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数学课堂注点“氧”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常会为个性鲜明的“问题”学生而烦恼,如果能加以合理的引导、转化,或许就能激发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
  关键词:数学课堂;鲶鱼效应;引导
  “鲶鱼效应”起源于挪威,据说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得多,然而绝大部分沙丁鱼在运输中途因窒息而死亡。唯有一位渔农每次都能带回满船的活沙丁鱼,原来是他在装满沙丁鱼的鱼舱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鲶鱼。鲶鱼进入鱼舱后由于环境陌生而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搅动着水,船舱里就有了氧气。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一、从数学课堂的角度看“鲶鱼效应”
  鲶鱼,作为一个“搅局者”冲击著这个群体,但又给这个群体带来了活力。作为教师,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否需要一些“鲶鱼”,而这些“搅局者”是否也能诱发出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
  从教学活动来说,数学课堂的氛围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低效的课堂正消磨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或许我们需要一个“鲶鱼”般的老师。
  从学习主体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教学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学生中有没有“鲶鱼”般的个体,他们个性张扬、智力超前、奇思妙想、调皮捣蛋……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主流学习方式时,我们是否有勇气在学习小组中放入一条“鲶鱼”?
  从内容上说,数学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显著的特征,学生不免会感到枯燥无趣,如何让数学课堂这个“船舱”变成一个充满“趣味”“生活味”的“氧吧”,也许我们需要一些“鲶鱼”般的问题。
  二、创造数学课堂中的“鲶鱼效应”
  (一)做一个“鲶鱼”型的老师
  “鲶鱼”型的老师要有搅动环境的能力,要能创造出一个高效率的群体。因此,要具备这样几个品质:热情、开朗、幽默、激励、竞争、引导。一个幽默的老师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愿意亲近你。但幽默应止于讥讽、止于无聊的调笑。鲶鱼在鱼群中是一个捕食者,“鲶鱼”型教师应该是一个促进者,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抑或百舸争流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励进步,让学生充满活力。
  (二)重视学习小组中“鲶鱼”型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个体,所以,班级中总会有那么几个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非正式群体的“头儿”,或是插话大王,又或是学困生。就如同沙丁鱼群中的那一条“鲶鱼”。他们不断搅动这个群体,给你添加了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会严重影响小组的正常学习交流。
  这些“鲶鱼”型学生往往令老师头疼,但教育的公平性和基本的教师道德要求我们不能抛弃他们,所以我们不如将他们放入不同的群体中。比如,我们班一个孩子很好强,经常打架,但他在自己的小团体中却有很强的号召力,其他的学生都听他的。对于这样的“鲶鱼”学生,我索性让他当了小组长。在前几次的小组评比中,他们组都是倒数后几名,他很是着急,我旁敲侧击给他出谋划策。小家伙急了,回去后对自己的组员严格要求,上课发言更积极了,慢慢地这个小组的成绩得到了全面提升,而这个小孩也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所以,对于班级中的那些“鲶鱼”学生,教师应该学会做到“人尽其用”,发挥他们的能量和特点,促进整体进步与发展。
  (三)发掘课堂中的“鲶鱼”型问题
  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袋饼干9元,小红带了80元去买饼干,最多可以买多少盒?学生列式回答:80÷9=8(盒)……8元。
  我追问:“剩下的8元够买一盒吗,为什么?”
  多数学生回答:“不能买了,因为一袋饼干9元,只有8元不够!”然而就在这时,角落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就差一元钱,可以和老板讲讲价呀,我如果是老板,我一定会卖给她的!”
  这个回答令我很吃惊,我来了兴趣:“9元的东西怎么能8元就卖给她?”
  小家伙听了我的回答,鼓起勇气回答:“就算便宜一元钱,可我可以把她那8元钱也挣了呀!”
  学生立刻哄堂大笑,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老板卖东西肯定是赚钱的,如果进价少于8元钱就能卖给她,但如果进价高于8元钱,那就不能卖给她了。”班级里的智多星补充道。
  没想到孩子能有这么深刻的生活思维,经过这样的思考,我想孩子对此类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对于这些“鲶鱼”型问题,老师不能回避,而应该用敏锐与机智引导学生尽情彰显自我,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在课堂内解决,教师更要保护好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热情与能力,号召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氧吧”。
  在数学课堂这间“船舱”中,这些“鲶鱼”更显珍贵,要想让每一条“鱼”尽可能地游动起来,就请放入一些鲶鱼吧!
  参考文献:
  [1]吴荣文.重思想抓基础分层次[J].学苑教育,2016(15).
  [2]陈清河.课堂活力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4(8).
  编辑 李琴芳
其他文献
学校以“儿童为本、道德为先、队建为基、发展为重”为理念,处处以阳光育德培养人,不断深化育德常规,加大阵地建设,创新活动形式,让学校德育活动凸显新常态。  一、健全了育德机构,丰富活动内容  学年初,学校大队部就建立健全了少先总队组织,强化了辅导员的队伍培训,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工作小组,举办了辅导员培训会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并定期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少队干部培训会,督促佩戴好班队干部标志,履行监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幼儿阶段的起步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老师的关注,为使孩子在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健康成长,老师和家长需要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谈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质量;游戏教学  新时期下的幼儿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对幼儿教学有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幼儿阶段是孩子思维
摘 要: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人们正常交流和沟通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认真倾听,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主动地反馈自己听到的信息,发出疑问,提出见解,这是对他人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尊重。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开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引导;学会倾听  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生倾听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良好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地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将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中的课文文体分成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三大类,初步开展积极与语用
摘 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的这句话,说的是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性。在教育这片园地上,教师更是教育的重要环境之一。结合我校开展的“正字树人”教育,谈一谈认识。  关键词:教师;教育;环境文化  一、教师是环境文化的点睛之笔  任何一所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时,都会花大气力改造校园环境,突出自己的文化主题,但这些内涵丰厚的环境布置就像画好的一条龙,只有教师与之相辅相成才能激活它,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在数千年的传诵过程中,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华夏文明的辉煌,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来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一大亮点。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中华诗文的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开启学
摘 要:语文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和表达,开通他们的情感之门。但是聋校的孩子由于生理缺陷,在学习方面的能力比正常孩子要发展滞后些,可能正常孩子一年级能掌握的语文基础能力,对于聋生而言要多花十几倍的时间去学,反复练习,不能松懈,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条件好的聋生才能如此,学困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因此,作为聋生的指导老师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展聋生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克
摘 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关注他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教育容易被忽视。通过长期的调研,对随迁子女占学生数98%以上的三所公办小学进行调查分析,重点研究随迁子女的美术表现力。认为与同龄城市儿童相比,随迁子女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存在不足。深入剖析原因,并对其进行探索性教学实验研究,
校运会后,大家都为同学小陈拍手叫好,因为她跑了年级第一,所以我让他们把当时精彩的场面书写下来,不失为一篇佳作。在进行一节课的书写后,作文新鲜出炉,全班一起讨论评讲。重点品评了当事人小陈的习作如下:  跑第一真不容易  “嘟——”的一声,紧张的比赛开始了,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心中的一个念头不断在提醒我:要跑第一,为班级争光!  观众席上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大家挥舞着拳头,大声喊着:“加油!加油!
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下面主要介绍我在阅读方面和孩子们的收获。  一、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我觉得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挖掘经典诵读的内在潜力:(1)将继承文化与熏陶育人相结合。经典,是历代先贤的文化与思想的结晶,不管是文学或是厚德,它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及早从文本中感悟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只要慧根已拨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