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它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分析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认识、分析、判断和结论,不可能完全相同,会存在着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在课堂上笔者注意到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情况:往往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为数不多,随着年级的提高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更为严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大大减弱;即使在教师的苦心启发引导下,也只是一些胆大的学生偶尔谈谈几句。久而久之,沉闷的课堂气氛就抑制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削损了个性,使学生无主动性思维,变得无主见、无个性,产生了“不敢或不愿发表不同见解”的心理障碍。
  经过多年的观察,笔者认为学生不敢或不愿发表不同见解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畏惧心理。人往往对未知的事物存在着畏惧心理,有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已经顿悟或疑虑,并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但他们心存畏惧,认为自己的见解不一定正确,表达不一定准确,主动发表,万一说错,既丢了面子,又会引起同学嘲笑,甚至招来老师的挖苦、训斥。与其被人耻笑,不如当个旁观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没有见解的“随大流”式的思维定势。
  第二,等待心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总是被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主观意义上的师生交流互动较少,导致了学生不愿主动地参与讨论,认为教师会给出或强调标准答案,会塞给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要认真听、认真记,考试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于是就不愿动脑思考,只想坐享其成。
  第三,惰性心理。等待心理的结果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学生感到学习太烦、太累,不愿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具体表现为课堂讨论时漠不关心,回答问题时人云亦云,照搬照抄,盲目接受。惰性心理使学生思维懒惰,自然就不会有不同见解。
  第四,盲从心理。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观念,一些学生也深受其影响,这种非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了知识专制的“独裁者”,而处于求知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对教师产生敬畏心理;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掌管”与“施舍”知识的“神”。对教师盲目崇拜的结果,使得学生觉得无论自己哪个方面都不可能有超越教师之外的发现与见解,进而养成了不愿否定、不敢否定教师现成说教和现成结论的心理习惯。
  总之,上述心理障碍及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是造成学生不愿或不敢发表不同见解的主要因素。这样,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孕育着的创新精神被封杀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异想天开的天性中所蕴藏着的创造潜能也因此得不到发挥。
  
  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如何消除这些心理障碍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应运用以下对策。
  1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创造条件
  在学校,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中占重要地位的人际关系,它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形成相互认识的情感与信赖关系,师生关系及相互情感如何,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教师的行为可以对学生的反应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不恰当的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敌意、冷漠、退缩、情绪低沉;相反,教师的支持、认可,针对问题作出公正评价的行为会受到学生的尊敬。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稳定发展兴趣的基础。因为学生首先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学其理。生物课堂要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存在的潜能,尊重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展示才华、开发潜能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本身要有趣味细胞,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消除畏惧心理,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从而释放自己的个性,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师生之间才能互相接纳,互相理解,从而达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此外,教师平时要经常和学生在一起,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对学习差、不思进取的学生,应主动接近,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消除自卑感,树立他们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笔者常和学生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善意地、宽容地对待学生在课堂上的失误,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有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有不同见解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应坦诚地欢迎学生的指正和批评;允许学生“插话”,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可以自由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学生的回答有时尽管是错的,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尽量以正面鼓励为主,要赞扬他勇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形成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以轻松从容的平常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没有了被取笑的苦恼,没有了被老师批评的忧虑,学生才能从中充分享受到发表不同见解的乐趣,“自主学习”才能有实现的可能。
  2 提供成功的机会,满足成就感,诱发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欲望与激情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尊的需要除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人都有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和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有自信、自强的感觉,而这种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弱小和无能的心理。
  一是要适度地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的进步、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给予评价、表扬和点拨。“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说出答案后,教师不能马上给予否定,然后说出正确答案。因为这样做,虽然也能让学生弄明白,但效果截然不同。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受到压抑,自尊心也受到削弱,
  二是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学生的自尊心常常会受到无形地伤害和削弱,特别是那些学习能力差、表现不太好的学生自尊心比较脆弱,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即使有问题要批评教育,也要避免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切不可采取疾风暴雨式的严厉批评、讽刺挖苦,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许会造成破罐子破摔。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学生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其后果难以设想。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三是满足成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愿 望的源泉就在于进一步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取得胜利的欢乐。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心理需求,期望自己在学习上有进步、获得成功,尤其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学生的要求普遍比较高,学生的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例如,笔者在讲授“青春期”一课时,没有把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情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图片,结合自身实际总结男孩、女孩在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变化,结果学生发言踊跃,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发现通过自己分析也能得出正确答案,从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课堂情境,例如应用多媒体或者实验操作,以及社会热点,从问题的多种设置到提问的方式及时机,多给每个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发表不同见解的自信心和勇气。这样,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过程就会进入平稳、正常的状态,就能激发起发表不同见解的欲望与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善于发表不同见解打下基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很重要的,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通过设问、质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联想,使学生在轻松、自然、愉快的心境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特别是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可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平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首先向学生讲“道尔顿症发现”的故事,学生不免产生疑问:什么是色盲?为什么道尔顿和他弟弟都是色盲,他们的妈妈却是正常的,这与性别是否相关?这些问题情景的设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演示渗透作用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从中归纳出渗透作用应具有的两个条件:半透膜及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然后教师可提出: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装置?哪部分细胞结构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呢?两侧溶液又是指哪些溶液?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为学生善于发表不同见解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性思维。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于无疑处质疑”,不断发现矛盾,使学生在“无疑一质疑一释疑一无疑”的课堂训练中培养自己的质疑性思维。此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其最根本目的就在于素质教育宗旨下教师的民主精神和巧妙的引导启发,唯有如此,才能养成学生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良好心态,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尽情释放,才能让学生成为善于思考、敢于坚持正确己见的人。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就是在行动中解读“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只要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做有心人,多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会走出一条路子来。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现今许多从事乡镇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感叹学生普遍存在着作文质量平平,对写作没有浓厚的兴趣的现象。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很值得探讨。    一、联系生活,注重观察,以身边的事物激发作文的兴趣    乡镇中学的生活环境普遍都在农村,因此可供孩子们观察的题材是广泛的。教师要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种事物,多看看,不能看到一点就写。”可见,观察的深浅和文章质量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文
我们知道,{an}是等差数列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国内惩戒教育综述    惩戒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有目共睹。妇孺皆知的“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就是惩戒教育的形象表达。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古代的私塾先生,在他们的教育中,戒尺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这一方戒尺惩戒彰显了教师的威严,它让学生知道,这个世界除了道理,还有法规。  儒家虽然崇尚仁治,但也提出,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所谓越轨违规就得受罚
低浓度煤层气由于热值低、流量变化大,利用较困难,大部分都未经处理就直接被排放,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污染环境,引起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较之常规的煤层气利用技术,以惰性颗粒和催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的表浅性膀胱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和
【摘 要】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中学思想政治课在这一大背景下,積极探索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教学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怎样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所在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的孩子表现为初一想上体育课、初二应付体育课、初三逃避体育课。学生由刚开始对体育课的急切盼望,到后来觉得体育课没意思,没有兴趣上体育课,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大,各门文化课程的课业负担比较重;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学生对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和小游戏渐渐失去兴趣;一些体育老师的教法不够新颖,课堂老套无味等。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造就出一批具有扎实基础、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需要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如何根据教材采取正确的教学途径和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了教师肩上的重担,作为化学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要使老师和学生都尽快进入课堂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在上英语课前都要做好应有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充分,英语课上就有可能听不懂,因而失去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英语的时间也会就此浪费掉,久而久之,也预示着英语学习的危机在不断地增加。为了提高英语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课前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英语课前要保证有旺盛的精力    上课是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自己的各项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就要保证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