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印度米佐美食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独特的食材 |


  1947年,米佐拉姆邦脱离英国统治,成为印度的一部分。如今,近90%的米佐拉姆邦居民为基督徒。他们至今仍在坚持烹饪部落美食。各种由植物的根、芽和叶做成的炖菜,配以丰富的肉类和米饭,仍主导着一天中的早晚两餐。在这个偏远的边境地区,咖喱是个陌生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bai——一种被视为米佐餐精髓的白肉汤。正如印度大部分地区充斥着各种香料的主菜一样,bai的做法也随着当地人收获的作物种类产生着多种变化。
  那里的季节性美食包括当地的野生植物,例如baibing,一種当地品种的野生海芋。百香果、南瓜、山药、豆类和西葫芦等常见植物的叶与茎比它们的果实更受人们喜爱。一些最受欢迎的菜肴,比如maian bai——将肉与嫩南瓜叶和几串干洛神花叶(当地叫作anthur)一起炖;以及behlwai bai——将嫩四季豆叶在猪骨汤中熬煮,加一些米饭使汤汁增稠,再用少许的发酵猪油进行调和。
传统米佐餐

  尽管米佐人的饮食听起来像一部植物学索引,但若没有大量的肉类,例如猪肉、鸡肉、牛肉和烟熏肉食,这顿饭也并不完整。经典的食谱包括芥末叶煮熏猪肉,再添加点特有的胡椒粉以丰富汤汁口感;以及sawchair,一种用米饭和鸡肉或猪肉做成的粥状炖菜,添加的花药丝可以为其注入浓烈的香气。用动物软骨和草本酸辣酱制成的血肠,通常作为特别的食物出现在节日盛宴中。只有在炒土豆或花菜等炒菜中才加入的姜、蒜以及姜黄,恐怕是他们使用的仅有的几样和印度其他大部分地区相同的香料了。

| 揭开神秘面纱 |


  据传米佐人是百年前从中国南方迁徙过来的,也跟缅甸西部的许多部落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语言、种族以及烹饪方式上,都能找到相似之处。他们广泛使用发酵大豆(当地称为bekang)作为炖菜的调味料,或与辣椒混合作为米饭的配菜。
  艾藻尔78岁的bekang制造商扎基亚姆洛亚称,和以前一样,米佐人更喜欢从缅甸进口的小粒大豆制成的bekang。米佐的bekang和日本的纳豆差别不大,只是没那么辛辣和粘稠。发酵大豆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中包括浸泡大豆和整夜熬煮,然后将其放在木紫珠树(当地称为hnakiah)的干燥叶子上,再在温暖的炉床上放置三天,以助发酵。最后它们将被一份份整齐地包裹在新鲜的香蕉叶中出售。
  “我靠bekang的收入建了房子,养育了孩子。”扎基亚姆洛亚说。尽管这几年出现了不少快餐连锁店,但他仍相信,印度常见的油炸小麦饼和传统全麦薄饼,或广受欢迎的西藏馍馍和青稞炒面等外来食物,只能作为米佐人两餐之间的零食。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米佐拉姆邦所在地区的美食以及文化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都很神秘,更不用说外国人。不过一家专做米佐食品加工的新兴企业的老板考尔赞泰曾在昌迪加尔度过了五年医药专业的学习生涯,那里最出名的是经典印度咖喱菜,比如黄油鸡、菠菜芝士和多种香料混合的鹰嘴豆。“虽然印度的这些地方美食很美味,但总有些辛辣。香料掩盖了所有味道,我们米佐人特别不适应。”考尔赞泰说。
  米佐人虽然对印度香料有些抗拒,却对辣椒情有独钟,每口米饭都得配上点酸辣酱。酸辣酱一般由捣碎的辣椒和各种各样的植物、香料(如大蒜和姜)混合而成。最近,米佐拉姆邦的鹰嘴辣椒还被选作当地标志性产品。

| 美食带动文化传播 |


  随着越来越多的米佐人为了求学和就业而离开家乡,米佐美食也被带出了这片山区。发现将米佐食品带到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国家的一些朋友遇到了海关问题后,考尔赞泰开始做起加工和包装贴有正规标签的米佐脱水蔬菜的生意。目前她的客户主要还是米佐人,但需求正在增长。
更多年轻的服务员开始接受正规培训。

