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阿什贝利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诗人,其诗歌作品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不少的学者和批评家通过对其作品深入的研读和评论,认为他在诗歌创作中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意义内涵,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发挥着强烈的时代先锋作用。本文从约翰.阿什贝利早期作品思想渊源、创作理念阐述其先锋性。
【关键词】先锋;诗歌;后现代主义;哲学
艺术家们几乎想不到诗歌与后现代文学的关系,后现代那种颓废悲观色彩,可能与绘画和小说走得更近。但是,约翰·阿什贝利却成为美国最典型的后现代诗人,他不仅把诗歌融进后现代文学的范畴,更把自己的诗歌,塑造成为美国后现代文学中先锋的角色。自第二本诗集《一些树》之后,约翰·阿什贝利逐渐成名。1976年,他的新诗集《凸透镜中的自画像》,让他奠定了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连续获得普利策诗歌奖、国家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三个大奖。此后,约翰·阿什贝利的作品,被广泛收录在《诺顿美国文学选集》和《诺顿美国文学现代集》等重要美国文学集中,成为美国后现代诗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一、约翰·阿什贝利早期诗歌的先锋艺术特点
约翰·阿什贝利,出生于1927年,美国纽约的罗切斯特。对于罗切斯特比较有意思的是,1949年自哈佛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为什么觉得有意思呢?正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作为美国后现代文学派别,垮掉派文学诞生于此。另外,这里又诞生了纽约诗派。凯鲁亚克、艾伦、巴勒斯等著名的垮掉派分子汇聚于此,为哥伦比亚大学笼罩着浓厚的后现代气息。
然而,约翰·阿什贝利却结识了另外一群人,科克、弗蘭克、肯尼斯。这三个人是诗歌歌剧爱好者,关系紧密,经常同时出入“诗人剧团”试验剧团。还有,肯尼斯是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作,与抽象表现派绘画代表人物孔宁、皮洛克、格兰交往颇多。当时,抽象变现主义画派艺术影响很大,进行了一次现代绘画史的革命。主要在于他们绘画手法上,不用颜料,而是沙子,碎玻璃等其他材料,也不用笔,而是剪刀等直接作画。皮洛克甚至直接用颜料,潇洒地泼成一幅画。这些人身上表现出的先锋艺术理念,明显带给约翰·阿什贝利很深的影响。
先锋意识在《一些树》中,尚未得到明显表现,《一棵树》浅显易懂,是传统的斯蒂文斯式深沉风格。然而1962年的《网球场宣言》,约翰·阿什贝利就张显出浓重的先锋意识。这首诗也可以成为他早期诗歌先锋意识的代表作。后现代写作手法与艺术特点,完全在《网球场宣言》中得到体现,整段的诗行看不出什么意义,诗歌片段十分混杂,还有大量不知所云的谈话。诗集主要内容随意,杂乱,荒诞,呈现出与《一棵树》截然不同的意味。
布卢姆后来评价道:“怎么在发表《一棵树》后的六年,约翰·阿什贝利就变成了一个一塌糊涂的诗人,而他怎么又很快写出了像《山山水水》这样的作品?”可见约翰·阿什贝利诗歌风格转变之大。但是《网球场宣言》深受语言派诗人的青睐,布鲁斯甚至将其视为评判诗歌语言的标准。后来人们逐渐接受《网球场宣言》的奇思怪想,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对于这种荒诞语言表达,尚未做好心理准备。
但是,《网球场宣言》却真实展现出约翰·阿什贝利早期诗歌先锋艺术特点,诗歌显露出浓厚的抽象表现绘画与行动艺术、波普艺术。对于支离破碎的语言,让人难以理解,完全就是“皮洛克绘画”语言。
1968年约翰·阿什贝利接受采访时,坦白承认像孔宁、皮洛克等用自由方式绘画很自在,人们认为这种风格不可能在诗歌中实现。但是他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还受到了凯奇等作曲家的启迪。但是这种抽象观念,没有想到通过诗歌体裁进行个性表达。约翰·阿什贝利这样做,可能就像皮洛克把沙子泼到纸上一样,打开艺术的另一种格局。《网球场宣言》就是把单词“泼洒”到纸上,其中最长的诗《欧洲》就是典型例子。
《欧洲》中很多诗行,人们很难用理智把握。这些诗行像把理智分割成“行为诗歌”,大多是在叙述感觉的世界。并且还不是传统心理意识流自白,仅仅纯粹客观描写,没有主观抒情。诗歌中的世界,人们并不熟悉,仿佛是超现实事物。初版《网球场宣言》的意图声明后来被取消了,但是约翰·阿什贝利曾说“我尝试使用抽象的字词表达,就像一个抽象艺术家使用颜料那样。……就像他们的抽象艺术一样,我的抽象是想努力表达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现实。”这说明,约翰·阿什贝利已经非常重视诗歌抽象性语言,这正是后现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特点。“泼溅”单词写法、“拼贴”段落技法,“擦除”、“密码文本”等,他的诗歌,正在试图拉开后现代文学的帷幕。
