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我国普通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经过几年的扩招,到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达504万,在校生人数达2300万人,毛入学率已达 21%。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规模的扩张给高等学校的办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教学资源的限制、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要求等,对高校毕业生质量带来了挑战。所以,高等学校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同时,高校教学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即定的教育资源和培养目标下,怎样保障并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已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高等学校的利益主体及其行为分析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高校的利益主体息息相关。高校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1]。其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质量上;教学条件和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由学校来提供的。因此,课堂教学的主要利益主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即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校作为教学的载体,除了与教师、学生有紧密联系外,还与国家有关。鉴于此,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学校与国家、教师、学生的关系进行行为分析。
1.学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观点看, “委托——代理”指当委托人赋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力——比如使用一种资源的权力,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代理人受契约制约来代表着委托人的利益,并相应获取某种形式的报酬。由于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家庭和社会共同分担,多元参与的高等教育混合投资体制,在高等教育利益主体中就存在着国家这一主体,国家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委托—代理”关系, 即国家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外部收益和实现社会收入公平分配,承担大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委托学校培养优秀人才。
2.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担理论,实行受教育者个人缴纳学费的政策。学校既然向学生收取了一定的教育费用,自然就应该向学生这一消费主体提供相应的知识产品;由于国家也承担一定的教育费用,故学校同样要保证国家委托其培养的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学校向学生提供产品的具体方式是学校通过聘请教职工来传授知识或提供教育服务。从理论上讲,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知识产品数量与质量应与学生交费的数额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如果学生们在交费后发现,他们没能及时从课堂上获得相应的知识,那么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便有权向校方表示不满,从而迫使学校提供与学费数额大体相当的知识产品。
3.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师不是直接受聘于学生,故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产品供求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学校作为中介来实现的。学校聘请教师从事一定的教学,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报酬;而教师则按合约的规定向校方指定的消费者(即学生)提供上课等教学活动。按理说,教师提供的工作量与学校付出的工资报酬也应该呈一定的正向关系。如果学校发现教师没能完成与其报酬相对应的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则学校应按合约规定或有关规章制度,对教师或提出批评、或降低其待遇、或作出解聘等处分。反之,如果学校支付给教师的报酬太少或校方对全体教职工按平均标准支付报酬,而不是“按质论价”,即教学量大、教学质量高的老师难以得到物质利益上的肯定,不上课和不认真上课者不会有什么利益损失与风险,则教师这一“经济人”自然会在教学中以种种消极形式来“对抗”学校:要么调离学校或教学岗位,要么在课堂上不认真讲课。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的连续扩招,在综上所述的关系中,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高校在继续完成国家委托其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生上学成本逐渐加大,收益逐渐降低的情况下,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开始对学校教学质量表示不满;高校对教师的分配激励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日益表现出其弊端。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利益主体和问题中,高校和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对教育质量的下降影响最大,因此,本文拟从高校和教师角度,对提高教育质量做一经济学思考。
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1.提高教师素质和数量,实现学校规模报酬递增。在经济学上,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而使其内部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企业运行效率得以提高,则体现了规模报酬递增。反之,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而使其内部资源利用过度,反而使企业运行效率降低,则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此规律在学校办学规模上同样适用。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学扩招,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与之相对应的高校教师却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比例的增长,有的高校师生比高达1∶40,超过合理比例两三倍,出现了几百个学生同时上一堂课的现象,这种现象特别表现在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公共课的基础课任课教师严重不足,僧多粥少,高校如何能保证教育质量[2]。所以,采取紧急的特殊措施,补充高校教师、培养高校教师,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更是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只有使高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适应高校扩招的步伐,才能使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把整个高等教育的“蛋糕”做大,实现规模报酬递增。
2.完善教师分配激励机制,做到教学与科研一视同仁。长期以来,部分学校单纯的注重从约束机制着手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在分配上仍沿袭传统的平均主义与大锅饭体制,再加上给予教师的地位和报酬偏低,教师在职业上面临较大的“机会成本”支出,上述一些因素导致部分老师不认真上课。老师不认真上课,从形式上看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从本质上讲是老师没有对聘用他的学校负起责任,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产品供求关系,教师上课严格说来并不是向学生提供产品——讲课或提高教学质量,而是在向聘请他的学校提供“私人产品”。改善教学质量符合“私人产品”的有关特征,对生产者(指教师)而言具有“竞争性”——即高质量的讲课比一般低水平的讲课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准备高质量的讲课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货币支出,如采购新书、更新知识等),因而自然应获得更多的报酬[3](这也是一些教师为何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课题研究而不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的原因)。总之,对于高质量的讲课,学校应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按市场运行规则从经济利益上给予肯定,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和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积极调整和完善工作量计算、评奖评优、晋级晋职等有关政策,努力做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一视同仁,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研究成果一视同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既要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又要把兴奋点放在教学工作上,切实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3.