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2006各地的生物高考试题中,除四川、重庆的试题外,新陈代谢试题所占比例都超过了20%。本文统计了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新陈代谢试题所占比例,分析了新陈代谢试题的命题特点,对部分有关新陈代谢的典型试题作了解析和点评,同时设计了新陈代谢部分2007备考试题,供参考。
1 “新陈代谢”部分2006年高考试题评析
1.1 新陈代谢试题所占比例
2006年各类高考生物试题中有关新陈代谢的试题所占分值、比例见表1。
解析 本题池水中CO2浓度变化与其内生长着的大量绿藻有关,绿藻的光合作用要消耗CO2,从0点到午后,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增强,池水中CO2浓度会不断下降,午后光照逐渐减弱,绿藻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池水中CO2浓度不断回升,池水中CO2浓度在早上6点左右太阳要出来时达到最大值。本题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对高中生物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不断加强。
以选择题形式呈现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学科内综合的趁势。
【例2】 (2006年全国理综Ⅱ第2题)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A. 信使RNA、必需氨基酸
B. 激素、递质
C. 淀粉酶、解旋酶
D. 肝糖原、丙酮酸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如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分析本题的选项中,信使RNA、解旋酶、丙酮酸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影响其他细胞的生理功能,只有激素、递质一组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本题答案为B。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与联系、物质代谢、新陈代谢与酶、生命活动调节等的知识,是一道对学科内知识进行综合考查的典型试题。
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的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突出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关的实验。
【例3】 (2006年全国理综Ⅰ第30题)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2支、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 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2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
(2) 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_______________ 。
分析预测结果: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首先要在认真阅读题干信息和分析已进行的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本实验要证明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可从实验中放在NaHCO3稀溶液内的烟草叶片于有光照条件下——上浮,于黑暗条件下——下沉来判断。注意蒸馏水中的烟草叶片起对照作用。然后在完成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分析预测结果。
答案:(3) 将这2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在试管底部。(4) 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分析预测的结果: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O2多于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点评 本题围绕植物新陈代谢中的核心知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来设计试题,命题形式为实验步骤补充完成和实验结果分析预测。考查了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知识的灵活应用与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预测能力。
再如,2006年江苏省高考第40题,用黑白瓶法测定某水层生物昼夜平均代谢率来判定某水层是否有自养生物存在,及其产氧量能否维持本层水体生物呼吸耗氧所需。这也是考查新陈代谢知识的典型试题。解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和理解题干信息,然后综合题干信息,结合题目已给出的实验步骤,完成空出的实验步骤;最后根据实验设计的平行重复原则、对照原则等,设计用于记录所测数据的表格,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若WDO-BDO>0,则有自养生物;若WDO-BDO=0,则无自养生物;不可能有WDO-BDO<0的情况出现。若WDO>0和WDO=0,则该水层产氧量能维持生物耗氧量所需。该题的命题既符合考试大纲关于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命题要求,又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的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有板块化、综合化的趋势
【例4】 (2006年江苏省高考第36题)图1为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在于______能否满足机体的需要。
(2) 图中A、B、C的物质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3) 在线粒体中进行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能够发生脱氨基作用的途径有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4) 高糖膳食会导致肥胖,用图中标号表示其中物质转化途径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只要学生对糖类代谢的基础知识比较熟悉,尽管对TCA循环的知识不太了解,也不影响解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自己熟悉糖类代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图解知道经过TCA循环,二碳化合物氧化分解成CO2和水,并释放能量。至于图中二碳化合物形成脂肪酸与脂肪酸可分解成二碳化合物的过程也不难理解。图中其他氨基酸经⑾脱去C物质,形成的物质可以参加TCA循环,可知脱去的是氨基,形成的C物质是含氮物质。能发生脱氨基的途径另外还有⑨丙氨酸形成丙酮酸时。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在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能否满足机体的需要,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图解和细胞呼吸的知识,很容易判断出A物质是丙酮酸,B物质是乳酸。高糖膳食会导致肥胖,与此有关的物质转化途径是图中的①②③(15)(17)和①②(13)(17),不能错答为①②③(14)(16)和①②(14)(16)(此处应注意箭头所指的方向)。
答案:(1) 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 (2) 丙酮酸 乳酸 含氮物质 (3) ③④⑤(③④⑤(14)(15))⑨(11) (4) ①②③ (15) (17)和①②(13)(17)
点评 本题考查糖类代谢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观察图解和分析图解的能力,考查学生摄取与解题有关信息,排除与解题无关信息的能力,并联系肥胖发生的实际问题设问,立意可佳。但此题涉及TCA循环,容易被冠以“超纲”的帽子。命制此类试题,命题人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但高考考查知识板块类试题、综合类试题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命题趋势。
2 “新陈代谢”部分2007届备考试题设计
设计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24 h的测定,下图中的曲线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
A. 图2中P点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细胞呼吸