二、诗歌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理念与作品特征
“他的形象上釉,敷香,安排在180度角。白天的时间或光的密度,附在脸上使它在不断来临的波浪中,保持生动和完整。灵魂确立它自己。” 《凸透镜中的自画像》中的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约翰·阿什贝利成熟的后现代创作理念。诗歌打造了一个怪异的外表形象“上釉,敷香”,并且在空间上转换,与“灵魂”独立。种种词语,体现出后现代文学那种怪异,空间转换、没有灵魂的理念。
约翰·阿什贝利旅居法国期间,熟识两个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他们高度赞同后现代艺术的创作思想。在雅克·德里达看来,现代文学作品以自我主义为思想,但是传统的创作,对个性进行排斥压制,因此他觉得文学作品无需拘泥规则。索绪尔语言学带给他新的灵感,让他引出分延概念。
雅克·德里达认为,符号并非是言语对象的紧密结合,不能代表对象。他还强调,写作主体是不存在,只有他者才能探寻到主体踪迹。他者参与创作是必不可少,但又不能确定。不论他者是否在场,他者在任何文本中都存有自己的足迹,不能确定他者参与,意味着难以预测外在性空间的拓展,这样产生了众多主体构思与文本解读方法。作者、主角、读者都在不断运动。
这种观念深深根植入约翰·阿什贝利创作理念中,同时得到米歇尔·福柯后结构主义哲学启示。在法国抽象派艺术指引下,约翰·阿什贝利对诗歌文学进行大胆创新,抽象艺术激发他内心的开创意识。 后现代主义文学倡导语言游戏,拼贴、剪贴等手法在作品中广泛运用,在文学情节上,不断游移、突破、毁坏,思想上重视多样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许多对后现代文学持批判态度的人,也大力提倡言语游戏理念。该理念的理论基础是维特根思坦的哲学论述,世界没有超越一切的真理,所谓真理只是语言表达而已,事物道理都存在于语言当中。后现代主义崇尚语言游戏的创作理念,他们抛弃一切世俗追求,把所有事情当成游戏,认为孜孜追求真理地追求科学、哲学的人,不过是进行真理的游戏,游戏取代所有追求绝对真理的行为。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受到这种思维熏陶,利用该理念开创了美国后现代文学的先河。
约翰·阿什贝利早期诗歌表现出了文字游戏的特征,《网球场宣言》实质是语言实验,得到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支持与提倡。从约翰·阿什贝利开始,语言游戏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标志。他本人也在1985年写出《在北方农场》巅峰作品。
“溪流里淌着甜美的水,鱼儿肥硕;鸟儿遮天蔽日。我们在夜里摆出牛奶美味,带着复杂的感情,偶尔想想他,总是偶尔想想他,这够了吗?”(胡志国译)。
《在北方农场》的结尾,虽然不能表现出整个作品,但是却展现出共有的特点。这首诗歌看似简单,句式整齐,通俗明白。但是仔细欣赏,就会找出众多诡异之处。“什么也不长”为何又“粮食饱满”、“鱼儿肥硕”呢?“偶尔”与“总是”是怎么联系一起?是不是经常想他?层层质疑涌现在脑海。因此得到这样的结论:本诗逻辑十分混乱。我们看不到整体的连贯性,或者有一个线索能够整体贯穿诗歌。文学作品,无论什么体裁,表现形式,起码应当做到前后一致。对自然的模仿,也应该存有相对应的关系,即体现言语和世界的一致。很明显约翰·阿什贝利的《在北方农场》背离这种观念。
如果不再阅读,那么我们就体会不到约翰·阿什贝利的思想。其实,约翰·阿什贝利就是这样挑战正统阅读、写作观念,通过不连贯的意象,引起读者的想象,为什么分离遥远?中间如何联系?不管什么逻辑、是否合乎现实、超出人的能力,只要你能想到的故事就是存在。语言和想象是无所不能,正是这样的表达理念。想他,又不想他,中间是不是看到什么景物,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只是意识的跳跃。都有可能。你看到的现实没有发生,但是对于语言的想象,能够让他们发生。这首诗歌不追求什么含义,诗人所讲述的,仅发生在语言想象中,没有现实性可言。他的诗,只是文本。
约翰·阿什贝利说过:“什么是写作?就我而言,准确地讲,是在纸上记下;想法,而不是思想,也许是:关于思想的想法。思想是个过于自大的词。”他不断捕捉零零碎碎一闪而过的念头,从一些我们所熟知的思想、事物和观念上跳过去,逃离事实,否定经验,并且用一种奇怪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最著名的同时也是最费解的诗人,阿什贝利否认诗歌是有主题的。
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后现代特点
