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故事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粒种子沉睡在泥土中,
  这一天,它终于醒来了,
  但是,
  他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
  
  于是它问蚯蚓:
  外面什么样?我想看看。
  蚯蚓连连摇头,
  外面是恶鸟、沙石,千万别去!
  
  种子不相信,向上挺着,
  终于,它挺出了泥土。
  啊,它看到了高高的绿草,
  和这个明亮的世界。
  
  青草们很喜欢这个小家伙,
  为它遮风挡雨,
  还把明亮的阳光给它,
  让它长得更壮。
  
  有一天,它又问:
  外面是什么?我想去看看。
  小草连连摆手,
  外面是野兽、大雨,会没命的!
  
  种子不相信,继续向上挺,
  终于,种子超过了青草。
  啊,它看到了灌木丛,
  和那些五颜六色的美丽的花。
  
  灌木丛爱杀了这个小家伙,
  为它遮挡风沙,
  为它驱赶昆虫,
  还为它讲好听的笑话。
  
  有一天,它又问:
  你的外面是什么,我想去看看。
  灌木丛连忙呵斥:
  外面是狂风暴雨,会没命的!
  种子不相信,又向上挺着,
  它越长越高,越来越壮。
  终于,
  它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啊,它看到了!
  它看到了飘逸的白云,
  它看到了巍峨的高山,
  以及滚滚流去的大河。
  
  它看到雄鹰在翱翔,
  它看到野马在奔跑。
  它看到了——
  一个美好的世界。
  
  它叫着,笑着,
  它把所有的答案告诉了蚯蚓,
  告诉了青草和灌木,
  它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此时,这粒种子,
  不,这棵参天大树,
  终于明白:
  相信自己,必定会成功。
  
  评语:
  现在的高考作文,越来越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对考生的限制越来越少,如“文体自选”就使一些在写作上有专长的考生脱颖而出。本文就是考场上出现的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诗歌。
  通观全诗,内容上紧扣话题,层层递进;形式上采用对话式的拟人手法,富有文采。
  全诗共13节,每节表达一个意思。它描述了“一粒种子”由发芽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全过程,想象丰富合理,语句自然流畅。每节押一个大致的韵,说明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确实很不一般。
  诗中用“蚯蚓、青草、灌木”等意象代表向 “种子” 提意见的“人”,而“种子”每次听过之后,经过思考,都认为应该“相信自己”,所以一直“向上挺着”,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看到了 “美好的世界”。
  诗歌中运用形象的对比、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满足了话题要求,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写作功底。因此,这首诗歌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得高分是合情合理的。
  (河北廊坊八中 李鹏飞)
其他文献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于对外物的具体描写,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外物与内情融合一起,构成多姿多彩又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散文的一个优良传统。外物有多种,居室屋宇乃其一。  约1200年前,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写过一篇《陋室铭》,借描述简陋居室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刘禹锡很有抱负,他曾参加王叔文集团,推行过一些变革措施;改革失败后,长期被贬。《陋室铭》是刘禹锡积极参加政
期刊
读完《今世的五百次回眸》,荡气回肠之感油然而生。毕淑敏毕竟是驾驭文字的高手,先带着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而且让你兜得乐颠颠的,差不多就完全认同了她的选择:从今往后,就什么事情也不干,整天地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吧。峰回路转,“突然就笑了”,作者顿悟了,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的决定,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其实,既
期刊
老实地说,笔者原本是一个对小小说有成见的人。心里说:只有那么点儿字数,既要讲述故事,又要塑造人物,那怎么可能写得好?及至有一天我读了斯特林堡的《半张纸》,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少见多怪。不由得想起了毛泽东那句流传甚广的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论》)  这篇小说只有区区一千五百字,但写了主人公两年由甜到苦、由合到散的生活:从恋爱到结婚,新婚燕尔,小两口周末经常
期刊
自唐以降,在手帕这一方微小的天地中,上演了一幕幕情挚意浓的故事,而传颂至今者亦不胜枚举。元稹《莺莺传》中,罗帕传情愫;秦观《望海潮》中,香帕寄相思;明傳奇《蕉帕记》中,帕巾为诱饵;明武宗眼前婀娜的李凤姐手中,丝帕更平添几许风韵、几多情致……  《手帕》一文,从手帕由“人们随身必带之物”沦落到现在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不知其为何物的现状,表达了“世风渐进”的“一次性年代”给人造成的一种心理落寞,同时也让
期刊
这是一篇撼人心魄的哲理美文,從燕子搭窝认识到做人的真谛,归结出人生的哲理,从平凡熟视的现象中,洞察和捕捉了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    一、用典使事,委婉深曲    文章以“庄周的燕子”为题,从庄子的哲学认知人手来构思,让人仿佛感觉到庄子飘然从远古走来,他有着奇异的见解,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庄子认为万物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他站在超然一切的立场上观察事物,审视世相
期刊
气盛时,因冲动也想到过死,如今想起来,是何等幼稚。一直认为,人打落地起,就在走向死亡,死亡,是忧郁与不甘心的集成品,而现在,忽地了解和懂得,死亡是另一个开始。  有时躺在床上,也会有如同作者那样的感受,人死了,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躺下去?我是不甘于寂寞的人,因而我越发地惧怕死亡。我一直都在担心死亡的到来,尤其是那种不经意间的。也许我还很年少,可却有如老人般的思想,整日里的忧心忡忡,更让我感到死亡的临近
期刊
以前有上海、北京少数几个省市区跳出全国统一命题的范围单独出题进行高考,几年过去之后的今年,全国已有十一个省市自主命题进行高考。各地语文试题到手之后,对各省试题的质量我一时无法快速反应,倒是各地的作文引起我长久的思考,忍不住要给2004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也来个不成熟的分类。    简洁型作文(北京、上海、辽宁)    北京人、上海人一向以作风泼辣、敢作敢为闻名于世,今年它们的作文题也是简洁明快的,分别
期刊
2004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无论是选材还是题目的设计,都非常贴近当前中学的语文教学实际,体现命题者在《考试大纲》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很好地检测了考生的鉴赏能力。考题选用张籍的《秋思》,读来明白如话,比较浅显,并没有艰深晦涩的词句,考生能够很容易地把握诗作表达的感情。  《秋思》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
期刊
朱光潜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无言之美》)而意既不能以言尽达,也不可以言尽达,文学讲究的是含蓄。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最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在读诗时,读者一方面要探究诗人借助于诗所要抒发的情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并通过想象加以再创造,丰富诗
期刊
2004年高考北京卷文学作品阅读题,是一道文本精良、设题合理的好题。该题文本的选择,继承了2003年北京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文本《夜雨诗意》的风格,仍是一篇文艺随笔性质的散文。该文本节选自冯骥才的《文学大师们的另一支笔》,1200余字,论说意味明显大于文学意味。深入研究它,会对新一轮高考复习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原题阅读材料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1)俄罗斯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