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种惩戒手段的辨析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ho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惩戒在教育中遭遇困境已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追溯原因,不能不提及那些与之有关的概念,如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等。
  应该说,反对体罚、变相体罚、心罚,是对儿童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保护,是教育的进步。但由于理论界对这些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清晰的认识,以及在法律上缺乏明确的限定,使得教育者变得谨小慎微,想管又不敢管,“既然用了有可能违法,那还是不用吧”这种想法,恐怕是教育者在决定是否要惩戒学生时所持有的普遍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惩戒手段在教育中的缺失或弱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等教育手段进行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对“体罚”的解释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法。”这一说法仅仅就哪些是体罚作了简要的列举,并没有说清楚体罚的内涵。顾明远先生在其编撰的《教育大辞典》中认为,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这一概念从性质上对体罚作了限定。按照这一概念,不管什么手段,只要损伤了身体,就是体罚。也可以这样说,教育手段可以是体罚的,也可以不是体罚的。比如,罚站十分钟,没有损伤身体,就不是体罚;如果罚站两个小时,对身体造成了损伤,就构成了体罚。此概念是依据处罚的后果来判断教育手段的性质,虽然是明确的,但对于教育者而言,是缺乏操作性的。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于1999年编写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其中写到:“体罚,即对学生身体的惩罚。”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此概念进行推理:指向身体的惩罚都可以认为是体罚,也就是说,一项处罚即使并不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比如罚劳动,也是体罚。之所以进行这个推理,是因为笔者认为,体罚的外延如此之大是值得大家讨论和质疑的。
  相对于前面对体罚的几种界定,笔者认为,由张行涛等人主编的《新世纪教师素养》一书对体罚的界定是比较清楚而中肯的:“体罚是指用直接殴打的方式来处罚未成年学生和儿童的错误的行为。其特点是直接殴打人身体的某个部位而使受殴打者遭受肉体痛苦,人格受到侮辱。”在这个概念中,对体罚的方式、后果都作了具体的说明,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定义。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不管有没有对身体造成明显的损伤,只要采用了“殴打”的方式,就可以认为是体罚。反之,如果没有采用“殴打”的方式,就不是体罚。
  也许马上会有人质疑,如果按照前面的说法,罚学生站两个小时,还算不算体罚了?这就涉及了变相体罚的问题。所谓变相体罚,是说在打人以外,一些惩戒方式达到某种程度时,对人的身体造成了损伤,比如超越一定限度的罚站、罚劳动、罚写作业等等。从道理上来讲,变相体罚无论如何隐藏、伪装,其实质都是体罚,但我们对这一说法必须保持警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罚站、罚劳动等惩戒方式如果在一定限度以内使用,是不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的。那么,什么叫“一定限度以内”呢?达到什么程度会对学生造成损伤呢?这是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予以量情把握,并进行规范的问题。就像医生开处方,其剂量应该有一个适当的范围,剂量不够或过大,都不是一个医生该做的事。医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只能允许医生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处方。也就是说,“一定限度以内”是掌握在教育者手中的技术性活动,它需要教育者根据经验,找到一个适当的范围,教育者的一切惩戒活动都应该在这个范围以内,用以规避不应该出现的随意行为。为了让这个限度有可操作、可依据的规范,适宜的做法是明确一种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惩戒方式,并将其运用的对象制度化,或纳入教师专业标准之中。所以,这类惩戒方式应该与体罚相区别,那些超越适用范围对学生身体造成损伤的惩戒,在形式上属于操作不当或技术上的误用。
  接下来再说心罚。有学者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罚,就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侮辱他们的人格,损伤他们的自信心,破坏他们的情感,歧视他们,轻谩他们,也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打击与摧残。”的确,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育者区分不清教育的与非教育的手段,采取人身攻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谩骂、讥笑、挖苦、孤立,甚至是羞辱、折磨等等,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让教育走向相反的方向。但问题是,以心罚对这类现象进行概括,显然是不妥的。一种直接的理解是,心罚就是心理惩罚,可事实上,它的外延很容易被夸大、误解。试问:有哪一种惩戒手段不会触及儿童的心理呢?肯定的说,如果不触动儿童的心理,不管什么样的手段,都不会起到教育的作用。既然所有的惩戒手段都是通过儿童的心理发生作用的,那就極可能使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因为否定心罚,把一些正确的惩戒手段一块给否定了。所以,“心罚”一词并不能对我们所反对的东西进行准确的、恰当的概括。正确的做法是,在心罚尚未取得教育界的一致认可之前,我们尽量不要使用“心罚”的概念。
  希望笔者对上述体罚、变相体罚、心罚概念的反思和初步梳理,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教育理论界的注意,继而逐步明确其内涵,使其不再似是而非。当然,缘于惩戒手段的复杂性,我们也不可能将那些可用的、不可用的惩戒手段以清单的方式一一列出,这是不现实的。但我们确定的是,我们所保护的是儿童的人格尊严和身体的健康,所反对的是以侮辱的方式打击儿童的自尊心和侵害儿童身体的行为,这应该是所有教育者共同遵守的准则。
