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ngy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象》是作者格斯·范·桑特不断对电影语言和形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部获奖作品。“奇怪”的故事叙述结构,没有中心主人公,超长的镜头等等反传统的拍摄方式,极大地敲击了笔者对电影“刻板”的印象。生活的真相仿佛是碎片般地被每一个人掌握,可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握完整,正如影片中“盲人摸象”的暗喻一般。
  [关键词] 《大象》 碎片 长镜头 去好莱坞化
  
  “制造爱,而不是战争。”这就是格斯·范·桑特心目中邪恶时期的道德准则,可惜不是每个人都做电影。从《心灵捕手》到《Gerry》再到《大象》,格斯·范·桑特不断地对电影语言和形态进行探索和研究,对传统电影方法的挑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大象》是一部低成本影片,拍摄时间很短,也没有拍摄提纲,对话都是学生们临时准备的,作者要求学生们以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塑造角色。故事说的是十几个各不相同的的高中学生在枪击案那天以及发生前一天的琐事。John、Elias、Michelle、Nathan&Carrie、Eric&AIex、Brittanv&Jordan&Nicole、Benny等等,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却没有主角与配角之分。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生活中有一些交集,仅此而已。
  
  一、“奇怪”的故事,真实的生活
  
  故事开头John逃课未果,被父亲逼着回到学校上学;喜欢摄影的Elias,在校园内外拍一些人物和风景照片并回学校冲洗;被要求穿短裤去上体育课的MicheIIe心情低落,到图书馆做帮工;Nathan刚刚交了一个新女朋友Carrie,被Nicole等女孩子议论纷纷:被欺负的Eric在家里郁闷地弹着《献给爱丽丝》,好友Alex在一旁玩电脑杀人游戏,之后他们通过互联网买到了枪,来到校园里大开杀戒。当我叙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种流水账的感觉,没有重点,没有有主次,更没觉得是一部校园枪杀的片子,几乎没有一点兆头。
  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结构,而是对之同一事件同一场景不断地重复,并列展示各个角度,进行着每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故事,互为主角又互为背景,如同一场正在校园漫游的视角接力。每个情节看似完整,其实都是整体中碎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情节碰撞、交织。比如John在学校走廊上与Elias相遇,Elias给他拍了张照片,这时候铃声响起,旁边跑过一个红衣女孩Michelle,但Michelle在焦距之外。如果这次没有注意到,作者又安排了情景重现,但每次采用不同视角展现这一场景,在最大程度上客观叙述这件事本来的面貌,而不是经过刻意地取舍选择素材。在影片中导演采用了大量的此类场景展现,但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没有运用切换技巧,这种“硬切”使得已经“被刻板化”了的我们初看这部电影时充满了迷惑与不适。我们已经习惯了好莱坞喜剧化的叙述模式,随着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转换、事件发展的顺序,流畅的叙事,连贯的逻辑,非同一般生活的享受。说“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搬出这句老套话是在看了《大象》后突然惊醒的一种感觉,我们对电影的预期已经远远不是生活的本身了,而这部影片恰恰就是真实地展现了生活本来的面貌。齐美尔在《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一书中写到:“我们大家都是一些残缺碎块,不仅是一般人的残缺碎块,而且也是我们自己的残缺碎块。”“生活的实践迫切要求我们,仅仅用我们通过经验从人身上知道的现实的部分来塑造人的形象;但是,生活的实践恰恰是建立在那些变化和补充之上的,建立在那些残缺碎块改造为一种类型的普遍性和理想的人格的完整性之上的。”个体与外在构成了社会,正如影片作者为了完整地展现生活本来的样子,从多个视角——而不是单一角色或者说作者本人的视角——多元地呈现同一时刻不同视角交汇看到的真实事物,引发了的更加多元的思考。
  