约翰·阿什贝利在受到上学时期、旅居法国期间的众多影响,对传统诗歌的节律、中心主题、表达技巧以及感情等众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彰显出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从而令诗歌走向出多元化,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约翰·阿什贝利诗歌当中,最主要的后现代特点,就是消解诗歌的中心、即兴随意的写作方法。
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展现出纽约派诗歌最辉煌的艺术成就。纽约派诗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或者诗歌创作的行为准则,纽约派诗人以多元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情况,并展现出玩世不恭的文学艺术创造特点。所以,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受到它的影响,并且进行有力的发扬。这就是后现代打破美丑、善恶、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消解文学作品中心意思的体现。约翰·阿什贝利走出了实验性模仿,用一种反讽、断片的话语表达风格,去进行朦朦胧胧的诗歌创作。在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几乎苍白的意识表达,这就是诗歌的中心消解。
“上帝死了”是纽约派诗人的向外界传达的主要讯号,他们否定存在客观规律,这样主体也就消失了。上帝消失,“人”也死了,这样文学创作的中心也就相应地消解掉,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可以值得去深究。约翰·阿什贝利诗歌的中心消解的特點,破坏了传统文学的话语结构,修正了美国现代文学中理性高雅的“新象征主义”。
在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中,我们在作品的重要转折点往往顺着正常思维进行读下去的时候,却发现这里居然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完全超乎人的正常想象。你几乎看不到完整叙事的影子,碎片化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文章的中心主题,以及相关的逻辑。后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整体叙事的坚决摒弃,以及对“碎片化”语言与创作逻辑的追捧,基本上是跟着约翰·阿什贝利的步伐行进起来的。
诗人也曾经在《什么是诗》中解释道:“设法避开思想,就如同这首诗”。这就是对于中心消解最好的定语。
“设法避开思想,就如同这首诗?
但我们回归它们,像回到妻子身边
而将热望的情人留在一边?
在学校里,所有的想法都被梳理而出,
留下的如同一片苍茫大地。
闭上眼睛,你能感觉它遥遥数里。”
避开思想成为诗人最直接的表达,并且以学校为以反对接受学校的“想法梳理”为出发点,突破思想上的束缚。因为在约翰·阿什贝利看来,只有摆脱掉传统思想的条条框框,诗人才能放开自己的想象,从具体事物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事物本身,而是能够将思维拓展到更广阔,甚至另外的空间中,正是因为这样消解掉作家苦苦环绕的中心,避免受到其向心力的影响。
《什么是诗》这首歌本来也很有意思,我们从字面上其实就可以看到,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零碎思想,以及抽象的思维意识。约翰·阿什贝利觉得在这首诗歌中,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并不是为了叙述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或者苦苦地去追寻一个深邃的思想,或者只是作家在寻找一个人。并且这个人,还不是很确定,可能是“妻子”,也可能是“情人”,让人感觉就是一个人在寂寞空虚时出现的幻象。也就是说,你只是看到作者笔下几个不断转换的意象,是一种来回跳跃的思绪跳转,并没有什么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思想深度完全被瓦解掉。 如果一首诗没有人们广泛认同的主题思想,这样它的思想就很难被定格在某一个方面了。因此,在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中,通过其消解诗歌中心的表现手段,我们发现了诗歌的另一种现象,即诗意悬置。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心消解是一定会引起诗意悬置。但正是在两者的结合作用下,我们才看到诗歌更广阔的思想空间,以及多元化的发展前景。
