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活动,它包括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交际行为的过程和交际结果。然而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总是会有诸如价值观、文化词汇和语用规则的问题。在分析具体语用失误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讨论了该如何正确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是一种潜在地,抽象地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说话人可以根据该系统说出和理解无限多的句子,识别语法错误和歧义。[1]
  语言交际能力(languag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由著名的语言学家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理论提出来的。语言交际能力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交际性,即语言的社会功用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能够进行合理的语言交际。是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的内在能力。它包括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交际行为的过程(是否得体)和交际结果(是否有效)。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第二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这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毕继万学者则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研究。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对象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学生。合理有序的第二语言课堂,必然需要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师生间文化的相互尊重与相互融合,这就涉及到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合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增强课堂气氛等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所构成的综合能力。[2]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学生,第二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问题及其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生的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恰当地把握话语中的文化含义,而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这种语用失误是由于社会文化规则、社会距离、价值观不同引起的。语言语用失误一般只影响到交际是否达到目的,对感情伤害是轻微的,而社交语用失误不仅影响交际是否成功,而且造成的误解极其严重,以致感情的伤害程度很大,它更应引起重视。(刘绍忠钟国仕,2001)[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在一定情况下式可以允许的,但是可以通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来得到改善与提高。下面以具体的例子加以分析说明。
  (一)实例一
  英语中,“brother”既可以指哥哥,也可以指弟弟;既可以指表哥,也可以指堂哥等等,一个英语单词却表达了汉语中不同的称呼,包括长幼,直系旁系,内亲与外亲等等。
  分析:
  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特点。
  价值观是指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它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内,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即“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在中国的称呼系统中,人际关系受到文化的制约,无论是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或者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无一不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总的来说,在我国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家庭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的伦理关系,注重长幼有序,比如“哥哥”“弟弟”“堂哥”“表哥”“堂弟”“表弟”等等。可见,汉语称呼语沿袭了“上下有礼、长幼有别”等传统礼制,人们希望在称呼时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权势,而说英语的人在称呼上注重双方的亲近,他们注重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在上帝面前,人生而平等。所以,英语中统一用“brother”表示哥哥弟弟等不同身份的称呼,类似的例子还有“uncle”“aunt”等等。
  (二)实例二
  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中,一个留学生对跑步得了第一名的老师说:“老师,你真棒!跑得像狗一样快!”
  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底座”(束定芳、庄智象,2001:119)。[4]“外语中概念意义与母语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而那些具有文化附着义的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便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难点。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Lado所说:“一种言语中存在的语义,在另一种言语里可能并不存在”。而Soelye则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或教师)没有意识到一个词语的文化内涵,它就不能算是理解了这个词”。例如,“politician”在英语中的涵义是“不讲原则,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能言善辩,言而无信”,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完全不同于汉语意义上的“政治家”。同一个词表达的内涵却完全不同,其原因就在于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英文中“dog”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例如表达爱屋及乌的“Love me,love my dog”。然而在汉语中,“狗”大多数是贬义,比如“狗崽子”“狗娘的”“狗皮膏药”“狗彘不食其余”等等。对应词“狗”“dog”的文化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位留学生犯的错误就是对文化词的误用。
  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特点,“它揭示出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内涵”(贾玉新,1998:245),[5]英国语言学家Richards指出:“词语的力量是我们生活中最保守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交际中,对文化词汇进行特殊处理,以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三)实例三
  一个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总是觉得不适应,特别是见面时,同学们经常问他要去哪里,在干什么等等。
  分析: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总会有不同的语用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如何打招呼,如何询问,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等等。
  Wolfsou认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目的,是因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认识,而这些差异却十分顽固地表现在言语行为和语言使用规则方面”。
  在中国中,人们见面进行寒暄时,常用“吃饭了吗?”“上那儿去?”“到那儿去了?”等等,以示礼貌;而对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这些问候语是相当不礼貌的,在他们的文化圈内,有窥视隐私不礼貌之嫌。他们会把“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认为是对他们隐私的窥视。把“Have you eaten?”当作是一种邀请的信号。[6]
  我们只掌握语言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规则,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交流,这样第二语言课堂才能有序地进行。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显性途径”“隐性途径”相结合[7]
  根据刘学惠的观点,显性途径(explicit approach)是指独立的或相对独立于语言学习的、较为直接的、较为系统的文化学习。最显著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学”等等。这样直接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语言知识的灌输,让学生了解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并且有时差异还是很大的。