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性,避免课堂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经济学上的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将会使产量(收益)增加的速度减缓,甚至绝对减少。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只是一味的灌输,其教学效果将是递减的。如何避免收益递减规律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发生作用呢?我们认为应从教学技巧和艺术性着手,需要讲究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语言感染力和艺术化,具体要求高校教师做到:首先,语音抑扬顿挫,讲课节奏适当。讲究语调的轻重,不会让学生有听觉上的疲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声音很容易让暂时分散精力的学生回到课堂上来,甚至短暂的停顿也可以让学生回到教师的思路上来。其次,语言幽默诙谐。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无穷无尽,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用于课堂,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把握一些机会,用一个幽默笑话或诙谐比喻,会让学生记住一个定义或一个重点,这就是教学运用语言艺术要达到的目标。最后,充分运用形体艺术化。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不仅表演口才艺术,也同样表演形体艺术。台上的一个压手动作会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结构物承受的力度,一个挥手的动作会让学生体会到高速公路的快捷,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两手僵直的站立,只看到脑袋转动,眼睛扫动,嘴巴不停的讲,学生一定会听不下去。
4.教学上采用师生互动策略,才是最优选择。用经济学上的报酬矩阵来分析教学中的两个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博弈,就是师生均有两个选择的策略,即合作与不合作。如教师和学生都选择合作的策略,则总报酬为最大。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方法。其突出特点是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西方大学,教师非常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欢迎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每门课的第一节课,教师要发给学生该门课的详细大纲,让学生对该课程总的内容、进度及要求有个大概的了解,欢迎学生提出任何意见和要求以便对大纲进行修正和补充[4]。西方大学教师很少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大多采用讨论式教学,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课堂提问、质疑或发表评论,鼓励学生课堂演讲,有的教师甚至鼓励学生授课。这样,课堂教学实现了互动合作的局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了教师学生博弈的最优策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收益最大化。
5.端正教风,强化质量意识,体现教学效果的“外部经济”性。经济学上所谓“外部经济”,指一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获得收益。此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如果社会鼓励这种外部经济,则可以通过给予该人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使其私人利益达到社会收益水平。教师讲课也存在这种外在性,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多、教学效果好,就会使本班学生乃至其他班学生受益匪浅,社会收益显著。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坚持不懈的抓好师德教育,使教师端正教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学校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树立良好的教风,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另外,教师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质量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强烈的质量意识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核,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我们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抓好教师的工作规范教育和竞争教育,使其明白规范的内涵就是严谨科学,就是讲求质量,使其明白无质量就无法参与竞争,无法参与竞争就等于自毁。
参考文献:
[1] 王善迈.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教育部关于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 2号.
[3] 韩映雄,李华萍.高等教育质量的经济学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
[4] 廖明岚,贺武华.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体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一、高等学校的利益主体及其行为分析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高校的利益主体息息相关。高校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1]。其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质量上;教学条件和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由学校来提供的。因此,课堂教学的主要利益主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即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校作为教学的载体,除了与教师、学生有紧密联系外,还与国家有关。鉴于此,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学校与国家、教师、学生的关系进行行为分析。
1.学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观点看, “委托——代理”指当委托人赋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力——比如使用一种资源的权力,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代理人受契约制约来代表着委托人的利益,并相应获取某种形式的报酬。由于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家庭和社会共同分担,多元参与的高等教育混合投资体制,在高等教育利益主体中就存在着国家这一主体,国家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委托—代理”关系, 即国家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外部收益和实现社会收入公平分配,承担大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委托学校培养优秀人才。
2.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担理论,实行受教育者个人缴纳学费的政策。学校既然向学生收取了一定的教育费用,自然就应该向学生这一消费主体提供相应的知识产品;由于国家也承担一定的教育费用,故学校同样要保证国家委托其培养的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学校向学生提供产品的具体方式是学校通过聘请教职工来传授知识或提供教育服务。从理论上讲,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知识产品数量与质量应与学生交费的数额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如果学生们在交费后发现,他们没能及时从课堂上获得相应的知识,那么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便有权向校方表示不满,从而迫使学校提供与学费数额大体相当的知识产品。
3.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师不是直接受聘于学生,故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产品供求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学校作为中介来实现的。学校聘请教师从事一定的教学,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报酬;而教师则按合约的规定向校方指定的消费者(即学生)提供上课等教学活动。按理说,教师提供的工作量与学校付出的工资报酬也应该呈一定的正向关系。如果学校发现教师没能完成与其报酬相对应的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则学校应按合约规定或有关规章制度,对教师或提出批评、或降低其待遇、或作出解聘等处分。反之,如果学校支付给教师的报酬太少或校方对全体教职工按平均标准支付报酬,而不是“按质论价”,即教学量大、教学质量高的老师难以得到物质利益上的肯定,不上课和不认真上课者不会有什么利益损失与风险,则教师这一“经济人”自然会在教学中以种种消极形式来“对抗”学校:要么调离学校或教学岗位,要么在课堂上不认真讲课。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的连续扩招,在综上所述的关系中,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高校在继续完成国家委托其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生上学成本逐渐加大,收益逐渐降低的情况下,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开始对学校教学质量表示不满;高校对教师的分配激励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日益表现出其弊端。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利益主体和问题中,高校和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对教育质量的下降影响最大,因此,本文拟从高校和教师角度,对提高教育质量做一经济学思考。
