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与be going to的多维度意义对比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dd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态动词意义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长期以来探讨的问题。它不仅有逻辑情态分类语义层面的研究,而且还有认知语用层面的研究。本文从逻辑意义对英语情态动词will和半情态动词be going to的意义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根源意义;推测意义;概念信息;处理信息;语义场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082-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22
   1 . 引言
  情态动词意义研究可谓是由来已久,著说颇多。从分析来看,主要有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角度。从语义学角度来分析情态动词意义的研究认为,由于情态动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表达多重意义,因而情态动词是一词多义。从语用学角度来看,作为话语的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只是用语言编码的信息输入。语用推导的关键在于句子本身意义和语境信息之间的关系,含有情态动词的话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情态动词提供的关于该关系的信息。因此,情态动词可以看作有某种统一意义:它表达了话语其他部分所表达的句义和语境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外已有很多文章对情态动词will和半情态动词be going to的意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Coates(1983)按照语义逻辑范畴分类,分别对will和be going to进行语义阐释和比较;Haegeman(1989),Klinge(1993),Nicolle(1997)则是从语用角度对这两个词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从逻辑意义和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语用认知各个不同的方面对will和be going to的意义进行了比较研究。
   2 . 根源意义与推测意义
  从语义学上的逻辑意义来看,情态动词是一词多义的,同一情态动词可能会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不同的意思。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少语言学家便倾向于认为英语情态动词是逻辑学中情态范畴(logic modality)的语言表现形式。英语情态动词的意义可以根据情态逻辑(modal logic)分为根源意义(root meaning)和推测意义(epistemic meaning)。
  英语情态动词will和be going to都能表达根源意义和推测意义。然而,它们在根源意义和推测意义的表达上又不尽相同。
  2 . 1 根源意义(root meaning)
  在英语中,情态动词w i l l所表达的根源意义有两种:意愿(willingness)和意图(intention)。以(1)中的两个句子为例:
  (1)a. 表意愿
  I will thank you if you will give me a hand now.
  b. 表意图
  I will put them in the post today.
  相比之下,be going to所表达的根源意义只有一种:意图(intention)。以(2)为例:
  (2)表意图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
  在多数的情况下,will和be going to在表达“意愿”时,意义相同可以替换,例(3)和(4)为例,但是有时它们表意上又有很大的差别,是不可以替换的,以(5)和(6)为例。
  (3)a. I ask you to marry me and I’m going to do my best to make you happy.
  b. I ask you to marry me and I will do my best to make you happy.
  (4)a. We are not going to let you walk home on your own.
  b. We won’t let you walk home on your own.
  (5)a. I hear they are going to put an increased tax on coupons in cigarette packets.
  b. I hear they will put an increased tax…
  (6)a.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 it?
  b. I’m going to give you something.
  will和be going to在表达“意图”时的差别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所指的要发生的事件的立即(immediacy)程度不同,be going to表示事件在说话后会立即发生,和be about to的意思相同,以(5)为例。而will则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的时间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事件不会立即就发生;二是be going to在表达“意图”时侧重于强调这是主语已事先考虑好的打算,(6a)可以用“What are you planning to do about it?”或者用“What do you intend to do about it?”进行解释,明显带有事先早已考虑好、计划好的涵义。
  2 . 2 推测意义(epistemic meaning)
  在推测意义方面,will的表意有两种: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和预测(prediction)。以(7)中的两个句子为例:
  (7)a. 表推测能力
  Your Lordship will know what her age was.   b. 表推测
  I think the bulk of years students will go into industry.
  be going to的推测意义只有一种:表示推测。以(8)为例:
  (8)表推测
  I think there is going to be a storm.
  虽然will和be going to在推测意义上都有预测(prediction)的涵义,但是它们的时间定位不同。will的时间定位于将来(future orientation),而be going to的时间定位于现在(present orientation)。表明说话人对将来事件作出的预测或陈述时,be going to表明说话时就已有将来事件的迹象或征兆。
  (9)I think there is going to be a storm.
  (10)And if somebody get you into their car or they get into your car, you tell them that you are going to be sick.
  (9)意味着说话人可能在说话时就已经看到乌云密布、闪电雷鸣,于是作出推断:快要下暴雨了。(10)则表明说话人在说话时就已经感到恶心,厌恶了。因此,be going to具有说话人的推测是以一系列的推断为基础的含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will和be going to都能表达根源意义和推测意义,但是它们表意又有所不同,be going to的根源意义含有预先考虑好的意味,推测意义则侧重于强调推测的时间定位于现在,而不是将来。
   3 .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语义对比
  以上关于will和be going to的语义对比分析依靠的是句义,而句义是不完整的语境,因此,该对比分析只是处于语义平面,并不完整、全面。
  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发展,尤其是关联理论关于交际中的信息处理过程的阐述(Sperber & Wilson 1986, 1995; Blackmore 1987, 1992),研究者们认为在实际交际中作为话语的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是直显情态—推导交际的语言直显行为。把作为话语的句子看作为一种信息,信息发送者是说话者,信息接收者是听话者,说话者在真诚的交际中遵守关联原则,传递最佳关联。
  3 . 1 句子成分
  在关联理论看来,作为话语的句子表达了两类性质不同的信息。一类是处理信息(procedural information),另一类是概念信息(conceptual information)。Klinge(1993: 321)和Nicolle(1997: 359)都根据所传递的不同类型的信息,把句子中的成分分为两类,一类称作“操作成分”(operators),传递处理信息;另一类称作是“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传递概念信息。因此,可以把一个句子的命题形式表示为:
  操作成分[命题内容]
  对于同一个命题内容,可能有多个操作成分起作用。情态动词、时态和体态都可以是操作成分,而它们的作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其顺序是:情态>时态>体态:
  (11)Mary will have been working.
