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知识形象化施教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ana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容,通过演示牵牛花色素的扩散实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汽车运输的共同点,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将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教学。
  关键词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抽象知识 形象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的知识后对细胞膜功能的再学习,着重介绍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节内容较少,知识量不大,通过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记忆深刻。由于细胞很小,需要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但让细胞在显微镜下体现物质进出细胞这一过程却很复杂,所以常规方法教学后,学生会对相应内容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兴趣。
  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关于扩散的知识,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教师通过增加演示扩散实验以及让学生体会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汽车运输的相同点,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1 教学思路
  ① 总体思路: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原理→总结归纳,使学生综合运用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
  ② 采用对比的方式,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 教学过程
  2.1 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将事先准备的几朵牵牛花分别放入两个盛有水的烧杯中,注意两个烧杯一个事先盛有冷水,另一烧杯事先盛有开水。几秒钟后会发现:盛有开水的烧杯中出现蓝色,而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无颜色出现。提问:① 这些蓝色物质是什么?② 为什么在冷水中蓝色没有出现,而在热水中出现了呢?③ 颜色物质在哪儿,又怎样跨过细胞膜的呢?以此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又以连续设问的形式将学生引导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复习旧知,设疑过渡
  教师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先让学生回忆细胞膜结构及其成分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当色素进出细胞跨过细胞膜的时候,细胞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在此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色素分子物质如何跨过细胞膜做出自己的猜测,另外提醒学生注意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和物质跨膜运输有关。
  2.3 墨水实验,解疑设问
  教师将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提出问题:这叫什么现象?它和刚才的牵牛花实验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是扩散现象。牵牛花色素实验也是一种扩散现象,只是牵牛花色素分子是从植物液泡中跨过细胞膜到细胞外的,这种跨过细胞膜的方式叫自由扩散。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其他物质在跨过细胞膜时还有哪些方式呢?各种跨膜方式有何异同?学生阅读教材,并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总结。
  设计意图: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表现物质的跨膜运输。另外,教师把课堂还于学生,学生自主找出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4 小组汇报,列表总结
  各小组派人上台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以列表比较的形式呈现三种跨膜方式,用类比方法加强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自由扩散:货物直接由高处到低处——不需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货物通过汽车下坡——需载体不需能量;主动运输:货物通过汽车上坡——需载体需能量。同时教师通过图片演示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胞吞、胞吐的过程。
  设计思路:通过教师的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记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5 知识巩固,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通过各小组发言我们知道了蛋白质在物质跨膜运输中起着重要的运输功能。今天我们知道了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体现了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胞吞、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可见,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
  设计思路:联系前面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印象,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
  3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入手,将知识融入到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及时的督促和指导,并对学生的发现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自主学习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能力。另外,教师通过知识生活化的类比,将抽象问题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生物学教学》杂志曾发表了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刘本举老师的文章《“DNA的复制”——基于科学史探究的教学》,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包括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三部分内容。本课时是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变异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突变、基因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2006各地的生物高考试题中,除四川、重庆的试题外,新陈代谢试题所占比例都超过了20%。本文统计了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新陈代谢试题所占比例,分析了新陈代谢试题的命题特点,对部分有关新陈代谢的典型试题作了解析和点评,同时设计了新陈代谢部分2007备考试题,供参考。  1 “新陈代谢”部分2006年高考试题评析  1.1 新陈代谢试题所占比例  2006年各类高考生物试题
“基因工程概述”是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生物新课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也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热点、难点。本节涉及的基础知识多,技术难度大。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呢?我校生物组开了“基因工程概述”教学研讨课,课后教师一致认为这节课结合生产实践创设学习情境,成功地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设计说明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环境是
摘要以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生物试题为例,同时结合近三年的高考全国卷I生物试题,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高考真题进行剖析,探寻试题特点及命题规律,把握正确的备考方向,以期提升后阶段备考的复习效益。  关键词 高考试题 核心素养 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C633.91  之献标志码B  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生物试题紧紧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
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核酸 D. 脂质  2.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该细菌不具有的结构或物质是( )  A. 核糖体 B. 细胞膜  C. 核膜 D. DNA  3. 人体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下列离子
初中生命科学教育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特点,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还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命科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还要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健康,学会关爱生命,学会自我管理,提高生命的质量。本节是在学生对健康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需要进一步认识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常见非传染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等)之间的关系,帮助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了三点: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体的呼吸”是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6章“能量与呼吸”第2节“人体的呼吸”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组成和
为推进素质教育下的高考改革,帮助2010年参加生物高考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本刊特在2009年8月发行主题为“高考研究和应对”的专辑。该专辑特别适合高中生物教师和高中学生订阅,是高中学生复习的良师,也是高中教师高考指导的益友。欢迎订阅!  该专辑将遵循新课程高考精神,体现素质教育下的改革理念,追踪生物命题的最新动态,发布生物全真模拟试题。  专辑的宗旨:帮助教师明确复习思路!提高学生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成
现在高三学生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那么如何复习才能使同学们做到事半功倍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提高复习针对性    《考试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目的、内容、能力要求和形式,不仅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复习和学生备考的重要指南。高考试题则是《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