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分量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这么一课,题目是《你长大了干什么》,下文是一句比较笼统的回答:“我长大了为人民服务。”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有关人生理想的问题。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被老师或大人们问起上述问题,当然,有时候人们也会这样问自己。当被问到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例如“科学家”“老师”“医生”“工人”“解放军”“歌唱家”之类。说实话,对小时候的我来说,“科学家”是一个极难达到的目标,甚遥远。后来,进了大学的校门,当第一次听到我们的校长是一位有名的数学家时,我的精神感到为之一振,“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呀!再后来,接触的“家”们多起来,如地理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等,逐渐地,我对“科学家”的想象平淡了许多。在我看来,一些科学家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科学研究)专家”;而且成为一个专家似乎也并不是很难,只要在某一方面持之以恒,磨以时日,以中等的资质便可以获得某一方面专家的称号。
  大学毕业之后,我到了一所学校教书。虽然自己是师范院校出身,可是当时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教育问题,只是感觉作为一名教师,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琢磨为什么要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类的口号。教学几年之后,觉得教书的职业不再那么吸引人,教师仅仅是我的职业,而我的兴趣转移到了中国文化上,研究学术成了我追求的目标。我个人觉得,学术是文化的精华,学术也是一种高雅的情趣;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国家,学术应该为整个社会所尊重。因此,研究学术并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了我的理想。这时,我也找到了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例如1912年,我国现代大学体制的缔造者之一、时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颁布的《大学令》,强调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为宗旨[1]。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从事文化及学术建设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最优选择。
  从事教育工作久了,就有更多的机会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我越来越认为,教育问题,不应该只是教育学专业人士考虑的事,而应该成为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考虑的事。有些教师可能认为,自己把课教好就可以了,其他问题可以不去思考。我并不认为这样的“专心教学”的教师是最好的教师,因为学校是教育机构,不重视教育的思考就是一种失职。经过几年不成熟的思考,我慢慢改变了以前认为的“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的看法。我反复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有人会说,上学、受教育就是为了学知识。教师的职责,韩愈夫子已经道了个明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何理解韩愈夫子的话呢?以我粗浅的理解,教给学生知识,或曰所谓的授业,仅仅是教育的最低层次,高层次的是解惑。当然这里的“惑”,不仅是指学业上的“惑”,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惑”,或可等同于“四十而不惑”的“惑”;而更高层次的是传道。这个“道”,可能言人人殊,可以是道统之“道”,也可以是天地大道之“道”,反正,“道”是一个不容易获知的东西。如此看来,作为教师,不是有许许多多可以做的吗?每个教师的能力有大小,传授知识是本行,但更重要的是传布或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或特有方式能让学生体味一些超乎知识层面的东西。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育社会的公民,而非专门培养研究专家。人师可以通过高尚的旨趣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能独立思考、人格健全、释惑向道。如此看来,人民教师的工作是可以垂之久远的。
  我在给研究生上课时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上课,讲的某些具体的课程内容,等你们毕业后三、五年,或许等不到毕业,又有谁能清楚地记得我们今天课堂上的具体所讲呢?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某些话,或思想,或方法,甚或某些举止谈吐,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这是老师的荣幸。即使大家对老师个人忘记得一无所有,但如果能从老师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对养成健全的人格有所帮助,作为老师也应该感到高兴。其实,真正深刻的教育是在精神上让学生有所触动,进而能使他们自我提高,日臻善境。
  2011年4月9日,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值班员跟他的一位朋友的对话,让我对教育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值班员问:“今天来听什么讲座?”他的朋友说:“不知道。来看看,人多就听会儿,人少就不听。人多(就意味着)讲得就好,人少就不好。”值班员说:“什么叫‘人多就听会儿,人少就不听’啊。你得说‘你想听什么’呀!”不知道诸位听了这番对话,作何感想?我觉得,值班员的话是深刻的。他的这位朋友可能听了不少的讲座,获得了不少的知识,但他没有养成独立的精神和思想,而仅仅是凭听众的多少当成自己是否继续听讲的标准。其实,很多国人跟这位朋友相似,可能有一定的知识,但他们缺失的是精神的砥柱,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要比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要困难得多。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没想到却引发了中国的食用盐抢购。国民信谣传谣,表现出极大的不理性。他们也不想想,如果核辐射真得那么厉害,日本本土岂不要清空才行。这些事情说明,要培育造就高尚、独立、理性的国民,教育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工作者有很重的任务。提高国民素质,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我想,道德高尚、思想独立、行为理性应该包括其中。
