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这么一课,题目是《你长大了干什么》,下文是一句比较笼统的回答:“我长大了为人民服务。”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有关人生理想的问题。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被老师或大人们问起上述问题,当然,有时候人们也会这样问自己。当被问到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例如“科学家”“老师”“医生”“工人”“解放军”“歌唱家”之类。说实话,对小时候的我来说,“科学家”是一个极难达到的目标,甚遥远。后来,进了大学的校门,当第一次听到我们的校长是一位有名的数学家时,我的精神感到为之一振,“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呀!再后来,接触的“家”们多起来,如地理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等,逐渐地,我对“科学家”的想象平淡了许多。在我看来,一些科学家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科学研究)专家”;而且成为一个专家似乎也并不是很难,只要在某一方面持之以恒,磨以时日,以中等的资质便可以获得某一方面专家的称号。
大学毕业之后,我到了一所学校教书。虽然自己是师范院校出身,可是当时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教育问题,只是感觉作为一名教师,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琢磨为什么要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类的口号。教学几年之后,觉得教书的职业不再那么吸引人,教师仅仅是我的职业,而我的兴趣转移到了中国文化上,研究学术成了我追求的目标。我个人觉得,学术是文化的精华,学术也是一种高雅的情趣;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国家,学术应该为整个社会所尊重。因此,研究学术并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了我的理想。这时,我也找到了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例如1912年,我国现代大学体制的缔造者之一、时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颁布的《大学令》,强调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为宗旨[1]。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从事文化及学术建设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最优选择。
从事教育工作久了,就有更多的机会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我越来越认为,教育问题,不应该只是教育学专业人士考虑的事,而应该成为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考虑的事。有些教师可能认为,自己把课教好就可以了,其他问题可以不去思考。我并不认为这样的“专心教学”的教师是最好的教师,因为学校是教育机构,不重视教育的思考就是一种失职。经过几年不成熟的思考,我慢慢改变了以前认为的“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的看法。我反复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有人会说,上学、受教育就是为了学知识。教师的职责,韩愈夫子已经道了个明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何理解韩愈夫子的话呢?以我粗浅的理解,教给学生知识,或曰所谓的授业,仅仅是教育的最低层次,高层次的是解惑。当然这里的“惑”,不仅是指学业上的“惑”,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惑”,或可等同于“四十而不惑”的“惑”;而更高层次的是传道。这个“道”,可能言人人殊,可以是道统之“道”,也可以是天地大道之“道”,反正,“道”是一个不容易获知的东西。如此看来,作为教师,不是有许许多多可以做的吗?每个教师的能力有大小,传授知识是本行,但更重要的是传布或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或特有方式能让学生体味一些超乎知识层面的东西。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育社会的公民,而非专门培养研究专家。人师可以通过高尚的旨趣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能独立思考、人格健全、释惑向道。如此看来,人民教师的工作是可以垂之久远的。
我在给研究生上课时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上课,讲的某些具体的课程内容,等你们毕业后三、五年,或许等不到毕业,又有谁能清楚地记得我们今天课堂上的具体所讲呢?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某些话,或思想,或方法,甚或某些举止谈吐,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这是老师的荣幸。即使大家对老师个人忘记得一无所有,但如果能从老师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对养成健全的人格有所帮助,作为老师也应该感到高兴。其实,真正深刻的教育是在精神上让学生有所触动,进而能使他们自我提高,日臻善境。
2011年4月9日,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值班员跟他的一位朋友的对话,让我对教育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值班员问:“今天来听什么讲座?”他的朋友说:“不知道。来看看,人多就听会儿,人少就不听。人多(就意味着)讲得就好,人少就不好。”值班员说:“什么叫‘人多就听会儿,人少就不听’啊。你得说‘你想听什么’呀!”不知道诸位听了这番对话,作何感想?我觉得,值班员的话是深刻的。他的这位朋友可能听了不少的讲座,获得了不少的知识,但他没有养成独立的精神和思想,而仅仅是凭听众的多少当成自己是否继续听讲的标准。其实,很多国人跟这位朋友相似,可能有一定的知识,但他们缺失的是精神的砥柱,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要比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要困难得多。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没想到却引发了中国的食用盐抢购。国民信谣传谣,表现出极大的不理性。他们也不想想,如果核辐射真得那么厉害,日本本土岂不要清空才行。这些事情说明,要培育造就高尚、独立、理性的国民,教育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工作者有很重的任务。提高国民素质,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我想,道德高尚、思想独立、行为理性应该包括其中。