后现代作家的写作特点普遍利用隐喻、拼贴等创作手法,很多都是在约翰·阿什贝利之后才出现的。在《一些钱》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为了一点钱和一件外套。大树,一旦长成。即告消失。”几种意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没什么关系,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呢?就是在这种凭着一时意象,作者非常随意地勾起了读者自己的感悟。
因此,要实现中心消解,即兴创作就是一种不得不使用的写作习惯。只有通过这样的创作方法,作者的思维才能停留在一种收放自如的状态,对于脑海中的物境意像进行很好的处理。用即兴创作的方式,表达文章的中心含义,仿佛暗暗地蕴含着后现代中的玩世不恭的意味。但是,我们的确可以看到,约翰·阿什贝利在后现代诗歌的创作上,开启了后现代文学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基于约翰·阿什贝利在美国文坛上卓越的成就,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在后现代文学中的地位。目前国内文学界已经开始不断关注对其作品的翻译与传播学习。在他不断追求创新的一生创作中,发现并且实践许多诗歌内涵。在早期作品中,他就不断对诗歌语言进行实验,展现出对后现代文学的先锋意识。如何对其作品进行解读,以及其诗歌对于我国文学的影響,需要我们认真探析。
参考文献:
[1]俞毅成.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5):11—13.
[2]钟慧.评约翰·阿什贝利的《悖论与矛盾》[J].电影文学,2009,(2):3—6.
[3]胡志国.混乱中的意义——以阿什贝利《在北方农场》《仍然是囚室》为例[J].名作欣赏,2011,(3):26—27.
[4]毕跃忠.巴洛克式宣叙:《蛮荒之海》的“蒙太奇”艺术效果[J].淄博师专学报,2012,(2):24-25.
[5]许婺,王帆.论“纽约派”诗歌的历史文化建构[J].东疆学刊,2009,(2):11-12.
[6]侯爱波.纽约派诗选[J].诗歌月刊,2008,(3):31-33.
[7]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张子清.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9]王家新.二十世纪外国诗人如是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0]约翰·阿什贝里.约翰·阿什贝里诗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陈海贝(1979-),女,湖北武汉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先锋;诗歌;后现代主义;哲学
艺术家们几乎想不到诗歌与后现代文学的关系,后现代那种颓废悲观色彩,可能与绘画和小说走得更近。但是,约翰·阿什贝利却成为美国最典型的后现代诗人,他不仅把诗歌融进后现代文学的范畴,更把自己的诗歌,塑造成为美国后现代文学中先锋的角色。自第二本诗集《一些树》之后,约翰·阿什贝利逐渐成名。1976年,他的新诗集《凸透镜中的自画像》,让他奠定了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连续获得普利策诗歌奖、国家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三个大奖。此后,约翰·阿什贝利的作品,被广泛收录在《诺顿美国文学选集》和《诺顿美国文学现代集》等重要美国文学集中,成为美国后现代诗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一、约翰·阿什贝利早期诗歌的先锋艺术特点
约翰·阿什贝利,出生于1927年,美国纽约的罗切斯特。对于罗切斯特比较有意思的是,1949年自哈佛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为什么觉得有意思呢?正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作为美国后现代文学派别,垮掉派文学诞生于此。另外,这里又诞生了纽约诗派。凯鲁亚克、艾伦、巴勒斯等著名的垮掉派分子汇聚于此,为哥伦比亚大学笼罩着浓厚的后现代气息。
然而,约翰·阿什贝利却结识了另外一群人,科克、弗蘭克、肯尼斯。这三个人是诗歌歌剧爱好者,关系紧密,经常同时出入“诗人剧团”试验剧团。还有,肯尼斯是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作,与抽象表现派绘画代表人物孔宁、皮洛克、格兰交往颇多。当时,抽象变现主义画派艺术影响很大,进行了一次现代绘画史的革命。主要在于他们绘画手法上,不用颜料,而是沙子,碎玻璃等其他材料,也不用笔,而是剪刀等直接作画。皮洛克甚至直接用颜料,潇洒地泼成一幅画。这些人身上表现出的先锋艺术理念,明显带给约翰·阿什贝利很深的影响。
