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语文教学认识上的误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67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施行很长一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有不少人对语文新课标理解有所疏忽,对语文教学认识有所偏颇。
  一、对文本解读认识上的误区
  某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文本的解读现象,没有认识到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本作为一个宝贵的资源,作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平台、一种媒介,让学生从中获取语文的养料,从中获取语文学习的方法、途径,获取传承中国文化的力量及动力。
  教师轻视文本的解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自身轻视对文本的解读。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常态课,教师的注意力往往放在“怎样上课”这一方面,忽视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存在着教条化、概念化,也就是根据教参的解读替代自己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对作者、学生情感的解读。视教参为“圣经”,死板地依照专家、学者的说辞进行传经授道。如果一个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仅存于表象,而是深入的透彻的,那他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性就会更高,文本的育人功效功能就会凸显得更加强烈。
  2.教师在教学中轻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1)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撒手不管,放在一边,任由学生活动。诚然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课堂重视个性张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本是积极有意义的,但有些教师在一篇文章的大意学生尚不明确的前提下,就开始分组讨论,就组织学生就人物形象的讨论,进而归纳其主题。或许其场面是热闹、壮观的,但这种讨论能得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就很难说了。教师的这种组织引导就忽视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课堂对话应依据文本解读的要求。
  (2)过于依赖媒体形式,有些教师花了不少精力去制作精美的课件,却在文本的解读上却很却很吝啬。多媒体形式的运用对语文教学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但它的运用并非是多多益善,应有一个度的问题。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而是大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课件上,势必会弱化其文本的解读能力,阻碍其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及运用,有碍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利于语文的学习。
  二、对教师身份认识上的误区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应精于管理课堂秩序,精于管理课堂学习活动。课堂的主导与主体都在于教师,学生应被动地服从于教师的管理。
  新课标明确给予教师重新定位,它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课堂的主导权,但不能忽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非教师。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
  教师应组织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学生才会放下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观察与思考,才会振作精神,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师是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读。
  读的形式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文章整体把握能力。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读的实践,是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可以表现为组织学生对话,表现为组织学生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
  3.教师的组织、引导还表现在为学生的思维冲突提供机会。
  目前语文课堂存在着一定的思维空白,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师因为害怕“冷场”而盲目追求所谓“热烈的气氛”,只提一些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者虽然提一些有思维冲突的问题,但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便以“引导”或“告知”的方式匆匆收场。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在平时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入文本,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就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两种情况都是与新课标的精神相违背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得到多少提高呢?
  三、对课堂训练认识上的误区
  眼下语文课堂出现两种怪现象。
  一种是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大搞题海战术,近乎残酷的训练远远超过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是违背教育教学的认知规律的。这种“训练”虽然在以前“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得到大家的批判,但目前仍有其市场。
  另一种现象是因为训练受到批判,所以在教学中刻意回避。为此,语文课中常规的听写、仿句,甚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们几乎成了语文课堂“被遗忘的角落”。这样好像是“减负增效”符合课改精神,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实则违背语文课堂养成积累习惯,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种漠视训练的语文课堂大有泛滥之势,其恶果远甚于前一种魔鬼训练。
  这两种语文课堂都缺少了语文的神韵,都是被异化了的。
  由于种种原因,新课标虽然没有提及训练这一术语,但它提到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都与训练密不可分。严华银老师认为,“所谓的训练,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引导和训诫下所进行的练习。这是任何母语教育都不可或缺的,是母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一个度的问题,我们支持科学有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训练,反对那种违背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训练。
  四、对语文学习方式认识上的误区
  当前,随着高效课堂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在语文学习方式存在着误区。
  1.自主学习就是放任学生活动,教师放弃课堂主导的角色,仅仅简简单单制定学习目标,甚至由学生自订学习目标,自选学习方法,自找课外资料,独立完成作业,“大权”完全下放。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引导,结果学生做了许多无用功,却没有达到目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深入理解新课标我们可知,所谓自主学习是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它应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引导下,学生对文本材料的自我感知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大意及思路。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其较高的价值。偏离独立思考之本,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是无源之水,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的。
  2.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的灵丹妙药,在课堂上很随意地出现,仿佛不出现合作学习就不是课堂。如果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之上,则应该提倡,可是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问题一出现,也不论学生自己能否解决,就实施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对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误读。这种互动忽视学生的自主、自悟,基于此的合作学习又有多少价值而言呢?它必将走向功利,走向浮夸。势必不会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很难达到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状况长此以往,有百害而无一益。
  3.语文教学对新课标的另一个误读是,课堂上让探究性学习无度放大。虽然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但并不否认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在语文学习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语文学习中接受性学习的分量较其他学科较重一些。一般说来课堂外与教材外的学习多以探究性为主,而课堂内与教材内的学习多以接受性学习略多一些,也可以使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但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究,都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人生价值的感悟;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与顺畅地表达,最终达到其语文素养的提升。无限放大的探究性学习,有时是在浪费时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体现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坐下来深入理解新课标,研究语文课堂。这样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规律,解决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 北村透谷作为日本近代知名的文艺理论家,其思想对日本早期浪漫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对浪漫主义创作主题的影响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前者凸显为与宇宙精神合一,实现人道主义和个体的自由。后者凸显为对艺术至上的美的追求。其典型代表为岛崎藤村,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方法都深受北村透谷的影响。  关键词: 北村透谷 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文学 创作主题 创作方法 影响    北村透谷是日本明治初期著名的
摘 要: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它不仅只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价值标准、审美取向、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翻译 影响    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
目的:观察补脾益肠汤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评价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以探讨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UC提供实验依据,寻找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方法。方法:将1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脾益肠汤高、低剂量组及柳氮磺吡啶组(SASP组),每组20只小鼠。采用4%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自由饮用的造模方法制作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后给药10天。观察小
摘 要: 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具体的交际环境,从文化学角度而言,交际文化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对不同的社会交际情景,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的认识和适应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交际环境 交际文化 社会情景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即信息的编、译码过程离不开一定的交际环境,不同文化的
摘 要: 美好的事物会对人产生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由外化到内化,进而使学生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从教材中发现美、体验美,有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心灵,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体验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有与生俱来的追求。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
摘 要: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话教学。本篇教学心得主要是从和谐、深刻两点来阐述对对话教学的思考。和谐与深刻是对话教学的双翼,和谐是对话的润滑剂,深刻是对话的成长素。对话只有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师生的心灵交融才能达到和谐;同时,也只有让学生认知走向深入、让学生思维走向开阔、让学生能力走向丰富的对话才是深刻的。  关键词: 对话教学 和谐 深刻    对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