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源只有在被幼儿园使用过程中引发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发挥出教育价值,才能被称为课程资源。怎样将资源变成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了解将幼儿园课程资源转化为实际经验的一般原理,而且要在实际操作中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幼儿的经验生长。我园立足“农味”的园本课题特色,依托农村本土自然资源、本土文化等本园周边资源,逐步建立起课程资源库,从挖掘幼儿的兴趣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入手,提升教师课程的建构能力。并从蓝本课程主题出发,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通过课程审议的形式,持续开展课程改造,将游戏化生活化的理念逐层深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资源
一、梳理周边资源,制作资源地图。
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对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略显不足,许多教师还是忽视了生活各环节的教育价值,且对学前教育的内容的认识过于局限。为了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促进师幼积极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幼共建的过程,并能与幼儿的发展目标相联结,从而建立课程资源库。
(一)以“幼儿问题”引导,共建资源地图。
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文化资源,形成幼儿园的资源地图,制定系列的单元或园本教研活动,共同研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幼儿问题”为导引,注重幼儿参与,师幼共同制作幼儿园周边资源地图和园内资源地图。组织形式可从园级教研到年级组研讨,再到班级课程实施;推进的发方式可先园内自然资源梳理,制作资源地图,再以某一资源为切入点,开展园本课程活动,再对课程评价,反推课程资源的再利用,形成逐步丰富、不断上升的良性循环。或以某一资源为抓手,通过资源线索的形式设计课程方案,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通过师幼现场勘查、与幼儿一起调查走访、家长参与等多元化途径,开展并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
(二)从“课程线索”出发,梳理节日资源。
探寻节日资源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价值的研究,梳理具有教育价值的的节日资源,并能与幼儿的发展目标相联结。从园所的角角落落彰显节日的氛围,打造不同的“节日文化场”,在渲染氛围的同时也在幼儿心中播下节日文化的种子。开发各种节日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资源内容特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可是集体教学形式、主题式庆祝活动形式、走出幼儿园的社会活动形式,每个传统节日资源都能用多种形式开展。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节日文化的精华。例如以“中秋节”资源为试点,开展了班本课程活动《萌娃巧手过中秋》。
二、整理碎片式主题,建构农味课程。
一方面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把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园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进行课程审议和主题研讨,引导教师能借助观察记录,加强主题活动后的幼儿发展评价,不断推敲、经验总結和反复修改,逐步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我园结合农村幼儿园独有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穿插体现农村生活、农俗文化的主题课程,将地方文化引入幼儿生活。比如小班的《风吹麦浪面儿香》,中班的《蚬壳乐翻天》,大班的《花花世界》等,旨在让幼儿走进自然、走进农村,扩展活动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陶冶,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在游戏中创造,让孩子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巧挖教育资源,寻找课程的“生长点”。
从幼儿的生活教育和节日活动作为切入点,生发幼儿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为项目活动。例如六一系列活动中,小班组的项目活动“我爱我的家乡”、中班组的项目活动“亲子游戏”、大班组的项目活动“我们毕业典礼”。我园尝试改变活动建构的模式,从上至下的活动构建模式转变为从下至上的模式,通过年级组研讨活动,集思广益,收集大家的金点子,使活动的维度更广、老师的参与性更强,形成“年级组微项目课程”。帮助教师的工作态度从“接受”向“主动”转变,传达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让幼儿全程参与到活动构思、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活动推进等各个环节中来,让活动更加贴近幼儿,更加为幼儿服务。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全参与、全学习、全成长,提供幼儿“全收获”的平台。
四、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三级资源库。
在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上,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方面:与主题密切相关,与区域保持互动,与活动随时“接轨”。在园级层面上,我园主要将已形成的资源素材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校园资料信息共享盘,通过筛选——整理——推优——共享——创新等循环手段,全园共享资源,不断丰富更新网盘信息,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资料素材都能服务教师、服务幼儿。班级资源库采用三级的管理与运用,有序的资源库管理制度保证了班级课程资源的丰富与有效运用。各班巧用家长资源、教师资源、社区资源,展现班级课程资源库在共性化下的个性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园资源库的建设犹如一个充实又营养丰富的“米仓”,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们“无米”“糙米”的难题,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和教育活动。我园充分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转化为幼儿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课程资源才能充分展现其鲜活的生命力,真正发挥其核心的价值。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论文《浅谈幼儿园传统节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 论文《有“米”之炊让教育更快乐》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资源