先锋意识在《一些树》中,尚未得到明显表现,《一棵树》浅显易懂,是传统的斯蒂文斯式深沉风格。然而1962年的《网球场宣言》,约翰·阿什贝利就张显出浓重的先锋意识。这首诗也可以成为他早期诗歌先锋意识的代表作。后现代写作手法与艺术特点,完全在《网球场宣言》中得到体现,整段的诗行看不出什么意义,诗歌片段十分混杂,还有大量不知所云的谈话。诗集主要内容随意,杂乱,荒诞,呈现出与《一棵树》截然不同的意味。
布卢姆后来评价道:“怎么在发表《一棵树》后的六年,约翰·阿什贝利就变成了一个一塌糊涂的诗人,而他怎么又很快写出了像《山山水水》这样的作品?”可见约翰·阿什贝利诗歌风格转变之大。但是《网球场宣言》深受语言派诗人的青睐,布鲁斯甚至将其视为评判诗歌语言的标准。后来人们逐渐接受《网球场宣言》的奇思怪想,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对于这种荒诞语言表达,尚未做好心理准备。
但是,《网球场宣言》却真实展现出约翰·阿什贝利早期诗歌先锋艺术特点,诗歌显露出浓厚的抽象表现绘画与行动艺术、波普艺术。对于支离破碎的语言,让人难以理解,完全就是“皮洛克绘画”语言。
1968年约翰·阿什贝利接受采访时,坦白承认像孔宁、皮洛克等用自由方式绘画很自在,人们认为这种风格不可能在诗歌中实现。但是他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还受到了凯奇等作曲家的启迪。但是这种抽象观念,没有想到通过诗歌体裁进行个性表达。约翰·阿什贝利这样做,可能就像皮洛克把沙子泼到纸上一样,打开艺术的另一种格局。《网球场宣言》就是把单词“泼洒”到纸上,其中最长的诗《欧洲》就是典型例子。
《欧洲》中很多诗行,人们很难用理智把握。这些诗行像把理智分割成“行为诗歌”,大多是在叙述感觉的世界。并且还不是传统心理意识流自白,仅仅纯粹客观描写,没有主观抒情。诗歌中的世界,人们并不熟悉,仿佛是超现实事物。初版《网球场宣言》的意图声明后来被取消了,但是约翰·阿什贝利曾说“我尝试使用抽象的字词表达,就像一个抽象艺术家使用颜料那样。……就像他们的抽象艺术一样,我的抽象是想努力表达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现实。”这说明,约翰·阿什贝利已经非常重视诗歌抽象性语言,这正是后现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特点。“泼溅”单词写法、“拼贴”段落技法,“擦除”、“密码文本”等,他的诗歌,正在试图拉开后现代文学的帷幕。
二、诗歌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理念与作品特征
“他的形象上釉,敷香,安排在180度角。白天的时间或光的密度,附在脸上使它在不断来临的波浪中,保持生动和完整。灵魂确立它自己。” 《凸透镜中的自画像》中的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约翰·阿什贝利成熟的后现代创作理念。诗歌打造了一个怪异的外表形象“上釉,敷香”,并且在空间上转换,与“灵魂”独立。种种词语,体现出后现代文学那种怪异,空间转换、没有灵魂的理念。
约翰·阿什贝利旅居法国期间,熟识两个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他们高度赞同后现代艺术的创作思想。在雅克·德里达看来,现代文学作品以自我主义为思想,但是传统的创作,对个性进行排斥压制,因此他觉得文学作品无需拘泥规则。索绪尔语言学带给他新的灵感,让他引出分延概念。
雅克·德里达认为,符号并非是言语对象的紧密结合,不能代表对象。他还强调,写作主体是不存在,只有他者才能探寻到主体踪迹。他者参与创作是必不可少,但又不能确定。不论他者是否在场,他者在任何文本中都存有自己的足迹,不能确定他者参与,意味着难以预测外在性空间的拓展,这样产生了众多主体构思与文本解读方法。作者、主角、读者都在不断运动。
这种观念深深根植入约翰·阿什贝利创作理念中,同时得到米歇尔·福柯后结构主义哲学启示。在法国抽象派艺术指引下,约翰·阿什贝利对诗歌文学进行大胆创新,抽象艺术激发他内心的开创意识。 后现代主义文学倡导语言游戏,拼贴、剪贴等手法在作品中广泛运用,在文学情节上,不断游移、突破、毁坏,思想上重视多样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许多对后现代文学持批判态度的人,也大力提倡言语游戏理念。该理念的理论基础是维特根思坦的哲学论述,世界没有超越一切的真理,所谓真理只是语言表达而已,事物道理都存在于语言当中。后现代主义崇尚语言游戏的创作理念,他们抛弃一切世俗追求,把所有事情当成游戏,认为孜孜追求真理地追求科学、哲学的人,不过是进行真理的游戏,游戏取代所有追求绝对真理的行为。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受到这种思维熏陶,利用该理念开创了美国后现代文学的先河。
约翰·阿什贝利早期诗歌表现出了文字游戏的特征,《网球场宣言》实质是语言实验,得到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支持与提倡。从约翰·阿什贝利开始,语言游戏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标志。他本人也在1985年写出《在北方农场》巅峰作品。