  就这样,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因为我在师范院校工作,所以就写了这么几句话来自勉:强国化民,教育为本,崇本之术,务重师范。德国思想家费希特1807年在普鲁士科学院发表了“致德意志人民”的著名演讲,大声疾呼德国只有靠文化与教育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自立[2]。2011年4月9日,笔者去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听讲座,在车上听到一位乘客聊天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你得有文化;没文化,人家就看不起你。”看来,不仅是思想家,就是普通百姓也分明晓得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教育不但是传授知识,还担负着传承文化、改造社会的功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其他文献
书道既然称之为道,当有规范、法度等讲究,后人学之亦有规程可循。王羲之晚年为其子王献之等学字,亦仿前贤蔡邕、卫恒、索靖、卫夫人(铄)等著《九势》《四体书势》《草书势》《笔阵图》等,为后人留下了《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等经验之谈。在文中,王羲之开篇即说:“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chuan)谬
所谓教学等待,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操之过急,不急于求成,对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给学生留下适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醒悟和回味,给学生“阳光”让其“灿烂”,给学生“平台”让其自由“舒展”,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领悟和发现,在困惑——点拨——醒悟——提升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逐步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等待”存在缺位现象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小学阶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关键。对此,我根据自己在美术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四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重趣味,轻技法    人对色彩的感觉,对涂、画的兴趣可以
天人合一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范畴。近二十年以来,学界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论言说已然不少。例如: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天人合一文化以整体思维为基础,天人合一文化包含了生态和谐的思想原则,天人合一文化是拯救中国乃至世界社会发展积弊的根本模式,等等。阅读诸如此类的文化宏论,我们的感觉总体上是信仰多于理性、情怀多于实证。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即使中国文化确为天人合一文化,如上续续相生的推论就都能成立吗
高高举起的手臂,专注而渴望的眼神,因胸有成竹而显得朝气勃发的脸庞,纯正而准确的发音,生动而精彩的表演,热烈而温馨的互动……这样鲜活的课堂大概是所有教师的梦想。自主、自治,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知识和智慧在这里交汇,在这里开花结果。这不是重点学校的课堂,也不是经过无数次打磨的公开课,这只是2010年11月15日明德小学年会现场所展示的两节常态课。这里没有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也没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的不合理之处在于没有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出发考虑残疾人究竟能否胜任教师的工作,而是仅考虑了就业者个人的残疾状况因素,损害了残疾人就业的平等权利。清除残疾人从教的障碍和壁垒,使残疾人从教成为可能,对残疾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
案例背景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就应该把作文看成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可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刻板地依据教材的习作编排,死板地从理论和结构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最终陷入了“老师指导倦,学生习作愁”的不良循环。可见,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在习作中显得极为关键。“问渠那
编者按:  2010年10月12—14日,教育家书院院长顾明远教授、副院长郭华教授带领书院兼职研究员赶赴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研活动,揭开了书院“学校诊断与改进”系列活动的第一篇章。  “学校诊断与改进”系列活动是教育家书院的常规活动之一。书院依托自身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教育实践资源,针对兼职研究员所在学校及地区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和诊断,全面考察、了解学校的优势、特色和存在的问题
2013年9月29日上午,首届“明远教育奖”颁奖典礼暨“明远教育基金”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隆重举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
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都把“文句有意蕴”列为“有文采”的一个子项。所谓“文句有意蕴”,就是说文章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语句要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或揭示事物本质,或提点人生真谛,或启迪读者哲思,一如古人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那么,怎样使文句意蕴丰厚呢?  一、形象中蕴含哲理  请看毛泽东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的一段精彩语言: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