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年代的精神突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in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叶弥的小说,总是不由得会想起“荒诞”这个词,在糅合着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的叙述中,那些略显偏执、乖谬的人物总是隐隐传达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因素,他们的存在像一面诡异的镜子映照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象之下无所不在的荒诞。就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描述的:“当一个世界可以用一般的理论方式来解释时,即使这种解释有其失误的一面,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熟悉的。但是,当一个世界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明,人们就会把它当成一个怪物。对于人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流放地……”
   《局部》将时间拉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历史语境中,“知青”本身就是一群因为种种偶然因素被发送到异地他乡的流放者,在物质匮乏、精神贫困的巨大压力下他们将如何面对自己?是像徐少有那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与生活和解,抑或像程实一样在谎言中紧跟时代潮流获得升迁,还是像“我”一样固执地保持自由的心性寻找精神突围的一切机会?叶弥显然无意以写实的笔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比较三条道路的孰优孰劣。在“知青题材”被赋予了反思、寻根、浪漫等种种色彩之后,叶弥看重的是从存在的角度关照人的精神状态,选择那个时代,也许仅仅是因为那是一个围困与突围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集中、更尖锐的缘故吧。而且,作者选取了一种极富内在张力的叙述方式。
   小说通过一条看似简单的线索结构这个故事:私奔,就如叶弥的大多数小说都“从日常的经验出发,但它像一个不按路线图行走的旅游者,游走到日常经验之外的世界”一样(林舟《招魂的写作——对叶弥近年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也是一个非典型的私奔故事:“私奔”只是一个传言,有夫之妇的“我”与私奔的男主人公展九霄根本就不认识。“私奔”串起来的实际上是一系列“我”与别人的故事:“我”与丈夫徐少有、与示众的“腐化分子”、与徐少有的妹妹徐寸心、与跳河的老太婆、与知青程实,虽然“我”也遇到过展九霄,但“我”却不知道他是谁。这一系列实写的故事合在一起铸成了小说中密不透风的精神围墙。这个年代极端的压抑并不仅仅来自于物质的匮乏,更来自于大部分人已经习以为常的精神贫困:展九霄对高中生讲《少年维特之烦恼》被视为异端、上体育课讲生理卫生又被视为异端;被大雪埋没双腿的“腐化分子”像僵尸一样一动不动;徐少有成天玩上吊的游戏;徐寸心抱怨:“你看这破日子,过得像个人吗?”瘦小老太婆的纵身一跳,更将这种压抑推向极致: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为什么被批斗,她的死亡也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心与怜悯。在这个令一切正常存在窒息的环境中,“私奔”只能是一个传说,展九霄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不如说是压抑年代自由的象征。人人都在羡慕展九霄:从打铃的老曾到生产队长,从
  徐寸心到程实,连“我”也在不自觉中认同了与展九霄“私奔”的传言。悖谬的是,当真正的展九霄出现于我的面前时,“我”对他的身份与暗示竟茫然无知。展九霄之死的原因、细节作为小说特意留下的叙述空缺实际上也暗示我们:不必追问他是不是死于绝望,那个压抑时代天生就没有他的生存空间。不仅如此,“哪个女人和他好,轻者拆家,重者丧命”,凡是在这样的年代追求自由者都不会有好下场。
   “我”就在这个处处事与愿违的故事中步步前行:从传言中的“私奔”到自己也信以为真,从对展九霄的等待到失之交臂,从徐少有身边逃
  离却发现根本无处可逃,连最终的结局也在荒诞中定格——“我”被一系列事件激起的精神上的剧烈冲突却在一场莫名其妙的偷情行为中得到了纾解。“我”终于认同了徐少有的“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生存哲学: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可理喻。
   小说结尾突然以数倍于主体部分的加速度进入到当下,在猝不及防中将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实现了小说以“局部”写“全部”的叙事旨趣: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压抑,有压抑的地方就有或认同或反抗的不同方式,比之徐少有哲人一般的“世界是个大牢笼”的聪明无为,谁能否认“我”敢于追求“所有的美好加在一起的美好,所有的想象加在一起的想象”不是一种更值得拥有的生活态度呢?如西西弗斯一样,现代人突围“被流放”命运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自己给自己“留一幅山水场景”——“没有争斗,没有冷漠,人心温暖安静,一年四季如春”。
  
   王海燕,青年评论家,现任教于襄樊学院。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出现较多的问题,使我们一些一线老师产生了疑惑: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现状,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小说史上书写身份与爱情之矛盾的作品不在少数,男女主人公之间因为种族、年龄、阶级地位等种种原因的限制无法品尝爱情的甜美滋味,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高君的《我爱你》同样是一个关于“身份与爱情”的故事,却不在通常的身份妨碍了爱情实现之处做功夫,而是在男主人公表面身份与实际身份扑朔迷离的玄妙中安置了一段恋爱故事,浪漫主义的标题之下并不见风花雪月与缠绵悱恻,男女主人公审慎、理智交往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谜底逐
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书写潦草,缺乏规范性;说话含混、滞涩,甚至词不达意;阅读面狭窄;写作拖沓、应付的现象非常普遍,基于此,我认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切实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督促学生写一笔规范、正确的汉字  作为语文学习者的第一要著,就是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达到“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速度”的目的。在小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敢问、调动学生爱问、指导学生善问,从而使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源自于灵感的迸发,如郭沫若的诗作《凤凰涅槃》就是在夜半行将就寝之时,灵感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写的。那么,何谓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就需要有一个培养灵感与积累知识的过程,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陆机在《文赋》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
写作能力从来都不是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培养出来的,它要求学生能够长期浸淫其中,互相切磋,互相竞争,笔耕不辍,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网络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把学校、家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习交流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这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论坛的创建  网络上的论坛形式很多,论坛的选择可
如何做好小学生习作的“引路”、“入门”教学,为他们习作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基”,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生涯中爱写作、会写作、写好作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遵循教材旨涵    《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习作命题,同以往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  1、习作要求降低。新教材的习作训练,在整体上降低了文体和表达方式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和以往相比,对
中学诗歌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性,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教学在分析句式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把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颇有心得和体会。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咀嚼句式语言,把握诗歌主题  古人说:“诗言志”,“言”指的是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观点、志气及人生感悟等。在古诗中可以知道作者的生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古诗之所以被称作古
时下,语文课堂中朗读之声不绝于耳,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时,往往过分注重读的声音、形式、技巧的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其实,默读与朗读在文本阅读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先有默读的理解揣摩,而后才有朗读的慷慨激昂,只有先用心的默读,在默读时用心揣摩、感悟,才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理解、感受用声音诵出来,进而读出文中的形象、情感和神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默读和朗读,两翼并
创新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标志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确立和持久的心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各种形式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就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总结规律,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欲望,以适应创新学习的需要。  例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