“溪流里淌着甜美的水,鱼儿肥硕;鸟儿遮天蔽日。我们在夜里摆出牛奶美味,带着复杂的感情,偶尔想想他,总是偶尔想想他,这够了吗?”(胡志国译)。
《在北方农场》的结尾,虽然不能表现出整个作品,但是却展现出共有的特点。这首诗歌看似简单,句式整齐,通俗明白。但是仔细欣赏,就会找出众多诡异之处。“什么也不长”为何又“粮食饱满”、“鱼儿肥硕”呢?“偶尔”与“总是”是怎么联系一起?是不是经常想他?层层质疑涌现在脑海。因此得到这样的结论:本诗逻辑十分混乱。我们看不到整体的连贯性,或者有一个线索能够整体贯穿诗歌。文学作品,无论什么体裁,表现形式,起码应当做到前后一致。对自然的模仿,也应该存有相对应的关系,即体现言语和世界的一致。很明显约翰·阿什贝利的《在北方农场》背离这种观念。
如果不再阅读,那么我们就体会不到约翰·阿什贝利的思想。其实,约翰·阿什贝利就是这样挑战正统阅读、写作观念,通过不连贯的意象,引起读者的想象,为什么分离遥远?中间如何联系?不管什么逻辑、是否合乎现实、超出人的能力,只要你能想到的故事就是存在。语言和想象是无所不能,正是这样的表达理念。想他,又不想他,中间是不是看到什么景物,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只是意识的跳跃。都有可能。你看到的现实没有发生,但是对于语言的想象,能够让他们发生。这首诗歌不追求什么含义,诗人所讲述的,仅发生在语言想象中,没有现实性可言。他的诗,只是文本。
约翰·阿什贝利说过:“什么是写作?就我而言,准确地讲,是在纸上记下;想法,而不是思想,也许是:关于思想的想法。思想是个过于自大的词。”他不断捕捉零零碎碎一闪而过的念头,从一些我们所熟知的思想、事物和观念上跳过去,逃离事实,否定经验,并且用一种奇怪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最著名的同时也是最费解的诗人,阿什贝利否认诗歌是有主题的。
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后现代特点
约翰·阿什贝利在受到上学时期、旅居法国期间的众多影响,对传统诗歌的节律、中心主题、表达技巧以及感情等众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彰显出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从而令诗歌走向出多元化,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约翰·阿什贝利诗歌当中,最主要的后现代特点,就是消解诗歌的中心、即兴随意的写作方法。
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展现出纽约派诗歌最辉煌的艺术成就。纽约派诗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或者诗歌创作的行为准则,纽约派诗人以多元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情况,并展现出玩世不恭的文学艺术创造特点。所以,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受到它的影响,并且进行有力的发扬。这就是后现代打破美丑、善恶、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消解文学作品中心意思的体现。约翰·阿什贝利走出了实验性模仿,用一种反讽、断片的话语表达风格,去进行朦朦胧胧的诗歌创作。在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几乎苍白的意识表达,这就是诗歌的中心消解。
“上帝死了”是纽约派诗人的向外界传达的主要讯号,他们否定存在客观规律,这样主体也就消失了。上帝消失,“人”也死了,这样文学创作的中心也就相应地消解掉,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可以值得去深究。约翰·阿什贝利诗歌的中心消解的特點,破坏了传统文学的话语结构,修正了美国现代文学中理性高雅的“新象征主义”。
在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中,我们在作品的重要转折点往往顺着正常思维进行读下去的时候,却发现这里居然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完全超乎人的正常想象。你几乎看不到完整叙事的影子,碎片化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文章的中心主题,以及相关的逻辑。后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整体叙事的坚决摒弃,以及对“碎片化”语言与创作逻辑的追捧,基本上是跟着约翰·阿什贝利的步伐行进起来的。
诗人也曾经在《什么是诗》中解释道:“设法避开思想,就如同这首诗”。这就是对于中心消解最好的定语。
“设法避开思想,就如同这首诗?