就这样,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因为我在师范院校工作,所以就写了这么几句话来自勉:强国化民,教育为本,崇本之术,务重师范。德国思想家费希特1807年在普鲁士科学院发表了“致德意志人民”的著名演讲,大声疾呼德国只有靠文化与教育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自立[2]。2011年4月9日,笔者去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听讲座,在车上听到一位乘客聊天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你得有文化;没文化,人家就看不起你。”看来,不仅是思想家,就是普通百姓也分明晓得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教育不但是传授知识,还担负着传承文化、改造社会的功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被老师或大人们问起上述问题,当然,有时候人们也会这样问自己。当被问到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例如“科学家”“老师”“医生”“工人”“解放军”“歌唱家”之类。说实话,对小时候的我来说,“科学家”是一个极难达到的目标,甚遥远。后来,进了大学的校门,当第一次听到我们的校长是一位有名的数学家时,我的精神感到为之一振,“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呀!再后来,接触的“家”们多起来,如地理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等,逐渐地,我对“科学家”的想象平淡了许多。在我看来,一些科学家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科学研究)专家”;而且成为一个专家似乎也并不是很难,只要在某一方面持之以恒,磨以时日,以中等的资质便可以获得某一方面专家的称号。
大学毕业之后,我到了一所学校教书。虽然自己是师范院校出身,可是当时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教育问题,只是感觉作为一名教师,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琢磨为什么要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类的口号。教学几年之后,觉得教书的职业不再那么吸引人,教师仅仅是我的职业,而我的兴趣转移到了中国文化上,研究学术成了我追求的目标。我个人觉得,学术是文化的精华,学术也是一种高雅的情趣;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国家,学术应该为整个社会所尊重。因此,研究学术并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了我的理想。这时,我也找到了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例如1912年,我国现代大学体制的缔造者之一、时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颁布的《大学令》,强调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为宗旨[1]。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从事文化及学术建设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最优选择。
从事教育工作久了,就有更多的机会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我越来越认为,教育问题,不应该只是教育学专业人士考虑的事,而应该成为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考虑的事。有些教师可能认为,自己把课教好就可以了,其他问题可以不去思考。我并不认为这样的“专心教学”的教师是最好的教师,因为学校是教育机构,不重视教育的思考就是一种失职。经过几年不成熟的思考,我慢慢改变了以前认为的“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的看法。我反复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有人会说,上学、受教育就是为了学知识。教师的职责,韩愈夫子已经道了个明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何理解韩愈夫子的话呢?以我粗浅的理解,教给学生知识,或曰所谓的授业,仅仅是教育的最低层次,高层次的是解惑。当然这里的“惑”,不仅是指学业上的“惑”,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惑”,或可等同于“四十而不惑”的“惑”;而更高层次的是传道。这个“道”,可能言人人殊,可以是道统之“道”,也可以是天地大道之“道”,反正,“道”是一个不容易获知的东西。如此看来,作为教师,不是有许许多多可以做的吗?每个教师的能力有大小,传授知识是本行,但更重要的是传布或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或特有方式能让学生体味一些超乎知识层面的东西。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育社会的公民,而非专门培养研究专家。人师可以通过高尚的旨趣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能独立思考、人格健全、释惑向道。如此看来,人民教师的工作是可以垂之久远的。
我在给研究生上课时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上课,讲的某些具体的课程内容,等你们毕业后三、五年,或许等不到毕业,又有谁能清楚地记得我们今天课堂上的具体所讲呢?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某些话,或思想,或方法,甚或某些举止谈吐,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这是老师的荣幸。即使大家对老师个人忘记得一无所有,但如果能从老师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对养成健全的人格有所帮助,作为老师也应该感到高兴。其实,真正深刻的教育是在精神上让学生有所触动,进而能使他们自我提高,日臻善境。
2011年4月9日,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值班员跟他的一位朋友的对话,让我对教育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值班员问:“今天来听什么讲座?”他的朋友说:“不知道。来看看,人多就听会儿,人少就不听。人多(就意味着)讲得就好,人少就不好。”值班员说:“什么叫‘人多就听会儿,人少就不听’啊。你得说‘你想听什么’呀!”不知道诸位听了这番对话,作何感想?我觉得,值班员的话是深刻的。他的这位朋友可能听了不少的讲座,获得了不少的知识,但他没有养成独立的精神和思想,而仅仅是凭听众的多少当成自己是否继续听讲的标准。其实,很多国人跟这位朋友相似,可能有一定的知识,但他们缺失的是精神的砥柱,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要比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要困难得多。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没想到却引发了中国的食用盐抢购。国民信谣传谣,表现出极大的不理性。他们也不想想,如果核辐射真得那么厉害,日本本土岂不要清空才行。这些事情说明,要培育造就高尚、独立、理性的国民,教育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工作者有很重的任务。提高国民素质,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我想,道德高尚、思想独立、行为理性应该包括其中。
就这样,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因为我在师范院校工作,所以就写了这么几句话来自勉:强国化民,教育为本,崇本之术,务重师范。德国思想家费希特1807年在普鲁士科学院发表了“致德意志人民”的著名演讲,大声疾呼德国只有靠文化与教育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自立[2]。2011年4月9日,笔者去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听讲座,在车上听到一位乘客聊天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你得有文化;没文化,人家就看不起你。”看来,不仅是思想家,就是普通百姓也分明晓得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教育不但是传授知识,还担负着传承文化、改造社会的功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