  Will [PAST[PROG[MARY WORK]]]
  MODAL[TENSE[ASPECT[SR]]]
  will和be going to在句子成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will是操作成分,传递处理信息;而be going to只是命题内容的一部分,传递概念信息。
  will在英语中不论在语义上还是句法上都是情态动词,显然在句子中的成分是操作成分,传递处理信息,负责对概念信息进行“加工”。
  be going to在句子中的成分是命题内容的一部分,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如果把be going to假设成操作成分,它的操作范围的大小顺序则与“情态>时态>体态”的顺序不相符合。由(12)和(13)所示。
  (12)Mary will have been going to work.
  WILL [PAST[BE GOING TO [MARY WORK]]]
  MODAL[TENSE [BE GOING TO [SR]]]]
  (13)Mary is going to have been working.
  NON-PAST [BE GOING TO [PAST[PROG [MARY WORK]]]]
  TENSE [BE GOING TO [TENSE[ASPECT [SR]]]
  如果把be going to当作操作成分,引入内嵌情景陈述(embedded SR)的概念,便不会出现上述问题。由(14)和(15)所示:
  (14)Mary will have been going to work.
  WILL [PAST [MARY BE GOING TO(MARY WORK)]]
  MODAL [TENSE [BE GOING TO WORK]]
  (15)Mary is going to have been working.
  NON-PAST [MARY BE GOING TO(PAST [PROG[MARY WORK]])]
  TENSE [SR (TENSE [MODALITY[SR]])]   第二,如果把be going to当作操作成分,可以对will和be going to与时态相互作用的不同点进行很好的解释。
  (16)They will have arrived two hours ago.
  WILL [PAST [THEY ARRIVED TWO HOURS AGO]]
  (17)They are going to have arrived two hours ago.
  NON-PAST [THY BE GOING TO (PAST THEY ARRIVED …)]
  在(16)中,操作成分PAST将事件THEY ARRIVED TWO HOURS AGO的时间置于过去。但是如果用be going to将will替换,则事件THEY ARRIVED TWO HOURS AGO的时间是过去,然而整个事件的潜势的时间是现在。这与事件的潜势应该在事件的时间之前相矛盾,因而是不可以接受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be going to不可以是操作成分,相反是命题内容的一部分。
  3 . 2 共有语义场—潜势(potential)
  Klinge认为所有英语情态动词的意义都属于同一语义场(semantic field):描述某一事件实现的潜在可能。这一语义场可以用术语“潜势”来概括。Klinge把句义称为“情景陈述”(situation representation),把句义所描述的事件称为“实际情景”(world situation)。潜势是句义和语境中所指的实际状态之间的关系:因为它没有经过语境因素的检验,语境中相关假设提供的证据可能证明情景陈述符合实际情景,这时潜势就是真实潜势(realis potential),也可能证明情景陈述不符合实际情景,这时潜势是非真实潜势(irrealis potential)。在这一“潜势”语义场内,情景陈述与实际情景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情态助动词的特殊意义。
  will和be going to语义上的不同还在于:be going to赋予真实潜势;will赋予非真实潜势。
  英语中,由于一个特定范围的情景陈述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操作成分来编码,所以操作成分很少可以把情景陈述与真实领域相联系。相反,在大多数语言中,像情态动词这样的操作成分经常把情景陈述与非真实领域相联系。will也是如此,作为操作成分,为其操作范围内的情景陈述编码非真实情景信息。如图(1)所示:will操作范围内的x既可以指时间为过去和现在的真实领域,又可以指将来的非真实领域,而其本身处在非真实领域。所以will赋予非真实潜势。


  在图2中,内嵌情景陈述y处在非真实领域,可以在时间上指示将来。而含有be going to的情景陈述x在时间上处于现在,属于真实领域。由此可以看出,be going to赋予真实潜势。
   4 . 结论
  本文从语义和认知语用两个方面对情态动词will和半情态动词be going to的意义分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在逻辑语义方面,be going to与will相比,在根源意义方面,多含有事先已考虑好的意义,在推测意义方面,推测时间定位于现在,而will定位于将来。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句子成分上,will是操作成分,而be going to则是命题内容的一部分;在共有语义场方面,will赋予非真实潜势,be going to赋予真实潜势。
  参考文献
  Coates, J. 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M]. London: Croom Helm, 1983.
  Klinge, A. The English modal auxiliaries: from lexical semantics to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3(2).
  Nicolle, S. The Relevance-theoretic account of be going to[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7(2).
  Palmer, F. R.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M]. London: Longman, 1979.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86.
  谢应光.英语动词进行体语义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赵璞.英语情态助动词意义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4(2).
其他文献
Dictation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decoding information and reorganizing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and it has long been used to measure students’ language pro
在国家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它涉及各个领域当中。在教育行业的发展中,运用新技术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对英语行业的职员培养的时候英语教学的技能对
以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课堂焦虑的现状、原因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提出降低高职院校学生英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如"中介""最近发展区""内化""支架"等分析英语演讲比赛的特征,然后在此理论下对选手受益影响做个案研究。研究发现,参加演讲比赛对选手来说既是知识成长又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可能性,而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材料,融文本字幕、语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传播媒介于一体。本研究旨在探索多模态视听说教学中原版
翻译能力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具备的英语素质,也是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为了提升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必须积极探寻翻译教学以及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本文以首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商务英语类微课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务英语微课情境设计的类型有教师主导式和学生主导式,模式主要为递进式和发散式,存在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