  二、“忠实”的镜头语言
  
  影片强烈的纪实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片的长镜头跟拍手法,这是《大象》一片最显著的镜头语言特点。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占全片三分之二的长镜头,有一些甚至可以称之为超长镜头。影片就是通过这种长镜头让观众看到现实生活的原貌的。虽然长镜头在不少影片中都有运用,但像《大象》这种几乎整部影片都使用长镜头的影片实属少见。巴赞认为长镜头其目的在于记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巴赞的观点在于电影画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解释和阐明含义固然需要艺术技巧,但是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更需要艺术技巧。《大象》中“忠实”的镜头语言一直跟随着影片出现的每一位主人公,镜头大部分采取了贴身跟拍,作者用长镜头跟拍不断变换空间的运动主体,焦点几乎自始自终固定在被跟拍的运动主体上,造成了焦点以外的空间十分模糊。开篇那段从操场开始在Nathan身后的跟拍就长达4分多钟,偶尔在人物相遇时给一点旁观镜头,而后又回到拍摄主体的视角上。作者这样做除了向观众强化不同的人物视角之外(强制观众的注意力落到正在叙述着的人物身上来),还为了营造一种寓意:生活的能见度是有限的,当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事情里时,也许就无法也无意去审视他人的存在。对整体的把握没法完整。
  丹尼艾尔·阿里洪的《电影语言的语法》里有这么一段话:“当我们听一个故事时,我们下意识想要知道两件事情:什么动作正在进行,以及有关的人对这一动作有什么反动作。如果讲故事的人忘了这两件事情,听众就会糊涂或者感到情况不明。”阿里洪所说的这个有关动作和反动作的法则在这部影片中是完全被漠视的。作者在很多场合就是故意让你看到动作的本身而不让你看到别人的反应。在拍摄Eric和Alex他们持枪射击时的动作时,作者从正面描述,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什么情绪变化,Eric的一个笑容仿佛更像是经历一场轻松愉快的游戏,而被射者的反应只能通过不强烈的呼救声让人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实。在冷静客观的长镜头缓慢地游移中,他仿佛在低声示意我们:这一切都是真的,可是不要急于下任何结论。一部深具魅力的影视作品往往是众多电影语言的交融渗透,而非单个镜头语言的展呈。
  在一些对话场景中,尤其是在多人对话的场景中,镜头的反传统性显得更为明显。在一段老师和学生讨论如何辨别同性恋者的谈话中,镜头是采取的360度环拍,讨论者围坐成一个圈,摄像机放在圈中间,匀速旋转拍摄。但是说话的人往往和镜头里的人是错位的,听到的声音并不来自镜头里呈现的人,有时候正好镜头里的人说话了,可是镜头并不停留,依旧滑至下一个人。如果从传统的镜头来看简直就是太有违常理了,但是笔者觉得正是影 片中的镜头独到的运用给这部片子增添了赞同的掌声。
  
  三、去好莱坞化的现实
  
  除了笔者上文中阐述的有关叙述和镜头的去好莱坞化,还有一些细节也狠狠地敲击了我们的观影习惯。比如:当Eric被同学欺负,去洗手间清理身上的赃物时,他面对镜子,凝视镜子中的自己,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没有任何暗示表征,只是一个表情平静的男孩。再如:当Eric和Alex计划枪杀时也没有看出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有此打算,是仇恨学校、同学?如果是,那在进入学校前Eric就不会让John离远点,别靠近学校了。还有最后毫无征兆和理由的杀死同伴,也让观众很惊讶。当然,对好莱坞英雄主义的讽刺最为经典的是,身材高大、心地善良的人Benny,当别人都在想办法逃出去的时候,他留下来靠近杀手,可是结局不是营救成功,而是很快被一枪干掉。当他倒下的时候,笔者以往的思维定式也随之瓦解,不禁问自己“你在期待什么?”没有《大逃杀》式的血腥与残忍,整个过程对于枪杀这个题材相对与以往的影片太过平静,仿佛只是另一个平常的日子,对现实的描述没有添加主观想象色彩。
  
