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同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12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在一味的追求城市化、现代化、科技化的城市风格的同时,城市规划部门也应该注意到对城市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由此,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将对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并指出现在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园林 城市规划 问题与措施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概念的提出是具有鲜明是的时代特征的。在现如今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城市在逐步现代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污染问题。但是不得不认识到的是,我国引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这一理论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较晚,很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都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
  1.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内涵。由于我国引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这一概念相对较晚,所以现在也没有一个对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比较明确的定义。很多群众认为生态园林城市就是加大城市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等等简单的行动。不仅普通城市居民,就连很多相关的负责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领带都不明确到底应该为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什么内容。其实,生态园林对于我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所以,相关部门和领导应该充分重视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研究确立一套完善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体系,及时发现在建设过程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特征。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有如下的特征。首先,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具有生态型。生态园林在本质上与城市绿化是不同的,总的来说,生态园林的概念和功能比城市绿化更加广泛。对于要进行生态园林规划的城市,对于城市的生态性要求必须要高,该城市的生态可恢复性必须高。其次,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具有观赏性。城市绿化主要要求城市植被覆盖率高,但是生态园林的建设效果要有一定的观赏性,建设的景观要美观具有艺术感。最后,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具有持续性。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的建设,而且,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完成之后要可以持续的维持下去。所以城市的生态园林规划要有长远的规划,得以可持续的发展和维持。
  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否定原有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缺少借鉴精神。很多城市在进行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时,总是忽视原有的城市美化设计。领导者和设计师片面的认为,每一次生态园林城市规划都要推翻原来的所有设计,重新进行新的设计。但是这样的做法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更多时候都起不到很大的效果。一些城市对其他国家或者城市的先进优秀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采取忽视的态度,并不能从成功经验中吸取精华进行自我创新,这也导致了我国优秀文化不能在城市规划上体现出来,是一种文化上的损失。还导致了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工作量增大,拖延工作时间和耗费工作精力。
  2.对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缺少创新精神。很多新闻媒体都报道过,很多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景观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城市是在发展变化的,与城市相关的生态园林景观也应该随着变化,但是现在很多城市在这方面做得都不足,生态园林建设还是陈旧老套的样式,缺乏创新。这与我国现在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有关,很多城市都在追求生态园林的建成度和绩效,所以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去搞创新,更不愿投入资金去支持创新,所以他们就按照原来的设计生搬硬套,马马虎虎的进行一点改变就完成了一次生态园林的城市规划。
  3.对生态园林城市的生态维护工作不到位。在建设生态园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有保护价值的植物,很多建设者都采取了一味的铲除破坏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大大地毁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有在遇到原有的文化遗产建筑物时,建设者有时也会因为设计的需要对其进行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破坏。这就造成了文化遗产的损坏。在生态园林建设完成后,也要注重对其的维护,但是现在对生态园林的监管维护工作并不到位,很多城市对于生态园林的破坏行为无人监管,居民的自觉性也不够,导致生态园林受到破坏。
  三、改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措施
  1.分析原有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充分借鉴。在进行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研究原来的优秀成功的生态园林建设经验,在其中吸收精华部分在结合自身城市的特点进行建设。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观念较早,相对的生态园林的建设也比较成熟,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国城市在进行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吸收优秀的经验,借鉴成功经验。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生态园林时可以考虑将这些元素融合进去,借鉴文化中有深意的精神。
  2.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过程中多多体现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对于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中创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文提到的注重借鉴并不是说要城市规划全套照搬,而是在有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着自己城市的特色,这就要求创新精神的体现。创新要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设计师和管理者不要只局限与几种固定的风格上进行设计,应该勇于尝试新的风格,在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和崭新的时代要求的基础,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生态园林。如果要从本质上提高生态园林的创新程度,关键是决策者的态度和体系的完善。生态园林的管理体系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以适应创新的要求,不能一味的要求生态园林的完成度和城市的园林绩效,应该重视培养生态园林建设的的创新度和新颖性。而且,政府也要回生态园林建设予以资金上的支持,为生态园林的创新研究提供平台。
  3.充分重视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维护工作。为了适应生态园林具有连续这一特征,在生态园林的建设和建成后的过程中都应该重视维护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城市原有的珍稀树种和植物,对此要好好保护,不能一味的铲除破坏。还有可能遇到原来的历史古迹景观,对于这一类文化景观一定要予以保护,不能破坏这类文化遗产。在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周围居民的感受,不能破坏居民们正常生活所需要的设施。在建设完成后,更要加大对生态园林建设的维护力度。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管部门来监督生態园林的状态是否受到了破坏,一旦受到破坏就要及时维护。还要利用监督部门对破坏生态园林的人给予惩罚,在城市显眼的位置张贴宣传保护生态园林的标语或者制作有关的公益广告来提高人们的自觉保护生态园林意识。避免这类行为的再次发生。还应该成立专门的清洁维护人员对生态园林定时进行清洁维护工作,使城市的生态园林一直维持着良好的状态,不让投入到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精力和资金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如今,城市现代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生态园林对改善城市环境有着重大的作用。城市中的生态园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社会更加美好。但是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不能借鉴成功经验,缺乏创新,维护力度不够等,为此应采取充分借鉴和创新,加大维护力度等措施,让城市中的生态园林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海燕.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民营科技,2014(11):217.
