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古诗词则是语文美育的最佳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应用审美性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通过语言直观、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的教学促进学生对诗词中形象美的理解,通过学生的想象、作业化等手段来达到诗词中无形美的体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化诗词之无形为感受之有情,是审美性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审美性;古诗词;教学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是最美的文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破坏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美感。古诗词教学沿用了语法分析的路线,重翻译和字句的理解而少有艺术的赏析与情感的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把审美性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发挥人人皆有的爱美本性,则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将得到提高,美育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一、审美性的含义
审是指审察、感受、领悟、判断等心理活动,是人主动参与的活动。以现代认识理论的观点来看,审包括了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其内容包括知、情、意各个方面。美是指审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令人愉悦和向往的意象。“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能使人“乐之”的事物便是美。审美,即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审”,发现、创造其对象的美。审美性是审美特性,指认知活动中审美作为一种固有的特征。审美性教学是指把审美融入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情操的教学。
二、古诗词的美
汉语在语言结构的确认上较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这与西方语言重严谨的逻辑大不相同,中国古诗词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强调整体感悟。古诗词表达的美有写景状物之自然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曲径通幽之含蓄美,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浪漫想象之新奇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爱恨情仇之真情美,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有诗词如歌成韵的韵律美,使诗词的节奏、押韵、对仗读诗如歌。诗词的意境美是各种美的交融,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境界。
三、古诗词教学中要巧妙应用审美性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古诗词的教学成为功利化的牺牲品,诗词教学几乎成了翻译教学,对意境的追求鲜有重视。将审美性巧妙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还诗词教育的本来面目,是实践新课程美育的要求。
1.将自然之美形象化
诗词的美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强调整体性。对于诗词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学生仅从语言上难以有直观感受,特别是对他们未经历过的事物是无法想象的。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具体的自然现象呈现给学生,将诗词的语言化为声音、图像,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再将多媒体资料呈现,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赏析体验,学生对诗词更加喜爱,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能不少学生没有这种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或者作画来表达,并将教师制作的图像或视频资料呈现给学生,组织讨论。这样,不仅学生的主动性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对诗词的自然之美也有了更好的认识。
2.将含蓄之美内在化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代文人高雅的象征,是“阳春白雪”式的清高,含蓄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学生个性张扬,渐渐也远离含蓄。他们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含蓄之美难以把握,也就难以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含蓄之美是一种意在言外之美,有时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因此,含蓄之美需要内在化,即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体悟,达到对古诗词表达的含蓄之美的“意会”,在内心同化诗词的“言外之美”。有些含蓄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恍然大悟,但是学生自己领悟的效果更好。含蓄之美往往需要对诗词的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解读,教师可以合理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或组织小型辩论,将背景知识和诗词内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例如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审美教学就可以采用“背景+史实+言外之意”的形式进行教学。
3.将新奇之美具体化
诗词中表达的新奇之美是作者能想到而常人想不到的美妙意境,常见于浪漫主义诗词作品中,体现为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如“霓为裳兮风为马”,对这种新鲜奇特的想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属于天地自然的“霓”、“风”和为人所用的“裳”、“马”进行对比,找出具体的共通处,从而对李白的想象力有切身体会,对诗词的新奇之美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又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如果结合物理学中着火点的概念,则新奇之美不难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性创作,并进行评论来增进“新奇”之美的体验,学生自己尝试进行类似的想象,体会此类想象的新奇之处,更能增添学生对作者想象力的钦佩之情,从而体验新奇美所表达的意境。
4.将真情之美同理化
美好的感情是可以跨越时代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对这种真情之美,有些学生是不易理解的。此时,可以借助心理学中的“同理心”技术,让学生感同身受。通过让学生设想自己在监护人不在的情况下,自己的处境和感情状况将会如何,以此来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境,最后对真情之美有所领悟。
5.将韵律之美习作化
古诗词很多都是对仗工整、押韵、节奏感强、是读来朗朗上口的韵律上佳之作。甚至当代音乐中也有一些体现,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这些诗词,可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来体会其韵律之美,并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将诗词的完整意境和韵律之美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表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诗词。反复诵读是习作化的一种形式,细细品味是另一种形式。对于古诗词的精妙之处,细细品味是必要的。为加强品味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可以通过编制节目进行表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可以用小品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忧国忧民和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极具审美特质,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容易引发审美过程中“模糊”的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实现审美的愉悦。审美性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提高人生品位,更好地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增加爱国热情。教学中应用审美性,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他们的体验。要注意的是不能强求学生表达出他们对古诗词的审美性理解。因为,美作为艺术性或道德性的意象表征,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时难以言表。审美性教学的具体实践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设备进行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审美性在古诗词中的教学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浅议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性[J].教学与管理,2010,(7):74.