B. 由图2可知,温度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C. 甲与乙两管净氧量差异的原因是乙管小球藻叶绿素合成受阻,影响光合作用
D. Q处净氧量为零,是因为Q处小球藻不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答案:(1) 适宜的温度,光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等(至少答两点) (2) 见下图 (3) ab abef (4) 不正确;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后,方可进入线粒体继续分解
设计5 图7为植物体内几项生理活动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 ①②③④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 。
(2) 影响②过程的生态因素主要是_______。
(3) 以上4种作用中能产生水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在碳循环中,通过细胞呼吸却不能直接将碳归还到无机环境中的是(填序号)。
(4) ②③④过程中除能量以外的共有产物是 ________,共同的场所是在___________中。
答案:(1) 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无氧呼吸(2) 氧气(3) ①②③(4) [H] 细胞质基质
设计6 已知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1%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实验一:现有两堆稻米,有一堆为新稻米(A),有一堆为陈稻米(B)。请你完成下面实验设计,证明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
实验目的:验证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陈稻米。
实验原理:___________ 。
试剂和用具:1%愈创木酚、1%过氧化氢、具塞试管、培养皿、移液管、观察颜色的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让稻米事先浸有1%愈创木酚:分别用移液管往2只试管内加入1%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管塞用力摇荡20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3) 将两试管中浸有l%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2个对应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用移液管吸取l%过氧化氢分别滴向培养皿中的稻米,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
(4) 一定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里稻米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假如现有两堆稻米,只知道其中有一堆为新稻米,另一堆为陈稻米,但不知哪一堆为新稻米,哪一堆为陈稻米。请你完成下面实验设计,将新稻米和陈稻米区分开来。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4)步骤与实验一中相同。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实验的实验目的,说出它们有什么主要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验一:实验原理:因为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因此新稻米使酚类物质氧化颜色较陈稻米深。实验步骤:(1)取2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内放入适量的新稻米,B管内放入与A管内等量的陈稻米。
实验结果:A管内稻米的红褐色比B管内颜色深。实验结论: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陈稻米。
实验二:实验目的:区分新稻米和陈稻米。实验步骤:(1) 取2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和B管内分别放入等量的两种稻米。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1) 如果A管稻米颜色比B管深,则A管稻米为新稻米,B管稻米为陈稻米;(2) 如果B管稻米颜色比A管深,则A管稻米为陈稻米,B管稻米为新稻米。实验一为验证性实验,实验二为探究性实验。
1 “新陈代谢”部分2006年高考试题评析
1.1 新陈代谢试题所占比例
2006年各类高考生物试题中有关新陈代谢的试题所占分值、比例见表1。

解析 本题池水中CO2浓度变化与其内生长着的大量绿藻有关,绿藻的光合作用要消耗CO2,从0点到午后,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增强,池水中CO2浓度会不断下降,午后光照逐渐减弱,绿藻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池水中CO2浓度不断回升,池水中CO2浓度在早上6点左右太阳要出来时达到最大值。本题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对高中生物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不断加强。

以选择题形式呈现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学科内综合的趁势。
【例2】 (2006年全国理综Ⅱ第2题)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A. 信使RNA、必需氨基酸
B. 激素、递质
C. 淀粉酶、解旋酶
D. 肝糖原、丙酮酸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如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分析本题的选项中,信使RNA、解旋酶、丙酮酸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影响其他细胞的生理功能,只有激素、递质一组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本题答案为B。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与联系、物质代谢、新陈代谢与酶、生命活动调节等的知识,是一道对学科内知识进行综合考查的典型试题。
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的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突出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关的实验。
【例3】 (2006年全国理综Ⅰ第30题)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2支、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 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2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
(2) 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_______________ 。
分析预测结果: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首先要在认真阅读题干信息和分析已进行的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本实验要证明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可从实验中放在NaHCO3稀溶液内的烟草叶片于有光照条件下——上浮,于黑暗条件下——下沉来判断。注意蒸馏水中的烟草叶片起对照作用。然后在完成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分析预测结果。
答案:(3) 将这2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在试管底部。(4) 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分析预测的结果: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O2多于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点评 本题围绕植物新陈代谢中的核心知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来设计试题,命题形式为实验步骤补充完成和实验结果分析预测。考查了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知识的灵活应用与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预测能力。