但我们回归它们,像回到妻子身边
而将热望的情人留在一边?
在学校里,所有的想法都被梳理而出,
留下的如同一片苍茫大地。
闭上眼睛,你能感觉它遥遥数里。”
避开思想成为诗人最直接的表达,并且以学校为以反对接受学校的“想法梳理”为出发点,突破思想上的束缚。因为在约翰·阿什贝利看来,只有摆脱掉传统思想的条条框框,诗人才能放开自己的想象,从具体事物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事物本身,而是能够将思维拓展到更广阔,甚至另外的空间中,正是因为这样消解掉作家苦苦环绕的中心,避免受到其向心力的影响。
《什么是诗》这首歌本来也很有意思,我们从字面上其实就可以看到,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零碎思想,以及抽象的思维意识。约翰·阿什贝利觉得在这首诗歌中,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并不是为了叙述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或者苦苦地去追寻一个深邃的思想,或者只是作家在寻找一个人。并且这个人,还不是很确定,可能是“妻子”,也可能是“情人”,让人感觉就是一个人在寂寞空虚时出现的幻象。也就是说,你只是看到作者笔下几个不断转换的意象,是一种来回跳跃的思绪跳转,并没有什么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思想深度完全被瓦解掉。 如果一首诗没有人们广泛认同的主题思想,这样它的思想就很难被定格在某一个方面了。因此,在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中,通过其消解诗歌中心的表现手段,我们发现了诗歌的另一种现象,即诗意悬置。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心消解是一定会引起诗意悬置。但正是在两者的结合作用下,我们才看到诗歌更广阔的思想空间,以及多元化的发展前景。
后现代作家的写作特点普遍利用隐喻、拼贴等创作手法,很多都是在约翰·阿什贝利之后才出现的。在《一些钱》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为了一点钱和一件外套。大树,一旦长成。即告消失。”几种意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没什么关系,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呢?就是在这种凭着一时意象,作者非常随意地勾起了读者自己的感悟。
因此,要实现中心消解,即兴创作就是一种不得不使用的写作习惯。只有通过这样的创作方法,作者的思维才能停留在一种收放自如的状态,对于脑海中的物境意像进行很好的处理。用即兴创作的方式,表达文章的中心含义,仿佛暗暗地蕴含着后现代中的玩世不恭的意味。但是,我们的确可以看到,约翰·阿什贝利在后现代诗歌的创作上,开启了后现代文学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基于约翰·阿什贝利在美国文坛上卓越的成就,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在后现代文学中的地位。目前国内文学界已经开始不断关注对其作品的翻译与传播学习。在他不断追求创新的一生创作中,发现并且实践许多诗歌内涵。在早期作品中,他就不断对诗歌语言进行实验,展现出对后现代文学的先锋意识。如何对其作品进行解读,以及其诗歌对于我国文学的影響,需要我们认真探析。
参考文献:
[1]俞毅成.约翰·阿什贝利的诗歌: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5):11—13.
[2]钟慧.评约翰·阿什贝利的《悖论与矛盾》[J].电影文学,2009,(2):3—6.
[3]胡志国.混乱中的意义——以阿什贝利《在北方农场》《仍然是囚室》为例[J].名作欣赏,2011,(3):26—27.
[4]毕跃忠.巴洛克式宣叙:《蛮荒之海》的“蒙太奇”艺术效果[J].淄博师专学报,2012,(2):24-25.
[5]许婺,王帆.论“纽约派”诗歌的历史文化建构[J].东疆学刊,2009,(2):11-12.
[6]侯爱波.纽约派诗选[J].诗歌月刊,2008,(3):31-33.
[7]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张子清.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9]王家新.二十世纪外国诗人如是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0]约翰·阿什贝里.约翰·阿什贝里诗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陈海贝(1979-),女,湖北武汉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