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隨着新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推行,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心和重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以“创设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兴趣”“设计有效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积累”这三方面为切入点,围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展开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是高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教学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就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一、创设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程开始的第一步,对整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俗语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功则意味着课堂教学活动正在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有趣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创设课堂导入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教师应丰富自己的课堂导入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了毛泽东少年立志的故事以及他在少年时写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由此笔者请学生们想象少年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形象。其次笔者请学生们回忆我们初中学过的毛泽东的诗《长征》和词《沁园春·雪》,从学过的诗中引导学生回忆毛泽东诗词的磅礴大气和豪放风格。之后笔者又请学生们分享了他们对毛泽东个人和诗词有哪些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接着笔者借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了诗朗诵,进而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通过故事来导入教学内容,学生们对毛泽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毛泽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设计有效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定。”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其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也越来越明显。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最好途径。但是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
例如,在教学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时,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让学生对《乡土中国》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笔者广泛收集了与《乡土中国》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又因《乡村中国》的学术性较强,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在学习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吸引学生兴趣,如为什么我们的古人那么重视“衣锦还乡”和“落叶归根?为什么在国外一到节日,人们大多选择旅游度假,而我们中国选择回家探亲?在分章阅读中笔者有设置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在《乡村本色》这一章中,笔者曾提出“乡土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
三、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积累
高中语文课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但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的教育资源被分享到网络之中,这为教师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教师应善于应用网络上的有效资源,拓展有效的教学内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无形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们讲述了这篇课文的背景,如工匠精神最早出现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本篇课文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评论。其次笔者给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时评。接着笔者给学生们详细讲了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和意义。在学完本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们做了一定的拓展阅读,如笔者节选了《“工匠精神”从哪来?》《让心中驻进“工匠”》《敬业与乐业》等文章中的内容,并请学生们思考“选文中交代塔·布克是瑞士钟表匠身份的意图是什么?”“《让心中驻进‘工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结合‘敬业、乐业’,谈谈你将如何贯彻‘工匠精神’。”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语文积累会越来越丰富,其语文综合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断的坚持和努力,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其中,创设课堂导入、设计有效问题、拓展教学内容只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个方式,但并不局限于此。在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将对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作进一步研究,为推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蓬勃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沈栩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1-20.
[2]陶赛军.新课标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 [J]教育现代化,2018-04-23.
福建省龙海市实验中学 林玉玲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是高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教学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就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一、创设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程开始的第一步,对整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俗语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功则意味着课堂教学活动正在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有趣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创设课堂导入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教师应丰富自己的课堂导入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了毛泽东少年立志的故事以及他在少年时写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由此笔者请学生们想象少年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形象。其次笔者请学生们回忆我们初中学过的毛泽东的诗《长征》和词《沁园春·雪》,从学过的诗中引导学生回忆毛泽东诗词的磅礴大气和豪放风格。之后笔者又请学生们分享了他们对毛泽东个人和诗词有哪些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接着笔者借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了诗朗诵,进而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通过故事来导入教学内容,学生们对毛泽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毛泽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设计有效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定。”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其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也越来越明显。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最好途径。但是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
例如,在教学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时,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让学生对《乡土中国》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笔者广泛收集了与《乡土中国》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又因《乡村中国》的学术性较强,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在学习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吸引学生兴趣,如为什么我们的古人那么重视“衣锦还乡”和“落叶归根?为什么在国外一到节日,人们大多选择旅游度假,而我们中国选择回家探亲?在分章阅读中笔者有设置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在《乡村本色》这一章中,笔者曾提出“乡土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
三、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积累
高中语文课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但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的教育资源被分享到网络之中,这为教师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教师应善于应用网络上的有效资源,拓展有效的教学内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无形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们讲述了这篇课文的背景,如工匠精神最早出现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本篇课文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评论。其次笔者给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时评。接着笔者给学生们详细讲了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和意义。在学完本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们做了一定的拓展阅读,如笔者节选了《“工匠精神”从哪来?》《让心中驻进“工匠”》《敬业与乐业》等文章中的内容,并请学生们思考“选文中交代塔·布克是瑞士钟表匠身份的意图是什么?”“《让心中驻进‘工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结合‘敬业、乐业’,谈谈你将如何贯彻‘工匠精神’。”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语文积累会越来越丰富,其语文综合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断的坚持和努力,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其中,创设课堂导入、设计有效问题、拓展教学内容只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个方式,但并不局限于此。在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将对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作进一步研究,为推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蓬勃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沈栩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1-20.
[2]陶赛军.新课标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 [J]教育现代化,2018-04-23.
福建省龙海市实验中学 林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