再如,2006年江苏省高考第40题,用黑白瓶法测定某水层生物昼夜平均代谢率来判定某水层是否有自养生物存在,及其产氧量能否维持本层水体生物呼吸耗氧所需。这也是考查新陈代谢知识的典型试题。解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和理解题干信息,然后综合题干信息,结合题目已给出的实验步骤,完成空出的实验步骤;最后根据实验设计的平行重复原则、对照原则等,设计用于记录所测数据的表格,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若WDO-BDO>0,则有自养生物;若WDO-BDO=0,则无自养生物;不可能有WDO-BDO<0的情况出现。若WDO>0和WDO=0,则该水层产氧量能维持生物耗氧量所需。该题的命题既符合考试大纲关于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命题要求,又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的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有板块化、综合化的趋势
【例4】 (2006年江苏省高考第36题)图1为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在于______能否满足机体的需要。
(2) 图中A、B、C的物质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3) 在线粒体中进行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能够发生脱氨基作用的途径有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4) 高糖膳食会导致肥胖,用图中标号表示其中物质转化途径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只要学生对糖类代谢的基础知识比较熟悉,尽管对TCA循环的知识不太了解,也不影响解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自己熟悉糖类代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图解知道经过TCA循环,二碳化合物氧化分解成CO2和水,并释放能量。至于图中二碳化合物形成脂肪酸与脂肪酸可分解成二碳化合物的过程也不难理解。图中其他氨基酸经⑾脱去C物质,形成的物质可以参加TCA循环,可知脱去的是氨基,形成的C物质是含氮物质。能发生脱氨基的途径另外还有⑨丙氨酸形成丙酮酸时。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在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能否满足机体的需要,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图解和细胞呼吸的知识,很容易判断出A物质是丙酮酸,B物质是乳酸。高糖膳食会导致肥胖,与此有关的物质转化途径是图中的①②③(15)(17)和①②(13)(17),不能错答为①②③(14)(16)和①②(14)(16)(此处应注意箭头所指的方向)。
答案:(1) 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 (2) 丙酮酸 乳酸 含氮物质 (3) ③④⑤(③④⑤(14)(15))⑨(11) (4) ①②③ (15) (17)和①②(13)(17)
点评 本题考查糖类代谢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观察图解和分析图解的能力,考查学生摄取与解题有关信息,排除与解题无关信息的能力,并联系肥胖发生的实际问题设问,立意可佳。但此题涉及TCA循环,容易被冠以“超纲”的帽子。命制此类试题,命题人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但高考考查知识板块类试题、综合类试题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命题趋势。
2 “新陈代谢”部分2007届备考试题设计
设计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24 h的测定,下图中的曲线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

A. 图2中P点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细胞呼吸
B. 由图2可知,温度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C. 甲与乙两管净氧量差异的原因是乙管小球藻叶绿素合成受阻,影响光合作用
D. Q处净氧量为零,是因为Q处小球藻不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答案:(1) 适宜的温度,光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等(至少答两点) (2) 见下图 (3) ab abef (4) 不正确;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后,方可进入线粒体继续分解

设计5 图7为植物体内几项生理活动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 ①②③④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 。
(2) 影响②过程的生态因素主要是_______。
(3) 以上4种作用中能产生水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在碳循环中,通过细胞呼吸却不能直接将碳归还到无机环境中的是(填序号)。
(4) ②③④过程中除能量以外的共有产物是 ________,共同的场所是在___________中。
答案:(1) 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无氧呼吸(2) 氧气(3) ①②③(4) [H] 细胞质基质
设计6 已知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1%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实验一:现有两堆稻米,有一堆为新稻米(A),有一堆为陈稻米(B)。请你完成下面实验设计,证明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
实验目的:验证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陈稻米。
实验原理:___________ 。
试剂和用具:1%愈创木酚、1%过氧化氢、具塞试管、培养皿、移液管、观察颜色的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让稻米事先浸有1%愈创木酚:分别用移液管往2只试管内加入1%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管塞用力摇荡20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3) 将两试管中浸有l%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2个对应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用移液管吸取l%过氧化氢分别滴向培养皿中的稻米,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
(4) 一定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里稻米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假如现有两堆稻米,只知道其中有一堆为新稻米,另一堆为陈稻米,但不知哪一堆为新稻米,哪一堆为陈稻米。请你完成下面实验设计,将新稻米和陈稻米区分开来。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4)步骤与实验一中相同。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实验的实验目的,说出它们有什么主要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验一:实验原理:因为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因此新稻米使酚类物质氧化颜色较陈稻米深。实验步骤:(1)取2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内放入适量的新稻米,B管内放入与A管内等量的陈稻米。
实验结果:A管内稻米的红褐色比B管内颜色深。实验结论: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陈稻米。
实验二:实验目的:区分新稻米和陈稻米。实验步骤:(1) 取2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和B管内分别放入等量的两种稻米。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1) 如果A管稻米颜色比B管深,则A管稻米为新稻米,B管稻米为陈稻米;(2) 如果B管稻米颜色比A管深,则A管稻米为陈稻米,B管稻米为新稻米。实验一为验证性实验,实验二为探究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