  四、回归主题
  
  关于《大象》这部影片的名字来源众说纷纭,影片中除了在Eric的卧室中看到一张大象的素描以外,没有出现和大象有关的其他镜头。笔者较为倾向“盲人摸象”这一说法,意指对待同一件事物,每个人都有有自己的感触,并各持己见,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受到视野的局限,看到仅是事实的某一个部分,并不能一览全局,人不是全知全能的。
  影片法语版海报宣传语中写道:“有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有的则很满足,但有的人直接说校园生活就是地狱。”那么作者除了想说我们生活的碎片化、局限性以外,还想表达什么呐?那张John被亲吻的海报,还有贯穿片子的那首曲子——《致爱丽丝》是想说什么呐?亲吻的图片是影片中的一个镜头,一个安抚他人的吻。《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写给恋人的一首曲子,先是明朗欢快,而后节奏加强、色彩暗淡,最后又回到欢快的气氛中,可是片中Eric并没有把曲子演奏完,而是在中途就以粗暴的方式结束了,没有回到最初的节奏中。一首向恋人示爱的曲子在这里选用仅仅是因为曲调合适吗?笔者认为不尽然,
  “需要爱,而不是战争”可能才是作者一直以来的追求,虽然他厌恶教育制度、厌恶学校,但是他对孩子、对边缘人群的关注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当然,笔者的想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大象”一尾,碎片化的一部分,期望为生活这幅巨大的图景拼贴完整贡献一些。
其他文献
【摘 要】影片《鬼妈妈》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关于门背后的世界的故事。不过由于门背后的世界的镜像化设置,以及其中所蕴合的儿童拯救的主题,使得影片具有了现代意味的表达,并脱颖而出,一度居于北美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  【关键词】镜像世界 儿童拯救 现代意味    十五年前因导演《圣诞夜惊魂》而一举成名的亨利·塞利克(HenrySIick)根据英国籍美国畅销书作家尼尔·盖曼(Nell Calman)的幻想作品
[摘要]结构主义理论对于电影意义重大。采用结构主义的叙事风格,通过各种二元对立要素的展示,可揭示影片的内涵,推动情节的发展。电影《阿甘正传》用诙谐的故事情节讲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阿甘正传》 结构主义 成功之道    一、引 言    运用于电影作品的分析,结构主义是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同时也是一种分析方法出现的。他对于作品的关注从内容分析转向形式的研究,热衷于剥离纷繁复杂的表象剖析出
【摘要】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发展,不仅关系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电影艺术观念的演变,更关联着我们特有的文化传统、民族经历,社会价值取向和大众审美习惯,在社会转型期,如何从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在电影市场化的大潮中积极变革,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取长补短,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就成为我们的军事电影创作应该探讨的问题,而我们本土军事电影创作力量,应该承担这份思索。  【关键词】中国军事电影 美国军事电影 英雄主义 国
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描写了一个富家子弟拒绝进入伪善、虚假的成人世界,愿做一个精神家园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去守望人类纯真的童年,去守望这一块自由、欢快还未曾污染的麦田。由此,充分隐含了作者渴望回归童年、回归美好大自然的良好愿望,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健康的精神生态思想。  关键词 自然 童年 生态批评 精神生态    一、引言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
[摘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同时社会意识形态催生艺术的发展变化。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社会意识形态是构成艺术特殊性质的元素之一,但艺术不等于社会意识形态。如果艺术的发展被社会意识形态完全掌控,艺术家也自愿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一种工具,那么艺术的魅力将不复存在。  [关键词] 艺术 社会意识形态 干预  doi:10.
【摘要】张艺谋影片中展示的是对个体生命的张扬,表面上是反传统,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是对社会约定习俗的认可。他对生命的张扬仅仅是反思。贾樟柯展示的是对人物隐痛的关注,虽然没有提到反传统的角度,但是对人物隐痛则表达出宽容。从张艺谋到贾樟柯,是意识到具体的深化,是反思到宽容的深化。  【关键词】张艺谋 贾樟柯 反思 宽容    第五代导演主要是指“文革”时期被耽误学业。落脚在乡村插队或工厂从事体力劳动,新时
[摘要]  中国贺岁电影历经十余年的培育与发展,渐趋成熟。从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到2010年异常火爆的贺岁档,这十二年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实现了从冯氏贺岁一枝独秀到多极混战掘金贺岁的转变。2010年的贺岁档跨度超长,跨类型、多层次、低口碑成为新的特点。通过繁荣背后的乱象分析,我们更加理性地期待来年中国贺岁电影的精彩。  [关键词]  贺岁片  贺岁档 掘金贺岁
【摘要】他将钢琴还给她,他玩够了,这些相会,令他觉得自己似嫖客,他想她关。他,但她没有,琴是她的,她走吧。他不开心,因为他只会想着她,什么也不能做,这是他痛苦的原因,睡不好食不好,所以她若没带任何感情来的话,请她离开,走,走!出去!离开他的地方。  【关键词】哑 男性霸权 欲望    一、哑    电影的主人公艾达。从6岁时的那场意外事故之后就再也没有说过话了,也许心爱男朋友的离去给她的身心都带来
【摘要】 90年代成名的国际电影女明星章子怡展示的新形象与文化风格颠覆了传统的中国女性银幕形象,重建了外国人对新中国女性的认知。与此同时,章子怡被多种媒介(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等)强烈关注、炒作与解说,激起了人们非难与赞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明星的社会影响力,不仅取决于该明星的个人资质与表演才华,明星背后潜在的社会历史背景、电影产业机制、宣传话语等要素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
[摘要]王蒙在《活动变人形》中塑造了几位女性形象,其中姜静珍这个形象最有其深刻性和社会警示意义。姜静珍是个独特的矛盾的女性形象,外表的粗鲁和野蛮,与内心的自怜和温柔,使她形成一个奇怪的复合体。内在矛盾的无法调节源于她内。痛苦的无法有效地驱除,她的“守志”的决心和坚定,与守寡的痛苦相冲突,更加重了她的疑心和凶恶,在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我救赎,这就是姜静珍这个人物悲剧的最终所在。  [关键词]姜静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