  同样,隐性途径(implicit approach)是指融于语言学习之中的、较为间接的、相对分散的文化学习。隐性途径的文化学习是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与语言学习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比如,在教授语言知识的时候,根据不同文化下语言结构规则和语言语用规则的不同,巧妙地讲授文化的差异。汉子的构造,可以反应中国一些传统的观念,比如“众”反应中国“人多力量大”的传统思想。
  在外语教学环境中,我们应该将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二)适度的文化移情原则[8]
  根据高永晨的观点,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主体和客体相互适应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方法。文化移情要求学生要将自己立足于目的与的文化背景中,真正做到“入乡随俗”。用目的语文化的思想进行社会交往,完全融入目的语文化中。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训练,反过来又会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积极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积极创造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一个交际情景。老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法”“全身训练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而学生个人也应该积极利用课堂来训练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并且在课外,学生还应该全力投身于目的语文化交际的训练中,要有不怕犯错误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
  (四)由“跨越”走向“超越”[10]
  根据高晓红的观点,文化的“跨越”是不仅指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还指立场、情感、行为模式从本族文化转移到目的文化。而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层面,文化的“超越”有这样几层含义:1、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或定型的存在,但不为其束缚;2、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3、在跨文化交际中“生产性”地(productively)建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超越”是高于“跨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总体来说,“跨越”是最直接的、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超越”是深层的、终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一虹,2000,第10章)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跨越”可以是“超越”的准备。由“跨越”到“超越”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的一方面。要真正做到由“跨越”走到“超越”,师生必须要恪守“第二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只有真正实现了这个转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算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20.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3]刘绍忠,钟国仕.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9.
  [5]贾玉新.文化词的研究[M].外研社,1998:245.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研社,1999.
  [7]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8]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9]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10]高一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分析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出发,阐述了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特点、行为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上如何实施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独立学院是在近几年国内高校扩招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按照新机制运作而组建的高等院校。它是我国高
期刊
摘要:Interpret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resorted by people when they communicated with other foreigners. A professional interpretation needs the interpreter not only have a highly sense of res
期刊
摘要:幼儿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而现阶段出于各种目的开设的特色幼儿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培训班等),大多标榜着蒙氏(蒙台梭利)教育的旗号。争对目前这种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法)与教育内容(英语)两大热门话题相结合的现状调查显得颇具意义。通过对不同种类的3所幼儿园两者相结合的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不难看出,目前在真正领悟蒙氏教育法的精髓方面,诸多幼儿园突显劣势,很多只是停留在形式之皮毛上而已,故将
期刊
摘要: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角度出发,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科研基本方法和科研能力等科研素质培养的内容以及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
期刊
摘要: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法,了解九江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九江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1    一、研究对象  以九江地区各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論文通过对九江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进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提高《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启发教育,因材施教,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互动性教学和讨论环节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课程间联系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采用多种方式的考核手段。使得学生对工科课程产生兴趣和提高相关课程成绩,并能学以至用。  关键词:农业院校;近工科;理论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擒敌术擒拿是从国术技击中演变而来,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筋错骨手”,在传统武术中每一派的武术中都会有擒摔技击术,但是这些技击术大体分为太极拳擒拿手和少林武术擒拿手两大部分。太极拳擒拿手主要有陈氏太极拳32路擒拿手,而杨氏太极拳的更是将太极心法与擒拿、点穴等功夫融会贯通。少林武术中很早就有一种叫做“缠丝擒拿手”的功夫。有72路擒拿手和32路小擒拿、以及108路擒拿手。其体系中都包括踢裆撇臂、挎拦、
期刊
摘要:完型填空是高考英语测试中非常重要的语言测试形式,是一项测试应试者语言综合能力的考题,因此对高考英语完型填空的科学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李莜菊教授提出的考点效度概念来分析2011年高考英语完型填空考题,从考点层次和焦点因素两个层面上分析试题,进而评估命题的质量及检测考点效度的实效性。并阐述其对高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完型填空考点效度;考点层次;焦点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客观地反映出现实的种种观念。自古以来,人类便与动植物相依相存,人类语言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动植物词汇。经过历史的沉淀,有些动植物词汇从单一的指向动植物转而用来描述女性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一演变过程凸显出沿袭已久的女性作为弱势性别的形象。  关键词:动植物词汇;联想;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1  语言
期刊
摘要:军队院校的重心正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而教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院校教育的转型。为此,我们必须从教员队伍的整体建设入手,转变观念,整合能力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复合型的教员队伍。  关键词:任职教育;结构转型;奖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1    依据胡主席的指示,武警部队加大了院校改革和建设的力度,确立了以岗位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