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物理要:一观察;二实践;三思维;四运用。“边学边实验”的物理课,可通过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使学生在有效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概括总结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培养放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边学边实验;课型;物理教学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他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得答案和结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学生“会学”和“善思”。要做到这样,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学物理要:一观察,二实践,三思维,四运用;就是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所以,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边学边实验”课型教学方式,就既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又在实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逆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中学生的特点是厌静好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动静的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边学边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学习方式又很大关系,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阅读过或讲解过的内容能记住10%—20%;对自己看到过的事物、现象能记住30%;而对自己看过、听过有描述过的则能记住90%,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掌握、应用、创新。而“边学边实验”的物理教学模式就充分体现了上述要求。据对比研究表明,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的教学,同样是“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就不如分组实验的班级好,物理课要有理有物,所以要尽量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物理教学模式。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在物理课上运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作为教师当然希望每次演示实验都顺利成功,然而,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尽管实验准备得很周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某种偶然因素,实验有时也会失败,这时教师不要搪塞学生,可借助挫折情境因势利导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探寻失败原因,同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在“边学边实验”的分组实验中,也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单摆实验,当教师讲清单摆在小角度上作简谐振动,回复力是沿圆弧切线的分力等内容后,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先提出:单摆周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要选择什么仪器运用什么手段?等问题,让学生猜想和分析,然后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了解和掌握如何控制条件及变量,还通过逆向思维从复杂多变的过程中分析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了现象的本质,并抽象出物理规律。在上述实例中不但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边学边实验”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講摩擦起电时,让学生动手实验使尼龙草像视频中带电的头发一样飞起来,学生们有的在头发上蹭,有的把尼龙草放在腋下抽动,还有的女同学干脆用梳子梳理,有的男同学把尼龙草放在桌子上用胳膊压住用力抽动,同学们都想办法让尼龙草飞起来了,通过这个小实验不但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同学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边学边实验”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如何检验摩擦后的圆珠笔是否带电、带电多少、以及带何种电荷等问题时,因为普通验电器是无法完成的,有同学马上转换了思路,运用转换法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看圆珠笔是否吸引碎纸屑、吸引纸屑多少的现象,判断比较出两只圆珠笔是否带电、带电多少的问题,对于圆珠笔带何种电荷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很难检验出来,因为它带的电太少无论靠近谁都无法显现现象,有同学马上想到了已经检验过的带负电的尼龙草,用它是否可以呢?通过讨论和完善实验细节,同学们检验出了圆珠笔的带电性。通过“边学边实验”,同学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实践又一次证明了对物理学科来说,“边学边实验”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通过“边学边实验”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笔者曾听过一节关于《光的折射》的优质课,教师没有直接给出折射的定义及折射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先回答一个问题:如图所示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它的方向如何?
有的同学可能由于光直线传播的定势思维,就会回答:沿直线传播。教师此时不是急于判断答案的正误,而是引导同学观察演示实验,那么多数同学就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观察,发现光从空气斜着射入玻璃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教师就让同学自己总结实验现象并得出折射的定义。但限于同学的耐心,他们可能观察不细致,教师就可提问:光的传播方向是如何改变的呢?有的同学可能回答:向法线偏折(即向界面偏折)。教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说让我们大家再仔细观察一遍,教师可重新演示,全部同学都瞪大了眼睛看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争着回答看到的现象,整节课通过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不断补充纠正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这节课通过“边学边实验”(观察演示实验),使同学既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概括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所以说“边学边实验”的物理课,可以通过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使学生在有效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许多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得到培养,它的教学功能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根据物理课的特点,“边学边实验”的课型是值得在物理教学中广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关键词】边学边实验;课型;物理教学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他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得答案和结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学生“会学”和“善思”。要做到这样,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学物理要:一观察,二实践,三思维,四运用;就是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所以,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边学边实验”课型教学方式,就既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又在实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逆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中学生的特点是厌静好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动静的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边学边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学习方式又很大关系,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阅读过或讲解过的内容能记住10%—20%;对自己看到过的事物、现象能记住30%;而对自己看过、听过有描述过的则能记住90%,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掌握、应用、创新。而“边学边实验”的物理教学模式就充分体现了上述要求。据对比研究表明,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的教学,同样是“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就不如分组实验的班级好,物理课要有理有物,所以要尽量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物理教学模式。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在物理课上运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作为教师当然希望每次演示实验都顺利成功,然而,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尽管实验准备得很周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某种偶然因素,实验有时也会失败,这时教师不要搪塞学生,可借助挫折情境因势利导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探寻失败原因,同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在“边学边实验”的分组实验中,也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单摆实验,当教师讲清单摆在小角度上作简谐振动,回复力是沿圆弧切线的分力等内容后,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先提出:单摆周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要选择什么仪器运用什么手段?等问题,让学生猜想和分析,然后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了解和掌握如何控制条件及变量,还通过逆向思维从复杂多变的过程中分析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了现象的本质,并抽象出物理规律。在上述实例中不但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边学边实验”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講摩擦起电时,让学生动手实验使尼龙草像视频中带电的头发一样飞起来,学生们有的在头发上蹭,有的把尼龙草放在腋下抽动,还有的女同学干脆用梳子梳理,有的男同学把尼龙草放在桌子上用胳膊压住用力抽动,同学们都想办法让尼龙草飞起来了,通过这个小实验不但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同学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边学边实验”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如何检验摩擦后的圆珠笔是否带电、带电多少、以及带何种电荷等问题时,因为普通验电器是无法完成的,有同学马上转换了思路,运用转换法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看圆珠笔是否吸引碎纸屑、吸引纸屑多少的现象,判断比较出两只圆珠笔是否带电、带电多少的问题,对于圆珠笔带何种电荷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很难检验出来,因为它带的电太少无论靠近谁都无法显现现象,有同学马上想到了已经检验过的带负电的尼龙草,用它是否可以呢?通过讨论和完善实验细节,同学们检验出了圆珠笔的带电性。通过“边学边实验”,同学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实践又一次证明了对物理学科来说,“边学边实验”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通过“边学边实验”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笔者曾听过一节关于《光的折射》的优质课,教师没有直接给出折射的定义及折射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先回答一个问题:如图所示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它的方向如何?
有的同学可能由于光直线传播的定势思维,就会回答:沿直线传播。教师此时不是急于判断答案的正误,而是引导同学观察演示实验,那么多数同学就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观察,发现光从空气斜着射入玻璃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教师就让同学自己总结实验现象并得出折射的定义。但限于同学的耐心,他们可能观察不细致,教师就可提问:光的传播方向是如何改变的呢?有的同学可能回答:向法线偏折(即向界面偏折)。教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说让我们大家再仔细观察一遍,教师可重新演示,全部同学都瞪大了眼睛看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争着回答看到的现象,整节课通过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不断补充纠正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这节课通过“边学边实验”(观察演示实验),使同学既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概括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所以说“边学边实验”的物理课,可以通过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使学生在有效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许多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得到培养,它的教学功能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根据物理课的特点,“边学边实验”的课型是值得在物理教学中广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