须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护理模式。其中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开展对心理护理的学习及应用发
看图写话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训练的基本内容。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合理的想象、口头表达、书面写话等几个环节的训练,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1中华医学会性质1.1中华医学会是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医学学术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集中了我国医学各个专业的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方式和教育方式。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愉悦身心,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积累经验,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认知社会,其情感和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牧区小学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小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除按照课程计划安排上课外,还有一部分时间由学生自由分配。目前牧区大多数小学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忽视课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行动研究为基本形式,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理论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理念使学校教育更加人性化、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已具有时代性的变化。由此,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有两大教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