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精思,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的训练; 读熟; 精思; 方法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20-02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但在四十分钟的具体教学中,能真正科学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却并非易事。不少老师往往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常常使学生陷入无谓的思考,进行繁琐的分析,加上过多的毫无价值的问题回答,表面上看,一节课学生参与其中,活动不少,而实际上学生是在瞎子摸象,跳跃思维。由于没有整体的感知,没有完整的思路,要不了多少天,课堂上零乱不堪的发言,支离破碎的回答,谁还能记忆犹新呢?即便是记住了,对于训练学生积累词汇,锤炼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又会有多大帮助呢?曾听一位新教师上汇报课,讲到课文《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片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红军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新教师先通过“之”字形与“S”形的对比,分析了路如何陡;接着,通过“一直追到天上”、“浑身紧张”等词句,分析了山如何“险”;然后,再与红军风趣幽默的对话,“哈哈大笑”的神情对照,从而得出红军乐观豪迈的结论。但是学生们除了偶尔眉头紧皱地盯几下课本以外,就是呆滞地朝前望着,眼睛里充满困惑。显然,学生对那种以苦为乐的生活情趣缺乏实际的体验,教师理性的分析很难使他们走进作品的境界。像这样尴尬的课堂局面不只是那位新教师会遇到吧?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怎样才能进行有机的、系统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的位置多么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学生就会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终生。深感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重视读的训练,而是把功夫都化在了对课文的分析上,以讲代读,以答代读,造成了学生不会读书,害怕作文的严重后果。培养良好的语感更无从谈起。教学中,我大胆改进课堂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愿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共商。
  1 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一篇新课文,首先给学生正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语气、感情,掌握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要求他们认真读,把书读熟,做到发音准,咬字清,声音响亮不重复,理解意思带感情。在此基础上,老师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对于疑难问题给学生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老师再也不用为绞尽脑汁的提问,学生拐弯抹角的回答而浪费时间了。
  2 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想,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自己学过的《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课文。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体效益。   3 方法科学,形式多样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2 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師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3.3 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也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
  3.4 边读边想,再现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实现再现。朗读是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课文写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儿童又长于形象思维,还原并不难。一般地说,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即可入情入境,将课文读出感情来。《关怀》一课第二段,写周总理走进教室听课的情景,提示学生:“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脑子里就会出现许多画面,总理是什么样的?他的表情怎样?动作怎样?不信你们试试看。”带学生看完“电影”后,我又说:“下面你再根据想象的画面读,看谁读出感情来。”果然,学生们都读得亲切柔和,感情表达得十分充沛。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画面),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3.5 重点地方反复读,品词品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例如:《落花生》一课,抓住父亲的话指导朗读,体会话中含义,总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扣住“伟大”一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环境描写的句子,人物外表及内心活动描写的句子,体会邱少云的“伟大”之处。
  3.6 自读批注,边读边悟。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边读边想边批注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阅读批注应先交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练中提高批注的质量。
  3.7 读写结合,相互渗透。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步引学生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并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教学生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以后,课文里许多词句,许多语言的表达方法,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不断地被学生吸收、积累和掌握,说话、写作就能够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熟读了课文,词汇多了,语言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从读学写,以写固读,强化练笔。借读之力促轻松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要占一定量的时间,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这样,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抄写、组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学生们通过熟读背诵而自得的充满灵性的感悟,是乐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雷玲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3]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 小学语文教师 月刊 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 主编 :包南麟
  [5] 人民教育 月刊 中国教育报刊社 主办 主编:傅国亮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必须优化课堂提问,在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以下笔者结合个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7-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
【摘要】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关键。特别是在当前的新课改视野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特别重要。本论文重点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8-02  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5-02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7-02  为了很好适应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目标,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取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为此,教
【摘要】在自主互助學习型课堂中,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自主探究,互助合作,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9-02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巧妙地运用
【摘要】构思巧妙的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课堂充满活力,而且给学生的创新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奇思妙想,呼之欲出。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发展思维,从而领略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精彩课堂;学生;个性张扬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12-01  作为教师,我们
【摘要】本文论述了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如何才能善用这些错误的资源,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错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13-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11-01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广泛应用的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15-02  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就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代写硕士论文它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高考题型中,阅读题型的分值要占英语科总分的三分之一。在阅读上有没有优势是学生能否取得英语科好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