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秘诀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理解,但是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让考生翻译,并将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设置为高考评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重要虚词和固定结构;第二类为规律性的——偏义现象、词类活动和特殊句式。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试题,需要具备坚实的文言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注重积累,一丝不苟地把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学好。下面本人就这些考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积累谈谈对它们的学习方法及应试技巧。
  一、关于文言实词应试策略
  1.代入检验发(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已给出义项的题目。
  2.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判断词义)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附加成分是“定、壮、补”。掌握了它们的基本语法位置,如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如“的字结构”“所字结构”)充当,谓语由动词充当,状语由副词或表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如“在…时候”“在…地方”“向东”)充当,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进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本句中“忠”、“贤”对称,“用”“以”对称根据两组对称的词语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可以推出“以”的含义与“用”的含义相近或相同。译文为:忠诚不一定被任用,贤能也不一定被任用。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反比照,辩其异词,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相邻推断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仅义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他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知识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二、关于文言虚词应试策略
  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定,一般就能对文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2题的D项,“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中“焉”为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置杯焉则胶”《逍遥游》中的“焉”为兼词,译为“于此”。显而易见两者词性不同,用法也自然不同,题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2.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借用数学中的一些解题办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运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9题B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它的意思是“竟然”,在本组中另一个句子为“辞不许,乃归白毋”在“乃”的意思搞不清的情况下,我们把“竟然”的意思代入到句子中,看看是否合适。原文中有“辞不许,如果译成“竟然”的话,于情理不通因此,此处译为“于是,就”的意思最佳。
  3.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也同样适用。例2007年广东卷第6题D项中的“不自选择,但决于狐”,介词“于”和后面的“狐”构成介宾短语,整个句子为介宾短语后置;而“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中的“于”则表处所,二者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4.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例《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关于文言句式应试策略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类别,有标志词判断句又可以分为“……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这两个小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句的主语,在汉以后“是”作判断词才多起来。例如:①是则罪之大者。(《孟子》)(“是”作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句的主语)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家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2.被动句
  判断被动句的关键是定位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三步走”训练:一是圈。圈出含有被动关系的词语或句子,一激起自己的看意注意。二是注。在草稿纸上注出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翻译。三是对。在完成句子的翻译后,再核对一下在草稿纸声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二步走”训练中,大家才能对被动句练就出一种敏感和一种技能。
  3.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类句子的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渴”“胡”“恶”“按”“焉”等。(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句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关系否定句,一般句子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3)为了强调,靠助词“之”“是”帮助,将宾语提前。要准确判断此处的“之”或“是”是否是助词。(4)名词作宾语,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唯一性,排他性,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的固定格式。此处要从句意出发,观察是否能套用这种固定格式。
  4.成分省略句
  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省略和介词“于”“以”的省略等,如:“且曰,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蹑足(于)行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四、关于词类活用的解题策略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一种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虽没有改变词性但因用法特殊,一般也列入活用范畴。
  解题时抓住特征,判断用法。可以从词性改变、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三大类上来着眼。词性改变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的词性改变。其中名词词性改变的特点为:后有名词、前有状语和能愿动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有名词或形容词时,名词作状语。形容词词性的改变特点为:做主语或宾语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后带宾语时,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词法是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懂得主体,这个动词或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思,活用为使动词。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舞台上的一个“保留节目”,让我们毅然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几声乌鸦的啼叫划破了黑夜的寂静,也惊扰了辗转难眠的狄小杰,上床不久的他顿时感到睡意全无。他起身喝了杯热茶压压惊,又开始在屋内踱步沉思。  三年前,狄小杰打击了一伙盗匪“蛇灵”,但有数名成员逃脱法网。最近,有情报人员传来消息:一桩针对洛阳城上元节灯会的破坏活动正在酝酿,策划者正是一名前“蛇灵”团伙的头目。现在距離正月十五上元节还有三天,狄小杰已经掌握了不少情报,然而要让抓捕行动万无一失,还需要更多详
陶渊明《饮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如何理解此诗深意呢?  首先,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也许是他的诗名太盛,反而把他的哲人的光輝掩盖了。陶渊明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还是抒情描写之作,都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他既熟谙老庄孔孟,又不局限于老庄孔孟的思想,他
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所带来的教学实践改革也逐步深入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视学生为英语教学过程的主体,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任务为载体的动态
一、问题提出  语文学科在各门功课中的作用十分清晰,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阅读课既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学科属性,又具有着丰富的人文属性,对于经典桥段的阅读尤为如此,阅读课可以看做是将语言和文化进行糅合的工具。经久不衰的文章谓之为经典,是文学的精髓之所在,阅读经典、鉴赏经典的文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更是思想和精神上的熏陶,获得文学修养上的提升,足以让其受益终身,实现“
在一次初三的作文课上,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善待情”,我没有提出任何框架要求,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写出6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  先说男女之情。很多人都很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又有谁能够做到呢?恐怕没有人吧。古时候,谁没有三妻四妾?更不用说一国之君了,除了皇后这个名正言顺的老婆外,那些三宫六院的,数也数不过来。现在,法律禁止了一夫多妻,这倒好,就
新课标背景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它给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的现状透视  在从教近三十年的初中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了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七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较高,大约有60%的学生主动参与;八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人数明显下降,只有30%
范德比尔特曼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缺乏自信的人,却始终不能踏入事业的门槛儿。”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第一要素。学生拥有了自信,就像一艘鼓满了风的帆船,就可以在学海中一往无前地航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呢?  一、用自信唤起自信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就要求语文教师是充满自信的。因为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
一、引言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传统的英语教学把传承英语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更需要保证学生“学得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固守的教学思维。后“茶馆式”教学,倡导转变传统“教师讲,学生跟着学”的步骤为“学生先学,教师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呢?后“茶馆式”教学概念对初中英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导学契机呢?  
鲁迅的小说有着极深刻的思想性。他的小说残酷地鞭打着人们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国民精神家园中一个个强烈震颤的音符,是一曲曲需要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  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在《药》里,他给当时乃至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开了一副医治灵魂的良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做被宰杀的材料和看自己同胞被宰杀而无动于衷的看客;在《故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