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块模型在解题中的妙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af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中介绍了一个实验——蜡块的运动。本实验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之间的关系。可是学生在具体解题时,遇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在课堂中看到的是蜡块的运动,二是学生在解题当中遇到的却不是蜡块的运动。当然其中本质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没能意识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本质,仅仅停留在其表面。
  那么作为教师怎么才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想到一种方法 ——蜡块模型法。
  [TP12GW155。TIF,Y#]
  例1 如图1所示,汽车通过一跨过定滑轮的轻绳拉动静水中漂浮的船,汽车匀速向左运动的速度为v1,求当绳与水平面夹角为θ时,船速是多少?
  学生的困难 既然拉船的绳子速度为v1,且向左上方拉着船,而船是水平运动的,那么船速v应等于v1cosθ,为什么答案却是[SX(]v1[]cosθ[SX)]?
  教师的讲解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告诉学生绳子的速度不是合速度,而船速才是合速度,所以应该这样分解
  [JZ]v船=[SX(]v1[]cosθ[SX)]。
  问题分析 学生对这样的讲解很是困惑,为什么v船才是合速度,而不是v1,面对如此问题,老师们常回答——v船是肉眼看见的速度,是真实存在的速度,所以是合速度。显然,这样的回答对学生来说很容易记,也很容易懂,但这样的回答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具体原因读者应该明白。那怎样回答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呢?笔者尝试将蜡块实验作为模型应用在这种类型题中,结果屡试不爽。
  模型解法 将船视为一蜡块(图中用球表示),套在内径略大于蜡块直径的光滑细管中,为了满足蜡块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作水平运动,一方面蜡块要随管以滑轮端为轴转动,另一方面蜡块要沿管向绳子收缩的方向运动。蜡块参与的此两种运动即为分运动,船水平向左的运动为合运动,按图示方向分解,得v船=[SX(]v1[]cosθ[SX)]。
  例2 如图2所示,轻绳的一端固定于A,另一端连接一物体,中间B处被一固定的钉子挡住,A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LL][TP12GW156。TIF,Y#]现沿AB方向以速度v匀速移动钉子,则物块C的速度大小为?
  模型解法 将物块视为一蜡块,放置在光滑管中,物块同时参与两种运动,一方面沿管以v竖直向上运动,另一方面与管一起沿AB方向以速度v匀速运动,最终物块C的速度大小为这两者的合速度。
  高考应用 图3(a)为在平静海面上,两艘拖船A、B拖着驳船C运动的示意图。A、B的速度分别沿着缆绳CA、CB方向,A、B、C不在一条直线上。由于缆绳不可伸长,因此C的速度在CA、CB方向的投影分别与A、B的速度相等,由此可知C的
  A。速度大小可以介于A、B的速度大小之间
  B。速度大小一定不小于A、B的速度大小
  C。速度方向可能在CA和CB的夹角范围外
  D。速度方向一定在CA和CB的夹角范围内
  [TP12GW157。TIF,BP#]
  模型解法 将船看成玻璃管中的蜡块,据题意可将船的运动分解成沿玻璃管和垂直于玻璃管的运动,如图3(b)和图3(c)所示,显然B正确。至于C选项的正确性不在此模型讨论之列。
  4 小结
  通过蜡块模型的建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笔者发现学生的确容易懂,经与学生交流发现,这样讲解有几个好处:
  (1)蜡块模型与上课做的实验相似,很有亲切感,合运动与分运动很容易分清;
  (2)本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种题型,包括小船渡河、玻璃切割等问题,用处很大;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来看,学生能用课本上学过的实验来解决看似很难的问题,这从主观上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的信心和兴趣,学生会以为物理是门有用的科学,能学以致用。看来用教材上熟知的模型解决现实的物理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一种探索,笔者希望抛砖引玉,期待各种模型的建立。
其他文献
期刊
地理环境空间广阔,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学习地理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才能学得扎实而灵活。地理是一门广泛应用于生活的科学,学好地理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还能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地理是有条理和逻辑的,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1.精选精练,总结方法技巧。  实践表明,教师平时惯用的押
期刊
现在的物理中考对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都在不停地寻找方法,大多数教师是以习题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且大多数教师也在实践着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的方针,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教师也会迷失在题海中,各种参考书,庞大的网络资源,反而忽视了我们最最基本的教材.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对于每节课后的习题编写都是深思熟虑的,我们教师如何来发掘这些习题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问题是高二物理3-1《静电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常考知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问题综合了电场、力与运动、能量的问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高中学生学习能够感到明显的吃力,本文将就从三个方面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1 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  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带电粒子沿电场线进入电场,作直线运动。第二种情况是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电场,在沿电场力的方向上初速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标准》的目标实现,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对物理毫无兴趣,导致上课不专心,实验不认真,作业不交等现象.为此,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势在必行.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笔者结合教学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应用实例是电磁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高中物理核心知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 磁流体发电  磁流体发电是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图1和图2是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中的长方体是发电导管,其中空部分的长、高、宽分别为l、a、b,前后两个侧面是绝缘体,上下两个侧面是电阻可略的导体电极,这两个电
新课程改革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解这一教学理念并不容易,因为时至课程改革十多年后的今天,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观念,就必须回到课程改革的原点,回到对教材认识的原点,只有认识了教材自身的特点,才能真正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  那么,初中历史教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笔者经过学习与梳理,总结出如下三点,并尝试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
今后就全国而言,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校生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1,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要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基本形成初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努力的目标.大量的事实证明,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学生实际.物理课尤为如此,因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更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