  考尔赞泰的药学背景也让她开始着手研究米佐人食用的许多植物的药用特性。她相信许多常见米佐蔬菜的美食和药用特性均具有尚未开发的出口潜力。例如一种棱果刺通草的芽、花和根因其抗氧化和愈合特性而闻名,当地品种的香料(如漆树粉)也被广泛用于中东地区的菜谱中。
  以前,米佐人开餐馆只是为了让当地人品尝到外面的食物,例如西藏馍馍和青稞炒面,或南印度多萨饼,但现在有几家比路边小馆子就餐环境好得多的餐厅也提供米佐美食。在艾藻尔一家名叫“红辣椒”的餐厅里,米佐美食通常放在一个传统的竹盘上,并用香蕉叶垫着,中间是米饭,炖菜和肉被放在不同的碗和盘中。餐厅内部用传统米佐村庄特色的竹编墙壁和茅草屋顶装饰而成。餐厅老板佐丁普亚认为,这样不仅能让食客品尝到米佐美食,还能领略米佐文化。“越来越多的米佐家庭愿意外出用餐,在我们餐馆,他们能体验到富有特色的就餐环境和传统美食。”他补充道,“大部分时间,来自印度其他城市的游客会占到餐厅客人总数的1/3。”
  自从米佐拉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场于1998年建成以来,从印度主要城市前往这里变得更为便利,也让该地所在的印度东北部的旅游业日益繁荣起来,更多年轻的服务员开始接受正规培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米佐美食就能得到它应有的关注,穿越这些崎岖不平的丘陵边界,蔓延至平原,成为印度美食的一个代表。
  [编译自BBC网站]
  编辑:侯寅
其他文献
过去百年间,印度各地降下暴雨的天数有所增长,暴雨之间的干旱期也拉长了。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与民间传说中,季风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古代梵语诗歌到宝莱坞电影,都有它的身影;千百万农民依靠雨季的降水滋润自己的田地,收成多寡俱系于此;雨季决定了我们能吃什么;甚至有的音乐也以它为主题。如今,气候变化已经打乱了季风的节律,使季节性降雨来得更集中,更难预测。| 任性的季风 |在连年干旱中苦苦挣扎的农民法基尔·穆
贷款读大学究竟是愚蠢的行为,还是有益的投资?对于美国的高中生来说,毕业意味着离开父母,作二选一的抉择:要么工作,要么读大学。这是美国的传统。如果选择后者,父母有财力负担学费当然没问题,个人有能力申请奖学金也不错,而如果这些都没有,就只能贷款交学费了。如今在美国,有4500万人背负着助学贷款债务,总额高达1.6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每5个成年美国人中就有1人未还清助学贷款。如果将范围缩减至毕业10年以
从哈莱姆区第125街开始,我步行加入了前进的队伍。没过多久,路边发生了一起警察间的争执,我紧跟人群繼续向前。偶然一瞥间,我看见了“无罪被判五人组”中的柯瑞·怀斯。我拍到了他在人群中支持抗议的照片,但他不想宣扬此事,并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引起执法部门的任何关注。我尊重他过去的经历,于是没有过多停留。步入第五大道,特朗普大厦就在前方,于是我跳上一辆自行车,骑到了人群的前面。整个抗议队伍在到达特朗普大厦时,
| 手缝口罩进行时 |从事于冶金行业的法国人文森特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烙铁进行作业。居家隔离的他不甘心“赋闲”,又开始用上了熨斗。而不同以往的是,他这次的工作竟然是做口罩!“我负责裁剪和熨平布料,我的妻子负责缝纫。做好的口罩会分发给需要的人。”文森特和妻子贝朗热加入了脸书上一个名为“孤独的口罩53”的群组,目前已有约200名成员。这些成员现已向医护人员、快递员、面包师、老年弱势群体等提供了千余个符合法
|“碰脚礼”在法国 |2020年3月,办公室生活的常见一幕:“——你好啊,我们来个贴面礼?——不。——那碰一下?——好啊,我用‘武汉式’碰脚,你呢?——我学美国副总统麦克·彭斯的碰肘。——啊,那得发明一个我们之间的专属问候:我们可以隔空击掌,然后转一圈,最后再来个响指!”自3月12日法国新的卫生措施公布以来,为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接触式礼仪的战争打响了。禁止贴面吻,避免握手,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倡“和
疫情中,我们有充分理由克制消费冲动,毕竟面对失业的威胁,握在手里的每分钱都让人高兴和心安。但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的消费也意味着团结:还能花得起钱的人们尽力支持艰难求生的商家。正常经济生活暂停的时间越长,无接触或者至少号称无接触的消费服务项目就会变得越富创造性。| 给外卖消毒 |偶尔允许自己偷个懒不做饭,支持一下被新冠病毒逼入寒冬的餐飲业吧!听起来绝对双赢。商家提前发来邮件暖心安慰:您无需从送餐员手
原本,我计划在这周六穿上一袭美丽的白纱裙,细细品尝一杯浪漫的玫瑰色葡萄酒,再吃上一口美味的三层帕夫洛娃大黄蛋糕。但事与愿违,我恐怕得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喝着杜松子酒,接起一个又一个来自亲友们的电话,倾听他们对我和未婚夫表达最由衷的同情。你猜得没错,我是个“新冠新娘”——因当前疫情导致婚礼被搁置的可怜姑娘之一。新冠病毒的肆虐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影响,也让众多新人的婚车瞬间无处可去。拿我自
不必要的药剂处方、不遵医嘱而自行服用药品等都可能导致耐药细菌的增多。| 抗菌药物失效 |去年12月,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医院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令人惊愕的调查结果:一年来,日本死于“耐药细菌”的病患或已超过8000人。所谓耐药细菌,是指抗菌药物(抗生素)对其无效,也就是能抵抗抗菌药物的细菌。该团队针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氟喹诺酮大肠杆菌”两种细菌展开调查。金黄色葡萄球菌
“我不喜欢喝可乐。在学校,老师也不让我们喝。一瓶可乐里有35块糖。”来自黑森州阿达尔贝特·施蒂弗特学校的七岁小朋友爱玛说。该校实行“无糖政策”,每天上午,学生们只能喝水,不能吃巧克力、饼干等零食。身材苗条的校长克里斯蒂安·柯内克尔在一所农场长大,致力于向学生传达均衡饮食的理念。学校的做法虽深受家长欢迎,却也惹怒了一些人,比如糖业协会会长君特·提森。这个协会的3万多名会员都是甜菜种植户和制糖商。他们
2020新年伊始,人类遭遇迎头痛击——COVID-19病毒来了,全世界都乱套了。慌乱的人们四处取经,他们从经典画作中得到了先知的启示——“勤洗手”。忧心人类安危的狗狗也规劝众人“别摸脸”。对于学界来讲,动物们在那次瘟疫中所展现出的惊人天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疫情蔓延引发的第一次群体恐慌就是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2020厕纸危机”。在此期间,画作《厕纸尖叫》诞生,该作品被后世认为是对画家爱德华·蒙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