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改动
无论孩子的画面多么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去修改,都不应该在孩子作画的过程中“改动”。即使用语言给孩子建议也是一种打断思维的做法。比如托马斯画的这幅《水里的小房子》,按照普遍思维,水应该是蓝色的,但托马斯却画成了粉色的。托马斯画的时候,老师就发现了这种情况,但是并没有纠正他,而是在拿到画后,问托马斯:“水怎么是粉色的?”托马斯说:“我觉得粉色的水漂亮!”对此,老师肯定了托马斯的创新。如果一定把水改成蓝色的,就是改变了托马斯的“思想”,即使用语言建议也是一种“修改”。
可在孩子画完后给他建议
可以在孩子画完后给他建议,以便将来再画时把控画面美感。比如墩墩做完作品《变身泥浆人》后,老师发现这个泥浆人没有头发没有手没有脚,但并没有提起笔给孩子的画加上头发和手脚,而是问:“泥浆人怎么没有头发没有手脚啊?”墩墩看看画说:“脚在泥里面。泥浆人是个光头,没有头发。”“那手呢?”老师启发说。墩墩不知道把手画在哪里,老师活动了一下自己的手脚,墩墩马上添画了手。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能够顺畅地画下去,我们大人就不应该介入。但是当孩子作画出现状况,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时,大人则可在绘画技巧上给予适当的帮助:
1、告诉孩子正确的用笔方法
这幅画真传神,企鹅妈妈在帐篷里休息,企鹅爸爸出去散步,小企鹅也跟着妈妈散步。多多画画速度比较快,他常常几笔就把画好的形象覆盖掉,小企鹅做好后,多多一笔下去,就把躺着的那只企鹅的嘴巴给盖掉了!老师赶紧拿起画笔,蘸上多多调好的颜色,小心地沿着小企鹅的外面画了两笔,告诉多多要小心地沿着企鹅外面画。多多接下来自己完成了这幅画。
2、帮助孩子了解材料的用途
圈圈画的是他的好朋友天天,天天是混血儿,头发是棕黑色的。这可难住了圈圈,他先用黑色画上去,不满意,可是已经画上去了!圈圈急得要哭,老师和圈圈一起调出满意的颜色,老师在圈圈画的黑色上面画了一笔,就把黑色遮盖住了,圈圈立刻高兴起来,理解这种颜色具有遮盖性。
3、告诉孩子作画的先后顺序
天天起好稿子后,就开始用黑色的颜料画眼睛和睫毛。画完后,他准备用黄颜色涂猫的身子。但是在眼睫毛之间画黄色非常难,而且黑色和黄色就会混在一起很脏。于是老师告诉天天先画大块的颜色,等颜色晾干后再画周围小块的颜色。天天不理解,于是老师在天天的画上动了几笔,天天一下子就明白了,并依照老师的画法画了大片的紫色底色,然后再后画小猫的胡子和脚趾。
4、教授孩子新的作画技巧
真真很顺利地剪完了兔子的轮廓,但不知道怎样给兔子做内部的装饰,老师拿过真真剪好的兔子,慢慢地左折一下、右折一下,交叉后剪下一小片纸。真真见后顿时明白怎么做了。
艺术创作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只有孩子力所能及的内容,孩子才能独立完整地完成。如果整个创作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孩子则很难真正有所收获。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大人应该给予帮助,但这种介入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小提示,取得的效果应该是让孩子懂得某个道理、理解某种技法,学习到某点知识。总之,要动孩子的作品,不能动孩子的思想,孩子的作品应该是表达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家长或老师的。
无论孩子的画面多么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去修改,都不应该在孩子作画的过程中“改动”。即使用语言给孩子建议也是一种打断思维的做法。比如托马斯画的这幅《水里的小房子》,按照普遍思维,水应该是蓝色的,但托马斯却画成了粉色的。托马斯画的时候,老师就发现了这种情况,但是并没有纠正他,而是在拿到画后,问托马斯:“水怎么是粉色的?”托马斯说:“我觉得粉色的水漂亮!”对此,老师肯定了托马斯的创新。如果一定把水改成蓝色的,就是改变了托马斯的“思想”,即使用语言建议也是一种“修改”。
可在孩子画完后给他建议
可以在孩子画完后给他建议,以便将来再画时把控画面美感。比如墩墩做完作品《变身泥浆人》后,老师发现这个泥浆人没有头发没有手没有脚,但并没有提起笔给孩子的画加上头发和手脚,而是问:“泥浆人怎么没有头发没有手脚啊?”墩墩看看画说:“脚在泥里面。泥浆人是个光头,没有头发。”“那手呢?”老师启发说。墩墩不知道把手画在哪里,老师活动了一下自己的手脚,墩墩马上添画了手。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能够顺畅地画下去,我们大人就不应该介入。但是当孩子作画出现状况,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时,大人则可在绘画技巧上给予适当的帮助:
1、告诉孩子正确的用笔方法
这幅画真传神,企鹅妈妈在帐篷里休息,企鹅爸爸出去散步,小企鹅也跟着妈妈散步。多多画画速度比较快,他常常几笔就把画好的形象覆盖掉,小企鹅做好后,多多一笔下去,就把躺着的那只企鹅的嘴巴给盖掉了!老师赶紧拿起画笔,蘸上多多调好的颜色,小心地沿着小企鹅的外面画了两笔,告诉多多要小心地沿着企鹅外面画。多多接下来自己完成了这幅画。
2、帮助孩子了解材料的用途
圈圈画的是他的好朋友天天,天天是混血儿,头发是棕黑色的。这可难住了圈圈,他先用黑色画上去,不满意,可是已经画上去了!圈圈急得要哭,老师和圈圈一起调出满意的颜色,老师在圈圈画的黑色上面画了一笔,就把黑色遮盖住了,圈圈立刻高兴起来,理解这种颜色具有遮盖性。
3、告诉孩子作画的先后顺序
天天起好稿子后,就开始用黑色的颜料画眼睛和睫毛。画完后,他准备用黄颜色涂猫的身子。但是在眼睫毛之间画黄色非常难,而且黑色和黄色就会混在一起很脏。于是老师告诉天天先画大块的颜色,等颜色晾干后再画周围小块的颜色。天天不理解,于是老师在天天的画上动了几笔,天天一下子就明白了,并依照老师的画法画了大片的紫色底色,然后再后画小猫的胡子和脚趾。
4、教授孩子新的作画技巧
真真很顺利地剪完了兔子的轮廓,但不知道怎样给兔子做内部的装饰,老师拿过真真剪好的兔子,慢慢地左折一下、右折一下,交叉后剪下一小片纸。真真见后顿时明白怎么做了。
艺术创作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只有孩子力所能及的内容,孩子才能独立完整地完成。如果整个创作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孩子则很难真正有所收获。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大人应该给予帮助,但这种介入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小提示,取得的效果应该是让孩子懂得某个道理、理解某种技法,学习到某点知识。总之,要动孩子的作品,不能动孩子的思想,孩子的作品应该是表达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家长或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