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所给材料下定义是一道检测学生筛选信息、合理排序、准确表达综合能力的常见题型,历来为高考命题者所青睐。本文立足于以“这一个‘带出’这一类”,培养学生解答此类题型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快捷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 所给材料 下定义 “快三步”
一、此类题的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下定义,既能考查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合理排序、简洁表达等语言能力,是在高考试卷中多次出现的题型。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就以此命题。题目如下: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又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___________
从题干要求看,这是一道概括题,“什么是洼地效应”的答题内容决定了选择以下定义的方式答题是最符合要求的。
1.明确概念,掌握表达形式。
这里的“概念”指“被定义概念”和“邻近属概念”。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大多采用判断句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或叫×××的×××(属概念)”,如: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的,由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邻近属概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需要考生自己提取或者归纳;二是提取的属概念中没有现成的属概念,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属概念。
下定义的表达形式: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
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的,由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在这个定义中,“民歌”是种概念,“诗歌”是邻近属概念。“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的,由劳动人民创作的”是民歌和其他诗歌的本质差别,即种差。
该材料中,“洼地效应”是被定义概念,即为种概念;从材料中“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一句可以断定“洼地效应”是良好的环境所产生的正向反映或结果,属于现象范畴,所以邻近属概念可以确定为“现象”。
2.筛选信息,确定“种差”内容。
所谓“种差”是不同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种概念在这个邻近的属概念下面同其他并列的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
这一步骤中,既要准确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或冗余信息,保证语句简洁。
分析所给材料,全段三句话都是围绕“环境”展开,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对区域竞争起着关键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洼地作用明显”,即该地区的“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由此可以基本明确:“洼地效应”的“种差”就是“环境好”,“吸引力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快”,“发展就快”。
3.整合信息,准确有序表达。
把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结起来,使之符合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的表达方式。在本题中,只要将“种差”以合理的语序插入上述表达式,再根据题目要求稍作变通,用连贯流畅的语句表达即可。
洼地效应指: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按照以上三步骤下定义,可以达到快捷准确之高效。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下定义不得循环使用,即不得种概念与属概念一致;不得使用否定句式;不得使用比喻的修辞。
二、典型例题示范解析
1.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2006年湖北卷)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竹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确定概念。被定义概念是“端午节”,题干已确定;从所给材料分析,第①句中的“民间传统节日”是“临近属概念”。第二步:筛选“种差”。第②句关键是端午节的时间“夏历五月初五”,第③句中主要信息是端午节的起源“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第④⑤句中与端午节有关的信息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第三步:整合信息。按照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的表达形式,重点考虑种差的语序。此句的种差按时间、纪念方式、纪念对象的顺序组织语序。
[参考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2.根据下文提供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严密的定义。(连标点在内不能超过45个字)(1985年高考题)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解析]第一步:确定概念。被定义概念是“泥石流”,题干已确定;从所给材料看,没有直接出现“临近属概念”,这就需要自我分析,确定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现象”。第二步:筛选“种差”。所给材料主要说明了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一是有大量易滑落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二是有斜坡或沟谷的地形;三是有强大的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的冲蚀掏挖。这三点就是构成“种差”的基本信息。第三步:整合信息。运用下定义的基本表达形式,重点考虑种差的语序。
标准答案:(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地表径流(或“水流”)的冲蚀挟带,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泻的急流(或“洪流、地貌现象、自然现象”)。
参考答案:(泥石流是)地表径流对坡沟冲蚀所形成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流混合的浆体,沿着坡谷奔泻的现象。(认为此答案明确了“地表径流”是先决条件,“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生成物;它们加上“斜坡或沟谷的地形”,三者之间有先后、因果关系。)
关键词: 所给材料 下定义 “快三步”
一、此类题的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下定义,既能考查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合理排序、简洁表达等语言能力,是在高考试卷中多次出现的题型。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就以此命题。题目如下: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又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___________
从题干要求看,这是一道概括题,“什么是洼地效应”的答题内容决定了选择以下定义的方式答题是最符合要求的。
1.明确概念,掌握表达形式。
这里的“概念”指“被定义概念”和“邻近属概念”。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大多采用判断句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或叫×××的×××(属概念)”,如: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的,由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邻近属概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需要考生自己提取或者归纳;二是提取的属概念中没有现成的属概念,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属概念。
下定义的表达形式: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
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的,由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在这个定义中,“民歌”是种概念,“诗歌”是邻近属概念。“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的,由劳动人民创作的”是民歌和其他诗歌的本质差别,即种差。
该材料中,“洼地效应”是被定义概念,即为种概念;从材料中“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一句可以断定“洼地效应”是良好的环境所产生的正向反映或结果,属于现象范畴,所以邻近属概念可以确定为“现象”。
2.筛选信息,确定“种差”内容。
所谓“种差”是不同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种概念在这个邻近的属概念下面同其他并列的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
这一步骤中,既要准确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或冗余信息,保证语句简洁。
分析所给材料,全段三句话都是围绕“环境”展开,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对区域竞争起着关键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洼地作用明显”,即该地区的“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由此可以基本明确:“洼地效应”的“种差”就是“环境好”,“吸引力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快”,“发展就快”。
3.整合信息,准确有序表达。
把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结起来,使之符合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的表达方式。在本题中,只要将“种差”以合理的语序插入上述表达式,再根据题目要求稍作变通,用连贯流畅的语句表达即可。
洼地效应指: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按照以上三步骤下定义,可以达到快捷准确之高效。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下定义不得循环使用,即不得种概念与属概念一致;不得使用否定句式;不得使用比喻的修辞。
二、典型例题示范解析
1.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2006年湖北卷)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竹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确定概念。被定义概念是“端午节”,题干已确定;从所给材料分析,第①句中的“民间传统节日”是“临近属概念”。第二步:筛选“种差”。第②句关键是端午节的时间“夏历五月初五”,第③句中主要信息是端午节的起源“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第④⑤句中与端午节有关的信息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第三步:整合信息。按照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的表达形式,重点考虑种差的语序。此句的种差按时间、纪念方式、纪念对象的顺序组织语序。
[参考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2.根据下文提供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严密的定义。(连标点在内不能超过45个字)(1985年高考题)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解析]第一步:确定概念。被定义概念是“泥石流”,题干已确定;从所给材料看,没有直接出现“临近属概念”,这就需要自我分析,确定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现象”。第二步:筛选“种差”。所给材料主要说明了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一是有大量易滑落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二是有斜坡或沟谷的地形;三是有强大的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的冲蚀掏挖。这三点就是构成“种差”的基本信息。第三步:整合信息。运用下定义的基本表达形式,重点考虑种差的语序。
标准答案:(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地表径流(或“水流”)的冲蚀挟带,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泻的急流(或“洪流、地貌现象、自然现象”)。
参考答案:(泥石流是)地表径流对坡沟冲蚀所形成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流混合的浆体,沿着坡谷奔泻的现象。(认为此答案明确了“地表径流”是先决条件,“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生成物;它们加上“斜坡或沟谷的地形”,三者之间有先后、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