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1.提高教师素质和数量,实现学校规模报酬递增。在经济学上,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而使其内部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企业运行效率得以提高,则体现了规模报酬递增。反之,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而使其内部资源利用过度,反而使企业运行效率降低,则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此规律在学校办学规模上同样适用。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学扩招,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与之相对应的高校教师却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比例的增长,有的高校师生比高达1∶40,超过合理比例两三倍,出现了几百个学生同时上一堂课的现象,这种现象特别表现在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公共课的基础课任课教师严重不足,僧多粥少,高校如何能保证教育质量[2]。所以,采取紧急的特殊措施,补充高校教师、培养高校教师,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更是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只有使高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适应高校扩招的步伐,才能使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把整个高等教育的“蛋糕”做大,实现规模报酬递增。
2.完善教师分配激励机制,做到教学与科研一视同仁。长期以来,部分学校单纯的注重从约束机制着手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在分配上仍沿袭传统的平均主义与大锅饭体制,再加上给予教师的地位和报酬偏低,教师在职业上面临较大的“机会成本”支出,上述一些因素导致部分老师不认真上课。老师不认真上课,从形式上看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从本质上讲是老师没有对聘用他的学校负起责任,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产品供求关系,教师上课严格说来并不是向学生提供产品——讲课或提高教学质量,而是在向聘请他的学校提供“私人产品”。改善教学质量符合“私人产品”的有关特征,对生产者(指教师)而言具有“竞争性”——即高质量的讲课比一般低水平的讲课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准备高质量的讲课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货币支出,如采购新书、更新知识等),因而自然应获得更多的报酬[3](这也是一些教师为何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课题研究而不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的原因)。总之,对于高质量的讲课,学校应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按市场运行规则从经济利益上给予肯定,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和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积极调整和完善工作量计算、评奖评优、晋级晋职等有关政策,努力做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一视同仁,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研究成果一视同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既要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又要把兴奋点放在教学工作上,切实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3.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性,避免课堂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经济学上的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将会使产量(收益)增加的速度减缓,甚至绝对减少。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只是一味的灌输,其教学效果将是递减的。如何避免收益递减规律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发生作用呢?我们认为应从教学技巧和艺术性着手,需要讲究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语言感染力和艺术化,具体要求高校教师做到:首先,语音抑扬顿挫,讲课节奏适当。讲究语调的轻重,不会让学生有听觉上的疲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声音很容易让暂时分散精力的学生回到课堂上来,甚至短暂的停顿也可以让学生回到教师的思路上来。其次,语言幽默诙谐。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无穷无尽,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用于课堂,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把握一些机会,用一个幽默笑话或诙谐比喻,会让学生记住一个定义或一个重点,这就是教学运用语言艺术要达到的目标。最后,充分运用形体艺术化。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不仅表演口才艺术,也同样表演形体艺术。台上的一个压手动作会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结构物承受的力度,一个挥手的动作会让学生体会到高速公路的快捷,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两手僵直的站立,只看到脑袋转动,眼睛扫动,嘴巴不停的讲,学生一定会听不下去。
4.教学上采用师生互动策略,才是最优选择。用经济学上的报酬矩阵来分析教学中的两个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博弈,就是师生均有两个选择的策略,即合作与不合作。如教师和学生都选择合作的策略,则总报酬为最大。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方法。其突出特点是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西方大学,教师非常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欢迎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每门课的第一节课,教师要发给学生该门课的详细大纲,让学生对该课程总的内容、进度及要求有个大概的了解,欢迎学生提出任何意见和要求以便对大纲进行修正和补充[4]。西方大学教师很少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大多采用讨论式教学,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课堂提问、质疑或发表评论,鼓励学生课堂演讲,有的教师甚至鼓励学生授课。这样,课堂教学实现了互动合作的局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了教师学生博弈的最优策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收益最大化。
5.端正教风,强化质量意识,体现教学效果的“外部经济”性。经济学上所谓“外部经济”,指一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获得收益。此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如果社会鼓励这种外部经济,则可以通过给予该人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使其私人利益达到社会收益水平。教师讲课也存在这种外在性,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多、教学效果好,就会使本班学生乃至其他班学生受益匪浅,社会收益显著。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坚持不懈的抓好师德教育,使教师端正教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学校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树立良好的教风,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另外,教师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质量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强烈的质量意识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核,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我们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抓好教师的工作规范教育和竞争教育,使其明白规范的内涵就是严谨科学,就是讲求质量,使其明白无质量就无法参与竞争,无法参与竞争就等于自毁。
参考文献:
[1] 王善迈.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教育部关于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 2号.
[3] 韩映雄,李华萍.高等教育质量的经济学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
[4] 廖明岚,贺武华.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体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