  责任编辑|李诗
其他文献
蔡辰梅,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谈“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关怀者”这个话题,需回到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即大学何为?大学老师何为?传统文化中有对学校使命的经典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当大学走进了21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我们作为大学老师如何回归千年之前已声明的学校使命,如何帮助学生经由知识的
摘 要  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学科德育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多数教师对学科德育的内涵缺乏应有的理解,不能从学科课程中发掘德育要素,整合有效的德育内容,以致出现学科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科德育的内涵,挖掘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并且树立大德育观,不断增强在学科中育德的自觉性。  关 键 词  学科德育;德育内容;大德育观  “教学如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转变过程。当进入他律阶段后,孩子开始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以他人的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在校园中,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给予的教育评价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进行积极正确的评价。那怎样的评价才是积极正确的呢?我认为是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评价。  一、激励性评价  有人说,教学的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要求“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更是教师的价值所在。然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为此,有必要强调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育人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师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摘 要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与
重新解读过敏:    过去,我们认为过敏是一种疾病;现在,我们认为过敏其实是一种现象。它有众多特点:0~1岁婴儿,过敏是以皮肤和胃肠道表现为主,如湿疹、腹泻、呕吐等;1~3岁儿童是以上呼吸道表现为主,比如反复的鼻炎、中耳炎、腺样体肥大、结膜炎等;3岁以后以下呼吸道表现为主,就是进入了典型的哮喘阶段。  现在已经有很多办法对不同的过敏疾病进行治疗,但效果都很有限。应对过敏,应该从早期的预防开始。  
近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幼儿教育无偿化的推进状况,并决定从2019年10月1日起日本提高消费税的同时,免除所有3—5岁儿童在幼儿园、保育所以及認定幼儿园托育的一切费用。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说明资料中指出,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并且减轻幼儿教育的费用负担也有利于缓解日本少子化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实施幼儿教育的无偿化。此外,文部科学省发布的说明资料中还给出了享受免除幼儿教育费用的四类儿童,分别是
回想起童年,和小伙伴之间的“恩怨情仇”,总能让人止不住扬起嘴角。但是如果主角换成你的宝贝,事情往往就轻松不起来了。看看这个发生在幼儿园的小型“纠纷”,没有了大人们的“断后”,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地点:某幼儿园。  人物:虫虫,4 岁,中1 班孩子;壮壮,4 岁,中2 班孩子。  背景:适逢暑假,中1 班和中2 班合班管理。    图1:虫虫不干:“你给我搞好!”  图2:虫虫开始嚎啕大哭。 
出场家庭小档案:  妈妈陈莹,儿子陈嘉宁  宝宝出生时间:2006年11月2日  宝宝出生时身高48cm,体重2.9kg    “在手术签字之后,我又在待产室等了1个多小时。此间,每一次听到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我的精神都为之振奋。这时候我才深刻地感觉到,希望对于一个痛苦中的人是怎样一种信念!”    一进产房    2006年11月1日,怀孕整38周的那天晚上8点,我突然破水了。在一通慌乱之后,爸爸
“让每位师生都成为创造幸福和幸福生活的人。”在江苏省最早看见曙光的新兴热土之上,坐落着这样一所欣欣向荣的学校—江蘇省启东实验小学。学校创建于1927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90多年来,经过数代实小人的辛勤耕耘、薪火相传、开拓创新,渐渐形成了以幸福教育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学校以“彩绘孩子们的人生起点”为己任,建构独特的“幸福1 2”课程,创设丰富的德育平台,努力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一方属于自己
在今天,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在看待学生时再也不能将其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而要将其看作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拥有学习需求的求知者。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的学习差异和认知风格,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指导。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的存在依赖于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