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对新课程理论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教育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等原因,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本人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做学习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即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收益可看做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上。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即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表现,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得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1、加强备课研究,克服“无的放矢”。
  备课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1)贴近学生生活。一是了解学生生活,寓教于需。多渠道接触学生,尽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始终让学生围着教师转。二是关爱学生生活,寓教于情。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教师情感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入体会才能够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道德情感因素去叩击学生情感的闸门,而后因势利导,得到学生的支持,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三是感受学生生活,寓教于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兴趣不高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更应该深入学生生活,重视学生兴趣,注意学生的关注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紧扣社会生活。让思想政治充满时代信息,这是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及时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引入课堂,使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在社会环境及其周围事件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在备课中,一要注意选择热点的贴近性,教师要积极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使学生备感亲切,有感染力、说服力;二要注意选择热点的时效性,力求在时间上接近学生,在情节上贴近生活,增添教材的时代气息,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理解。
  2、聚焦有效教学,决战在于课堂。
  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应当研究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要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1)营造民主气氛,引发学生情趣。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与学之间的传递与互补,也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人格的一种交流。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政治课教学若能处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展示教师魅力,激发学生情趣。高质高效,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要求教师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教师不仅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展示教师魅力,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追求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
  (3)精心设计,提高课堂讨论实效。要提高课堂讨论实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目的,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题目,尽量让每个学生在讨论时都有发言的机会,尽可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保证课堂讨论有序地进行,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及时地对课堂讨论过程加以调控。当学生在讨论中对某一问题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审时度势,加以纠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持正确观点的一方力量稍弱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各组讨论的情况加以评价,对讨论的观点给予概括,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
  3、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教学特别要关注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不仅容忍个体问的差异,而且应该赞美人类潜在的多样性。教师可以运用赞扬和鼓励,给予解释说明,表示提供帮助,接受不同意见,强化奖励而不是惩罚等方法。教师要把爱心给予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要把关爱给予品学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要认识到高分高能是有效教学的目标,更重要的则是每个学生的个体人格和求知欲、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要成为一位有效教学的教师,就要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讨论方向,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依据思想政治课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谨郑重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而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面向21世纪更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大标识。      一、更新观念      没有理论上的坚定性,就没有实践上的坚定性。对待英语课堂教学艺术问题,同样如此。首先教师应学理论、学大纲、钻教材、学先进经验,以便更新教学观
“内容充实”是高考作文要求中的基础等级,即言之有物,持之有度,用足够典型的材料彰显文章主题。记叙文,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论据典型充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佳作华章亦需高质量的材料保驾护航,要使高考作文材料充实、丰富、新鲜,就要重视材料储备。读字当头,写作在手。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五读”人手,积极阅读,认真储备,方可有备无患。    一、读身边生活    身边生活就是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原因、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本质、历史结论、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网络和历史教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却往往被省略或隐藏。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原本穷末,探寻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水有源,树有根。历史事件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
“人文主义”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是对人的肯定。人文精神则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它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主张以人为万物的尺度;肯定那些在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那种精神气质:独立不羁的自由思想精神,勇于进取、忘我献身的精神,坚持真理、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
作文教学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教师花了工夫,可收效却不显著,很多有识之士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略有管见,特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一、引导学生走出无话可写的困境      有的学生感叹说:“作文作文,提起没门。”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苦思冥想也想不出话来。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局面,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无话可写的困境呢?   (一)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基础教育中先进的教学理论。2001年起国家试验的新课程标准中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源自于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与传统课堂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外观上一大显著的特色是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建构知识、建构能力。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改良课堂中的“满堂问”已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从神圣的讲
我校从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几年来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互动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任务。“互动”就是要彻底改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尽管目前教学形式不断革新,但历史课堂教学提问仍然是基础教育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检查知识、巩固教学、启迪思维和反馈信息等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新形势、新理念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充分发挥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意义,将是本文要探讨的中心话题。    一、注意问题的针对性    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
2000多年前,屈原在得知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破楚国国都郢的消息后,抱着悲愤和绝望的心情来到汨羅江畔,沉江而没,以实现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的诺言。他所选择的道路是许多后来的传统文人命运的轨迹。纵观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屈原之死不是这个悲剧的谢幕,而是这个悲剧的开始。    一、屈原悲剧精神的普遍意义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最初颇得怀王的信任,“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改变应付式的学习心态,就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心理学可知,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好胜心,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能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渴求新知识,渴求探索未知的世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顺着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措施。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便可以激发和巩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