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知识丰富、与时代紧密相连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笔者发现,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以Advance with English Module6 Unit1 单元阅读课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一、Firstreading:采用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提高。
二、Secondreading:采用交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ity),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例如教 “Standup for your health”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Standuptypes of standup—a famous comedian—laughter is good for your health。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Standup for your health”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Standup for your health”时引导学生理解“standup”“observational”“prop”“physical”“impressionist”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Postreading:采用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识别开始,逐步弄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2深化知识。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形式。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总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教学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一、Firstreading:采用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提高。
二、Secondreading:采用交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ity),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例如教 “Standup for your health”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Standuptypes of standup—a famous comedian—laughter is good for your health。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Standup for your health”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Standup for your health”时引导学生理解“standup”“observational”“prop”“physical”“impressionist”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Postreading:采用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识别开始,逐步弄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2深化知识。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形式。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总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教学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