[2]刘卫红.语言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
[3]李德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应凸显审美性[J].现代语文,2011,(4):1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关键词】审美性;古诗词;教学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是最美的文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破坏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美感。古诗词教学沿用了语法分析的路线,重翻译和字句的理解而少有艺术的赏析与情感的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把审美性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发挥人人皆有的爱美本性,则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将得到提高,美育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一、审美性的含义
审是指审察、感受、领悟、判断等心理活动,是人主动参与的活动。以现代认识理论的观点来看,审包括了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其内容包括知、情、意各个方面。美是指审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令人愉悦和向往的意象。“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能使人“乐之”的事物便是美。审美,即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审”,发现、创造其对象的美。审美性是审美特性,指认知活动中审美作为一种固有的特征。审美性教学是指把审美融入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情操的教学。
二、古诗词的美
汉语在语言结构的确认上较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这与西方语言重严谨的逻辑大不相同,中国古诗词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强调整体感悟。古诗词表达的美有写景状物之自然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曲径通幽之含蓄美,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浪漫想象之新奇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爱恨情仇之真情美,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有诗词如歌成韵的韵律美,使诗词的节奏、押韵、对仗读诗如歌。诗词的意境美是各种美的交融,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境界。
三、古诗词教学中要巧妙应用审美性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古诗词的教学成为功利化的牺牲品,诗词教学几乎成了翻译教学,对意境的追求鲜有重视。将审美性巧妙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还诗词教育的本来面目,是实践新课程美育的要求。
1.将自然之美形象化
诗词的美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强调整体性。对于诗词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学生仅从语言上难以有直观感受,特别是对他们未经历过的事物是无法想象的。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具体的自然现象呈现给学生,将诗词的语言化为声音、图像,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再将多媒体资料呈现,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赏析体验,学生对诗词更加喜爱,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能不少学生没有这种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或者作画来表达,并将教师制作的图像或视频资料呈现给学生,组织讨论。这样,不仅学生的主动性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对诗词的自然之美也有了更好的认识。
2.将含蓄之美内在化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代文人高雅的象征,是“阳春白雪”式的清高,含蓄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学生个性张扬,渐渐也远离含蓄。他们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含蓄之美难以把握,也就难以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含蓄之美是一种意在言外之美,有时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因此,含蓄之美需要内在化,即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体悟,达到对古诗词表达的含蓄之美的“意会”,在内心同化诗词的“言外之美”。有些含蓄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恍然大悟,但是学生自己领悟的效果更好。含蓄之美往往需要对诗词的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解读,教师可以合理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或组织小型辩论,将背景知识和诗词内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例如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审美教学就可以采用“背景+史实+言外之意”的形式进行教学。
3.将新奇之美具体化
诗词中表达的新奇之美是作者能想到而常人想不到的美妙意境,常见于浪漫主义诗词作品中,体现为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如“霓为裳兮风为马”,对这种新鲜奇特的想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属于天地自然的“霓”、“风”和为人所用的“裳”、“马”进行对比,找出具体的共通处,从而对李白的想象力有切身体会,对诗词的新奇之美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又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如果结合物理学中着火点的概念,则新奇之美不难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性创作,并进行评论来增进“新奇”之美的体验,学生自己尝试进行类似的想象,体会此类想象的新奇之处,更能增添学生对作者想象力的钦佩之情,从而体验新奇美所表达的意境。
4.将真情之美同理化
美好的感情是可以跨越时代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对这种真情之美,有些学生是不易理解的。此时,可以借助心理学中的“同理心”技术,让学生感同身受。通过让学生设想自己在监护人不在的情况下,自己的处境和感情状况将会如何,以此来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境,最后对真情之美有所领悟。
5.将韵律之美习作化
古诗词很多都是对仗工整、押韵、节奏感强、是读来朗朗上口的韵律上佳之作。甚至当代音乐中也有一些体现,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这些诗词,可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来体会其韵律之美,并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将诗词的完整意境和韵律之美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表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诗词。反复诵读是习作化的一种形式,细细品味是另一种形式。对于古诗词的精妙之处,细细品味是必要的。为加强品味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可以通过编制节目进行表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可以用小品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忧国忧民和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极具审美特质,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容易引发审美过程中“模糊”的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实现审美的愉悦。审美性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提高人生品位,更好地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增加爱国热情。教学中应用审美性,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他们的体验。要注意的是不能强求学生表达出他们对古诗词的审美性理解。因为,美作为艺术性或道德性的意象表征,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时难以言表。审美性教学的具体实践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设备进行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审美性在古诗词中的教学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浅议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性[J].教学与管理,2010,(7):74.
[2]刘卫红.语言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
[3]李德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应凸显审美性[J].现代语文,2011,(4):1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