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创新要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基础,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把操作的内容设计到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教学内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达到教学目标,最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向。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也应该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达到这一目标,计算机教学的思维模式就要作根本性的改变,要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内容。
1 计算机教学主体的创新
教与学的关系一直组织教学的核心问题,对于该问题,也一直存在谁是主导的争论,目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并跟据自己思想和经验的组织教学内容,讲授时,很少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兴趣,照本宣科,或者只做一些少量的变动,将教学的内容单向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当然也就不会考虑社会需求了,这种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范式,缺少了教与学的互动。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思维模式是一种单向的,陈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忽略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后果就是,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厌学,培养的学生也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主导的方向,由“教师主导”变为“学习主导”,即用社会需求来主导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一些对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有用的、并且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重点讲解,并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比如网络建设与安全,Flash的制作以及页面的设计等等;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根据社会的需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在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兴奋点,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平衡。在计算机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与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要得到一种能力,即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能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并能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但是,这种“学习”的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在互动中不能忽略老师的引导作用,切不可理解为“学习主导”就是由学生来主导,这里的“学习主导”是指根据社会需要,由合理的学习需求来主导。
2 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计算机教学还是传承以前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章节去讲,学生被动去听,所谓的“灌鸭”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让你去死记硬背,完全靠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完全忽视了“学”的作用,那么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以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到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生的两极分化明显,特别是后进生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主动性差,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能使他们明晰学习任务,消除惰性思想和依赖心理,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职教学中,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典型的的 “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可以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便于学生的思路清晰、也便于知识的系统化。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教材,列出出计算机操作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布置具体的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时学生总是跃跃欲试,积极性特别高。如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一幅WORD样张——节日贺卡,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张同样效果的文档,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又如,把素材与操作要求的电子稿传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要求上機操作,学生一旦动起手来,积极性就特别高。再如,给出两张美与丑的图片,让学生按任务要求用Photoshop进行处理,抓住了学生爱美之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每完成一个操作就掌握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待整个任务完成时,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如果遇到一个比较大,也比较复杂的任务时,教师可以采用划整为零的教学方法,(下转第46页)(上接第43页)把大任务划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在设计任务时,也要注意隐含新旧知识点,这样一来可以起到复习巩固之效,二来可以以旧知促新知。在设计任务时,教师是起了关键性作用的,任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设计“任务”时,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琢磨,统筹兼顾,力争使每一个教学任务都要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同时还要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同时,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在处理这些任务时,还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 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整个高职教学的规划中,能力培养是核心,那么教学内容应该与之相对应,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所使用的教材是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是滞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创新,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在教会学生掌握了解文字处理、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数字技术以及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相互转化的概念,在讲解某种计算机语言时,要让学生着重了解程序设计的模块结构,明确任何的应用软件的程序模块结构都是类似的,从而使学生抓住程序设计的关键。再比如讲授数据库时,使学生在了解数据库的组成、作用和如何查询的基础上,重点讲解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流程,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中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培养他们的计算机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应当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讲解应用软件时,尽量力求浅显,例如应用软件的程序语言格式就没必要过于强调,对于程序设计中很高深的问题,最好作为课下的思考问题来处理。总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和首要任务。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讲,要发挥自身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增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黄华.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交流,2009.6.
[2]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向。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也应该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达到这一目标,计算机教学的思维模式就要作根本性的改变,要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和内容。
1 计算机教学主体的创新
教与学的关系一直组织教学的核心问题,对于该问题,也一直存在谁是主导的争论,目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并跟据自己思想和经验的组织教学内容,讲授时,很少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兴趣,照本宣科,或者只做一些少量的变动,将教学的内容单向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当然也就不会考虑社会需求了,这种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范式,缺少了教与学的互动。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思维模式是一种单向的,陈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忽略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后果就是,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厌学,培养的学生也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主导的方向,由“教师主导”变为“学习主导”,即用社会需求来主导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一些对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有用的、并且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重点讲解,并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比如网络建设与安全,Flash的制作以及页面的设计等等;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根据社会的需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在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兴奋点,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平衡。在计算机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与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要得到一种能力,即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能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并能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但是,这种“学习”的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在互动中不能忽略老师的引导作用,切不可理解为“学习主导”就是由学生来主导,这里的“学习主导”是指根据社会需要,由合理的学习需求来主导。
2 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计算机教学还是传承以前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章节去讲,学生被动去听,所谓的“灌鸭”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让你去死记硬背,完全靠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完全忽视了“学”的作用,那么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以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到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生的两极分化明显,特别是后进生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主动性差,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能使他们明晰学习任务,消除惰性思想和依赖心理,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职教学中,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典型的的 “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可以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便于学生的思路清晰、也便于知识的系统化。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教材,列出出计算机操作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布置具体的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时学生总是跃跃欲试,积极性特别高。如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一幅WORD样张——节日贺卡,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张同样效果的文档,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又如,把素材与操作要求的电子稿传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要求上機操作,学生一旦动起手来,积极性就特别高。再如,给出两张美与丑的图片,让学生按任务要求用Photoshop进行处理,抓住了学生爱美之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每完成一个操作就掌握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待整个任务完成时,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如果遇到一个比较大,也比较复杂的任务时,教师可以采用划整为零的教学方法,(下转第46页)(上接第43页)把大任务划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在设计任务时,也要注意隐含新旧知识点,这样一来可以起到复习巩固之效,二来可以以旧知促新知。在设计任务时,教师是起了关键性作用的,任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设计“任务”时,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琢磨,统筹兼顾,力争使每一个教学任务都要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同时还要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同时,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在处理这些任务时,还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 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整个高职教学的规划中,能力培养是核心,那么教学内容应该与之相对应,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所使用的教材是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是滞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创新,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在教会学生掌握了解文字处理、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数字技术以及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相互转化的概念,在讲解某种计算机语言时,要让学生着重了解程序设计的模块结构,明确任何的应用软件的程序模块结构都是类似的,从而使学生抓住程序设计的关键。再比如讲授数据库时,使学生在了解数据库的组成、作用和如何查询的基础上,重点讲解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流程,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中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培养他们的计算机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应当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讲解应用软件时,尽量力求浅显,例如应用软件的程序语言格式就没必要过于强调,对于程序设计中很高深的问题,最好作为课下的思考问题来处理。总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和首要任务。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讲,要发挥自身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增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黄华.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交流,2009.6.
[2]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