  [2]刘志生.浅谈生态园城市规划理论[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9):76~77.
  [3]于淼.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价值工程,2014(36):104~105.
  [4]刘颜欣.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建设技术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网络社会到来,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行政部门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但是网络对行政管理也有其负面影响。本论文着重论述网络对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化 行政管理 作用 影响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改变我们生活,现如今,网络迅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警察作为执法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回顾关于警察形象的相关概念,进而回顾目前警察形象出現危机的表现,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警察形象 危机管理 策略建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期刊
摘 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一样对人们来说必不可少。然而由于其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因此在现行市场机制下,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现象普遍存在。不同的供给机制存在不同的效用,本文通过对北京地铁4号线的案例分析,得出了多元供给机制的优势。最后,本文得出结论,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不同,因而,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也是多元的,大致可采用政府、市场、社会联合供给的方式。只有在多元供给机制
期刊
摘 要:以城市化过程中“北上广”特大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为例,研究现如今我国流动人口现状及由于外来人口持续大量涌入而产生的问题和隐患,结合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待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为该社会问题寻找一定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流动人口 城市化 城市人口规模 农民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城市。现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
期刊
摘 要:从上世纪80年代末,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开始发展,但是当时由于人们认识的不足,信息化建设还没有被纳入到议事日程中。到了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也逐渐加快。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顺应时代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工商行政管理的手段、方法以及思维等,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水平,将信息技术渗入到实际工作中,培养信息化的工作人才,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分析大数据内涵的基础上,將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归纳为四点:数据容量大、数据种类繁多、数据高度流动、数据价值密度低,指出大数据对于行政决策信息系统而言,可以扩大信息收集来源、强化行政决策依据、创新方案评价模式并畅通信息传递通道。  关键词:大数据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优化路径  一、大数据的内涵  纵观国内外对于大数据概念的认知与理解,主要是从两种路径加以界定:  1.属性路径。维基百科将
期刊
摘 要:认知偏差是人们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与事实本身所产生的某种差别或偏离,是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问题决策时情境的依赖性以及情绪、情感等因素影响产生的。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认知偏差的存在会给社区工作者开展矫正工作带来阻碍,不利于社区的健康发展,因而社区矫正工作者需要重视认知偏差所带来的影响,及时纠正认知偏差,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社区安定和谐。  关键词:认知偏差 社区矫正 影响
期刊
摘 要:国家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大批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公务员考选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子系统在国家政治制度建设中居于重要的位置,它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公正地选拔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公务员考选制度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快,加上缺乏经验积累,因而我国公务员考选制度实施的环境以及考试体系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国家治理的视阈下解决这些问题
期刊
摘 要:网络舆情为公民提供了自主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也为其政治参与和监督公权力运作的权力行使提供了可能。针对网络舆情中的公民权利与权力失衡现象,从公民和政府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规范网络舆情中的公民权利和权力,促进网络舆情的合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 公民政治参与 网络社会  舆情是我国本土生长的一个传统概念,作为一种“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其易受个人价值观和情绪的影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推进“省直管县 ”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优化生产力布局、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改革趋势。本文通过河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梳理了近年来全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出我省现行相关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最终从准确定位改革模式、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继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对策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