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理解,但是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让考生翻译,并将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设置为高考评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重要虚词和固定结构;第二类为规律性的——偏义现象、词类活动和特殊句式。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试题,需要具备坚实的文言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注重积累,一丝不苟地把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学好。下面本人就这些考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积累谈谈对它们的学习方法及应试技巧。
一、关于文言实词应试策略
1.代入检验发(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已给出义项的题目。
2.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判断词义)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附加成分是“定、壮、补”。掌握了它们的基本语法位置,如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如“的字结构”“所字结构”)充当,谓语由动词充当,状语由副词或表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如“在…时候”“在…地方”“向东”)充当,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进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本句中“忠”、“贤”对称,“用”“以”对称根据两组对称的词语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可以推出“以”的含义与“用”的含义相近或相同。译文为:忠诚不一定被任用,贤能也不一定被任用。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反比照,辩其异词,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相邻推断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仅义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他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知识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二、关于文言虚词应试策略
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定,一般就能对文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2题的D项,“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中“焉”为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置杯焉则胶”《逍遥游》中的“焉”为兼词,译为“于此”。显而易见两者词性不同,用法也自然不同,题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2.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借用数学中的一些解题办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运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9题B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它的意思是“竟然”,在本组中另一个句子为“辞不许,乃归白毋”在“乃”的意思搞不清的情况下,我们把“竟然”的意思代入到句子中,看看是否合适。原文中有“辞不许,如果译成“竟然”的话,于情理不通因此,此处译为“于是,就”的意思最佳。
3.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也同样适用。例2007年广东卷第6题D项中的“不自选择,但决于狐”,介词“于”和后面的“狐”构成介宾短语,整个句子为介宾短语后置;而“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中的“于”则表处所,二者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4.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例《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关于文言句式应试策略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类别,有标志词判断句又可以分为“……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这两个小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句的主语,在汉以后“是”作判断词才多起来。例如:①是则罪之大者。(《孟子》)(“是”作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句的主语)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家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2.被动句
判断被动句的关键是定位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三步走”训练:一是圈。圈出含有被动关系的词语或句子,一激起自己的看意注意。二是注。在草稿纸上注出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翻译。三是对。在完成句子的翻译后,再核对一下在草稿纸声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二步走”训练中,大家才能对被动句练就出一种敏感和一种技能。
3.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类句子的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渴”“胡”“恶”“按”“焉”等。(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句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关系否定句,一般句子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3)为了强调,靠助词“之”“是”帮助,将宾语提前。要准确判断此处的“之”或“是”是否是助词。(4)名词作宾语,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唯一性,排他性,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的固定格式。此处要从句意出发,观察是否能套用这种固定格式。
4.成分省略句
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省略和介词“于”“以”的省略等,如:“且曰,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蹑足(于)行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四、关于词类活用的解题策略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一种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虽没有改变词性但因用法特殊,一般也列入活用范畴。
解题时抓住特征,判断用法。可以从词性改变、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三大类上来着眼。词性改变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的词性改变。其中名词词性改变的特点为:后有名词、前有状语和能愿动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有名词或形容词时,名词作状语。形容词词性的改变特点为:做主语或宾语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后带宾语时,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词法是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懂得主体,这个动词或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思,活用为使动词。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舞台上的一个“保留节目”,让我们毅然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关于文言实词应试策略
1.代入检验发(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已给出义项的题目。
2.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判断词义)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附加成分是“定、壮、补”。掌握了它们的基本语法位置,如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如“的字结构”“所字结构”)充当,谓语由动词充当,状语由副词或表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如“在…时候”“在…地方”“向东”)充当,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进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本句中“忠”、“贤”对称,“用”“以”对称根据两组对称的词语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可以推出“以”的含义与“用”的含义相近或相同。译文为:忠诚不一定被任用,贤能也不一定被任用。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反比照,辩其异词,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相邻推断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仅义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他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知识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二、关于文言虚词应试策略
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定,一般就能对文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2题的D项,“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中“焉”为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置杯焉则胶”《逍遥游》中的“焉”为兼词,译为“于此”。显而易见两者词性不同,用法也自然不同,题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2.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借用数学中的一些解题办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运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9题B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它的意思是“竟然”,在本组中另一个句子为“辞不许,乃归白毋”在“乃”的意思搞不清的情况下,我们把“竟然”的意思代入到句子中,看看是否合适。原文中有“辞不许,如果译成“竟然”的话,于情理不通因此,此处译为“于是,就”的意思最佳。
3.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也同样适用。例2007年广东卷第6题D项中的“不自选择,但决于狐”,介词“于”和后面的“狐”构成介宾短语,整个句子为介宾短语后置;而“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中的“于”则表处所,二者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4.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例《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关于文言句式应试策略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类别,有标志词判断句又可以分为“……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这两个小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句的主语,在汉以后“是”作判断词才多起来。例如:①是则罪之大者。(《孟子》)(“是”作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句的主语)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家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2.被动句
判断被动句的关键是定位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三步走”训练:一是圈。圈出含有被动关系的词语或句子,一激起自己的看意注意。二是注。在草稿纸上注出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翻译。三是对。在完成句子的翻译后,再核对一下在草稿纸声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二步走”训练中,大家才能对被动句练就出一种敏感和一种技能。
3.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类句子的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渴”“胡”“恶”“按”“焉”等。(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句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关系否定句,一般句子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3)为了强调,靠助词“之”“是”帮助,将宾语提前。要准确判断此处的“之”或“是”是否是助词。(4)名词作宾语,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唯一性,排他性,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的固定格式。此处要从句意出发,观察是否能套用这种固定格式。
4.成分省略句
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省略和介词“于”“以”的省略等,如:“且曰,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蹑足(于)行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四、关于词类活用的解题策略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一种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虽没有改变词性但因用法特殊,一般也列入活用范畴。
解题时抓住特征,判断用法。可以从词性改变、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三大类上来着眼。词性改变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的词性改变。其中名词词性改变的特点为:后有名词、前有状语和能愿动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有名词或形容词时,名词作状语。形容词词性的改变特点为:做主语或宾语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后带宾语时,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词法是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懂得主体,这个动词或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思,活用为使动词。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舞台上的一个“保留节目”,让我们毅然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