一、梳理周边资源,制作资源地图。
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对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略显不足,许多教师还是忽视了生活各环节的教育价值,且对学前教育的内容的认识过于局限。为了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促进师幼积极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幼共建的过程,并能与幼儿的发展目标相联结,从而建立课程资源库。
(一)以“幼儿问题”引导,共建资源地图。
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文化资源,形成幼儿园的资源地图,制定系列的单元或园本教研活动,共同研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幼儿问题”为导引,注重幼儿参与,师幼共同制作幼儿园周边资源地图和园内资源地图。组织形式可从园级教研到年级组研讨,再到班级课程实施;推进的发方式可先园内自然资源梳理,制作资源地图,再以某一资源为切入点,开展园本课程活动,再对课程评价,反推课程资源的再利用,形成逐步丰富、不断上升的良性循环。或以某一资源为抓手,通过资源线索的形式设计课程方案,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通过师幼现场勘查、与幼儿一起调查走访、家长参与等多元化途径,开展并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
(二)从“课程线索”出发,梳理节日资源。
探寻节日资源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价值的研究,梳理具有教育价值的的节日资源,并能与幼儿的发展目标相联结。从园所的角角落落彰显节日的氛围,打造不同的“节日文化场”,在渲染氛围的同时也在幼儿心中播下节日文化的种子。开发各种节日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资源内容特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可是集体教学形式、主题式庆祝活动形式、走出幼儿园的社会活动形式,每个传统节日资源都能用多种形式开展。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节日文化的精华。例如以“中秋节”资源为试点,开展了班本课程活动《萌娃巧手过中秋》。
二、整理碎片式主题,建构农味课程。
一方面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把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园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进行课程审议和主题研讨,引导教师能借助观察记录,加强主题活动后的幼儿发展评价,不断推敲、经验总結和反复修改,逐步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我园结合农村幼儿园独有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穿插体现农村生活、农俗文化的主题课程,将地方文化引入幼儿生活。比如小班的《风吹麦浪面儿香》,中班的《蚬壳乐翻天》,大班的《花花世界》等,旨在让幼儿走进自然、走进农村,扩展活动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陶冶,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在游戏中创造,让孩子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巧挖教育资源,寻找课程的“生长点”。
从幼儿的生活教育和节日活动作为切入点,生发幼儿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为项目活动。例如六一系列活动中,小班组的项目活动“我爱我的家乡”、中班组的项目活动“亲子游戏”、大班组的项目活动“我们毕业典礼”。我园尝试改变活动建构的模式,从上至下的活动构建模式转变为从下至上的模式,通过年级组研讨活动,集思广益,收集大家的金点子,使活动的维度更广、老师的参与性更强,形成“年级组微项目课程”。帮助教师的工作态度从“接受”向“主动”转变,传达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让幼儿全程参与到活动构思、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活动推进等各个环节中来,让活动更加贴近幼儿,更加为幼儿服务。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全参与、全学习、全成长,提供幼儿“全收获”的平台。
四、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三级资源库。
在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上,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方面:与主题密切相关,与区域保持互动,与活动随时“接轨”。在园级层面上,我园主要将已形成的资源素材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校园资料信息共享盘,通过筛选——整理——推优——共享——创新等循环手段,全园共享资源,不断丰富更新网盘信息,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资料素材都能服务教师、服务幼儿。班级资源库采用三级的管理与运用,有序的资源库管理制度保证了班级课程资源的丰富与有效运用。各班巧用家长资源、教师资源、社区资源,展现班级课程资源库在共性化下的个性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园资源库的建设犹如一个充实又营养丰富的“米仓”,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们“无米”“糙米”的难题,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和教育活动。我园充分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转化为幼儿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课程资源才能充分展现其鲜活的生命力,真正发挥其核心的价值。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论文《浅谈幼儿园传统节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 论文《有“米”之炊让教育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